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新剧场版排名(EVA新剧场版票房破8亿)
引言:敢不敢来个终极问题,比如说《EVA》是什么?
公元1998年,要不就是1999年,记不太清楚了,不重要。我在学校对面的漫画书店里买了一套动画VCD,看完之后,大受震撼。然后化身成为“庵野教派福音使徒”,将这套动画圣经在学校各个班级间广泛传播,并开展了一系列观摩、讨论与学习活动,使其成为当时本校学生文化中的一股热潮——按照今天的流量逻辑,热度仅次于科比·布莱恩特首次来华(抵达了距离我校两个城区之外的某行星级重点中学);安七炫又换了个什么新造型;大张伟又被谁给打了;以及世纪末九星连珠地球爆炸后期末考试直接取消等大事件。
二十多年如白驹过隙。
碇真嗣,明日香,绫波丽,渚薰,葛城美里从动画里走出来,用周边产品的汪洋大海,淹没了现实世界里逐渐模糊的次元壁,以至于当这两天网络上一片《EVA 新剧场版:终》的激烈讨论忽然间甚嚣尘上时,我居然才反应过来这部剧场版居然已经上映了,首日票房已经突破了8亿日元。
说实话,我根本不在乎新剧场版会有怎样的结局,反正等到下一次《EVA》参战《超级机器人大战》系列的时候,我还是会把所有资源第一时间砸给零号机(香党都给我一边待着去!),毕竟相比于各种邪典一样的《EVA》IP改编游戏,《机战》是唯一一个能把《EVA》玩出那么一点《EVA》味道的游戏了(注:本文无剧透)。
请注意,这不是对jojo的恶搞
逃避可耻而且不是每次都有用
在谈及《EVA》相关游戏之前,还是让我们先来聊聊这部作品,或者说《EVA》这个事物本身的一些特点。她凭什么可以在日本ACG的激烈竞争环境下,二十年如一日稳坐在万神殿正中央,看着《鲁鲁修》和《死亡笔记》来了,又看着《进击的巨人》和《火影忍者》走了,碇真嗣的卡带walkman却依然缓缓转动着把已经不甚流畅的机械轴心,播放着永不完结的大提琴协奏曲。
《EVA》可以看成是一座用二次元形式搭建起来的“梦幻岛”。20多年前,庵野秀明踌躇满志,本想着拍一部自己儿时就十分喜欢并渴望亲自指导的特摄片,但是当时日本特摄片正处于“题材过时,手法老旧”的历史低谷,一阵波折后,不得已企划失败,才间接造就了如今《EVA》的辉煌。
抛开《EVA》里面套路化的“少年们驾驶机器人与巨大怪物展开轮番作战”表象,以及考据量不亚于任何一部存在主义文学巨著的引经据典。所谓的“人类XJB补完计划”,其实就是试着去弥合,拷问,谅解,最终救赎一个14岁中二少年的“内心自我”。
EVA又称“简明哲学/心理学/宗教词典”
TV版开播元年,日本社会笼罩在一片世纪末的躁动与压抑氛围下,《EVA》作为一部形式看似最为传统(超级机器人SF)的动画,因为剧中人物——“史上最弱”男主角碇真嗣对于观众内心世界的成功映射,在观众当中引发了巨大共鸣。
那些怪到不像样子,但又的确是对照宗教典籍描绘外观的使徒;三大史诗级女主加一个极品基佬陪伴的日常;以及中后期开始仿佛先锋派影像实验,用空镜头,留白,定格,白噪音等等反商业放送轰炸观众忍耐力的情节段落,都是为了讲述一个少年人在“现实”世界面前最为极致状态的心灵内卷(咦,这个词居然还能用在这里)。
《EVA》不仅从产品成为文化,更是从文化上升为一种精神,——“如果逃避有用,那么还需要努力活着吗?”答案是需要,因为只有好好活着,才有可能继续氪EVA的1001种周边,和无尽的作品补完计划。
什么周边都可以牛逼,唯独游戏不行
所谓“三流ip卖影碟,二流ip卖玩具,一流ip卖冰棍”,意思是说当你的ip足够强大时,也就具备了商业开发和文化延展上的无限可能,就像《EVA》爱好者们常开的一个玩笑:等到我们这代人老了之后,子女眼中还在买《EVA》周边的我们,大概就像今天我们眼里买各类坑人保健品的父母。
“爸,和你说多少次了,这种东西都是骗人的,不要再花冤枉钱了!”
“别胡说!这可是《EVA》的!”
