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

壬寅盛夏,热浪肆虐,酷暑难耐。余欲采一缕清凉,便邀余氏部分姊妹一行六人(分别花甲以上年庚均已退休),驱车攀上久已觊觎之避暑仙境——柳林望江村。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1)

所谓“望江”,即所在山巅肉眼可直极浩浩长江,故而得名。望江乃大别山之门户,两省三县交汇于此(安徽省、湖北省,黄梅县、蕲春县、宿松县。),虽海拔不算很高,但足以避开城市之喧嚣及盛夏的酷暑,因而吸引众人来此驻足。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2)

如今的“望江避暑山庄”,据传闻,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以余龙池、李俊、於毅等八位骚客闲云于此(被人称之为“后八仙”),此“后八仙”应是望江避暑山庄之鼻祖。某年夏日“后八仙”云游至望江山中,兴致盎然,寄身于山水之间不觉红日西沉,耽误了归途,便找当地农舍借宿,老乡见其举止脱俗,年龄均过花甲,无歹恶之嫌疑,即答应留宿并供土房一间,然留宿之处乃土坯青瓦、久无人住的空宅也,仅以木板草席席地而卧。夜间清风徐来,“后八仙”们随隅而安,把酒吟诗甚是惬意,不亦乐乎。此后数年从无间断来此一游,还与房东达成协议:每人每天八元钱包吃包住。日后每逢盛夏,他们必来打卡此地,使此地便渐渐成为准避暑山庄之雏形。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3)

几十年过去,斗转星移,现在望江行政村已有村委会、超市、理发店、卫生所、乡村戏台、村办企业和多家避暑山庄等现代机构,已建成避暑、旅游小镇,置身其中犹如都市一角。现代风格的街道,拔地而起的民宅大楼,漂亮别致的太阳能路灯一应俱全。因该地凉爽且低湿气,实为老年人最佳避暑之所,且优胜于庐山、挪步园等湿气过重之地。故此惹得附近武汉、黄石、黄冈、黄梅等城市老人趋之若鹜。

笔者所住的“林中山庄”,它有两条小溪交汇环抱而过,静夜小溪流水潺潺,宛如天然的催眠曲;清晨鸡鸣犬吠之声,是回归自然的远古记忆。晚上睡觉无需空调、电扇等现代降温设备,且需盖上薄被御寒。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4)

以古稀耄耋老人为主体的避暑人,在此自由自在,饱食终日,无忧无虑。或打牌、下棋,或写字、画画,亦或以打乒乓球等方式打发日子,真乃体现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养老精神。吃饭定时,八人一桌,大有种鸣鼎食之氛围。菜园时令蔬菜,自制小蝶咸菜,现宰乡村土猪,村姑乡土烹饪厨艺,古色古香,食后陡生穿越年代之感受;时而也有当地山珍呈现餐桌。每晚免费提供电影,黄梅县老年大学艺术班也偶来献艺。大自然的鸟叫蝉鸣胜似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人为和声。入夜天上繁星点点,勾起童年往事;地下萤火闪闪,顿觉返老还童。老人们相互攀谈,结果非亲即友,甚是亲热。所带行旅及餐具无需来回携带,寄存于此以备来年再用,形成候鸟式休闲养老方式。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5)

晚饭后向北散步约2.5公里有凉亭一座,名曰“梅春亭”,不少文人墨客题诗于其上,赞自然之风光,抒一时之情怀。相传该亭自清末至今,有人天天送茶于此,供路人解渴及泡干粮充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无间断,且不求回报。此事已见之于报端,据《楚天都市报》记载,是当地一乡民几代人的传承,延续这恒久的公益行为,现已形成惯例。当记者提问该农户,将来是否还要继续这样无私送下去?农户的回答肯定而坚决,他要把这善事一代一代不间断地传承下去。真是令人敬仰!激起了笔者无限的感慨,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古道县界梅春亭,自古就有献茶人。严寒路人驱寒意,酷暑骚客呐清心。风风雨雨百余载,子子孙孙几代人。如今难见无酬善,多行善事福子孙。从望江村向西走两公里有古庙宇一座,自古至今香火不熄,旺盛有加,不知何方神仙盘坐于此福泽一方?也不知它能为人间解决多少困苦与难事?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6)

如果自带交通工具向东驱车八公里,可见当今鲜有的古代村落,土砖青瓦农舍错落有致,古树琳琅,依稀可辨文革之遗迹,如:“最高指示”、“大办民兵师”、“将革命进行到底”等时代烙印依稀可辨。我等数人歇伏数日,享尽清凉。姊妹们好玩抖音,生拉硬拽要我参与其中,我也不知羞涩地与之互动拍摄抖音,并玩起了失落已久的童年游戏“老鹰捉小鸡”,忘记了年龄,不知老之将至,只觉其乐无穷。

黄梅出山图译文(黄梅柳林望江歇伏散记)(7)

作者简介:余立三,黄梅镇人,1962年出生,武汉某会计事务所工作,现退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