然而,就算是粉丝再怎么自嘲,主题游戏却始终是《EVA》涵盖人类已知现代文明的所有衍生周边里,最一言难尽的一类。这些ip衍生游戏脱离评分意义上绝对的“烂”,带有莫名的kuso感。
比如90年代末,随着《EVA》在我国地下二次元领域推广,伴随官方电视台对《天鹰战士》(当时《EVA》的官方中文译名)的引进,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个“勇敢少年快去创造奇迹”的故事。
作品有了热度,游戏也就适时跟进,当年一些PC玩家或许接触过一款叫做《新世纪福音战士 钢铁恋人》的游戏,作为一款早期《EVA》改编游戏,本作是标准文字AVG类型,讲述原创主角转学来到碇真嗣的班级里,并展开了一场俗不可耐的青春校园物语。本作登场时间与PC版《心跳回忆》在我国的走红相重叠,加之有国内代理商引进汉化,因此很多售卖电脑游戏的店里,将他们统一摆放在恋爱养成类型的货架上。
说到“养成”,从养绫波丽到养使徒再到养碇真嗣,一整套“养成计划”组成了《EVA》游戏光明正大的黑历史。以奇葩的《碇真嗣养成计划》为例,本作不仅人设画风直接偏离到了飞机跑道,剧情也大开脑洞,基本脱离了原作里人类补完计划的大背景,成为了打了碇真嗣mod的《美少女梦工厂》,后来还出现了基于这款衍生游戏的衍生漫画。其他育成类游戏也与本作大同小异,最大卖点普遍聚焦在角色日常风格的过场插画。
说实话机体建模还可以,但人物就真的算了
“养成”系列之外,版权方还授权出去了一些打字,麻将游戏(部分版本还带有限制级要素),给人感觉是这些游戏与其套个皮骗钱,还不如明说让粉丝直接给痞子打钱算了。
而《EVA》作为一个人气和基础设定按理说完全有能力随便乱“杀”的国民ip,却连一个像样的游戏都没有,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原因:1、碇真嗣作为主角实在太菜了,观众观影时把自己代入到他是一码事,但是在游戏里操作碇真嗣努力和渚薰搞基,一般直男恐怕是消受不了。2、我只想看绫波丽的微笑,游戏不游戏的无所谓。3、原作里面打得太过浮夸,战斗强度天上一脚地上一脚(哪有第一话第一场战斗就放大招的),缺少一般机器人动画对于战斗力的起码量化标准,后期从科幻进入到神话领域,使得绝大部分游戏类型的数值设计对此都力所不能及——除了《超级机器人大战》。
为什么《超级机器人大战》会成为EVA粉丝的指定“最还原”游戏
第一次看《EVA》之前,我已经在世嘉土星主机上玩过了《超级机器人大战F完结篇》,除了原本认识的零星几个高达之外,对那台紫绿色涂装,移动距离受限,且一旦被对方打爆,就会无差别攻击敌我双方的机体,留下过十分负面的印象。
《机战》为我们带回了很多回忆,但遗憾的是,这个游戏本身也存在要变成回忆的危险
多年以来,《机战》系列凭借极其垂直的作品定位,成为了机器人动画与游戏之间一座四通八达的钢铁立交桥。无论多么夸张的原作战力等级,到了《机战》里都能一律五五开,这就使得《EVA》完全不必再为了平衡作品设定,而在游戏类型问题上伤脑筋。虽然碇真嗣依然是那个别别扭扭的闷骚小孩儿,但初号机终于摆脱了原作里通篇都是BOSS战的抗压局,并且从《机战》的杂兵机上找到了炸鱼的爽感。
原作人气光环,配上《机战》得天独厚的crossover资源,使得《EVA》的人物和机体找到了家的感觉。比如同样是“三无”人员,绫波丽女神与希罗(来自《高达W》系列的著名“小强”,不同于初号机的被动技能,希望在一些W登场的《机战》作品中,能主动选择“自爆”以还原原作里“自爆癖”的梗)两位闷骚人士,会在对话时操着高冷型人格的专用语言如“……”“…… …”和“ ……”相互进行交流(并非我写文时有意整蛊,游戏里的对话框就是如此)。
到了战场上,像是《机战F完结篇》这种难度较高的作品,玩家利用初号机的“暴走”特性(TV版中初号机暴走时撕心裂肺的恐怖咆哮声,由碇真嗣的声优绪方惠美贡献,那句大家熟知的“声优都是怪物”最初便由此而来。结合绪方惠美的女性身份,以及初号机的背景设定,这一声嘶吼,也在戏里戏外代表了“母亲”对于自己子宫里“孩子”的保护),可以达成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目的,顺便还能用来辅助快速练级。
除此之外,原作里碇真嗣和明日香锻炼同步度战胜第七使徒(音乐天使)的名场面,直接被做成了游戏里的双人合体技;需要插头才能进行续航的设定,变成了用电缆长度去限制机体在大地图上的移动;代表人与人之间心灵壁垒的A.T立场,直观表现为对于低攻击力武器具有免疫效果;阳电子炮则是大射程但是只能打直线的地图炮,且弹数只有一发。
后来,随着新剧场版推进,游戏里关于《EVA》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有机会能和其他那些热血到上头的超级系驾驶员如甲儿,多蒙等昭和男儿同场作战,也算暂时治好了碇真嗣“坐进驾驶舱里拯救一下地球就会死的病”。
结语:虽然近期网络上关于《EVA》的话题大都离不开“告别”“爷青结”(说实话,第一批《EVA》的观众早TMD告别青春了)等关键词,但你不会真的以为这就完了吧?“人不会永远14岁,但总有人14岁”,《EVA》的相关作品一定会随着时代继续以他的方式走下去,只是希望在《机战》系列下半身已经入土的情况下,未来能出现一个新的作品,去挖掘和呈现《EVA》作为游戏改编素材的闪光点,让“新世纪骗钱计划”得到新的补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