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惠王最后干什么(魏惠王都做了什么)
文:勇哥聊历史
说到魏国的灭亡,和魏惠王是有直接的原因,要不是魏惠王的一意孤行,或许魏国就不会衰弱的那么快。魏惠王本人志大才疏,毫无主见,他既有猜疑的一面也有深明的一面,其复杂的性格和执政观念最终导致了魏国由强转弱,直至沦为了二流小国。自古帝国和王朝的瓦解都是从内部开始的,在古代君主有绝对的权力,但这种绝对权力在遇到圣明之君时可以使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反之这种绝对权力未遇明主时就会祸国殃民。
一、混乱中上位,错误迁都魏惠王真名魏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国在魏文侯和魏武侯统治时期,其实力已经达到了列国之最,故而,魏惠王接任的是一个强盛的魏国,而并非是任人宰割的国家。魏惠王还是公子的时候,魏国太子之争就进入了白热化的程度。当时,有资格坐上魏王之位的不仅有魏惠王本人,还有公子缓。由于魏武侯去世前并没有选择魏国的继承人,魏国由此出现了权利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魏惠王和公子缓展开了角逐,他们二人各成一系,互不相让。魏国发生太子之争,看热闹的就是其它列国,不久,韩、赵两国就插手魏国的内政。
在魏国太子之争无暇顾及外敌的时候,赵国和韩国联合攻打魏国,它们进至魏国的安邑城下,准备瓜分魏国。在处理魏国继承人的问题上,赵国和韩国发生了争执,赵国主张杀掉魏惠王,另立公子缓,而韩国却极力阻止赵国的行动,它们认为将魏国一分为二更好。
魏惠王
两个国家的目的本来都是灭亡魏国,现今它们却在魏国的继承人问题上犹豫不定,这就给了魏国以喘息的机会。魏惠王抓住这个机会,他开始在魏国收买人心,并不时逼迫韩、赵两国退兵。对于韩国,魏惠王采用了说服的手段,而对于赵国,魏国则坚决打击。后来,经过魏惠王从中斡旋,韩、赵两国都无奈撤军,于是,魏国这次太子之争,遂完全以魏惠王的胜出而结束,他不仅攥取了魏国的民心,还得到了韩国的支持,何乐而不为呢。惠王继位后,它就立刻处死了公子缓,从此独揽魏国军政。魏惠王继位后雄心勃勃,他打算要带领魏国崛起于东方。不过,魏国毕竟处于中原之躯,其周边强敌环伺,魏国随时都面临列国入侵的风险。也就是在种情况下,魏惠王却做出了致命的举动,而这次错误,直接导致了魏国一蹶不振,它就是迁都,这个举动直接到最后后面的一系列错误,成为了魏国衰弱的多米诺。魏国的都城本来在安邑,而魏惠王却将其迁往大梁。
魏国迁都大梁示意图
魏惠王最初的目的就是向东扩张,而大梁便成为了不二之选。不过,大梁虽然易守难攻,但毕竟过于偏僻,而这一次迁都,直接给魏国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原来,魏国迁都以后,以安邑为中心的区域便出现了真空,本来,魏国据有安邑,可以完全遏制秦国崛起的势头,但随着魏惠王放弃安邑,这就无形中给了秦国以崛起的机会。不久,秦国经过变法,迅速崛起于世。秦国在秦孝公的领导下,开始对东方的魏国发起总攻。魏惠王中期,魏国的旧都安邑终于为秦国所占领。
二、缺乏谋略,丧失人才魏惠王时期,魏国虽说名义上还是列国之最,但实际已经走向了衰亡,特别是桂陵、马陵两场战役的失败,除了战役的失败,魏国名将庞涓也被他的好朋友孙膑射死在树下,原本就没有多少名将的魏国在这两场战役中更加的雪上加霜。魏国国损兵折将元气大伤。魏惠王晚期,魏国不断遭到秦国的攻击,魏国岌岌可危。虽然在和齐国的各种战役里面,魏惠王屡战屡败,但是同为了抗秦而存在的三晋分裂出来的赵和韩,魏惠王是一点都不手软。一有机会,魏惠王就出兵攻打赵和韩的土地,导致三国地缘性政治环境弄的一塌糊涂,秦国用这个空档,更是给了他不少机会,其中最有名的人才就是商鞅。魏国深处中原之躯,本来有享用不尽的人才和地利,但魏惠王本人却不会使用。原来,魏惠王是一位志大才疏的君主,当年,魏相公叔痤在位的时候,公叔痤曾向惠王推荐商鞅,由于魏惠王在意商鞅的出身,所以他拒绝了公叔痤的要求。
桂陵、马陵之战
正因为如此,商鞅才来到了秦国,开始为秦国效力,魏惠王的认识人才的不明导致给对手秦国白白送了那么一个人头,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一举变成战国最大的暴发户。由于魏惠王的疏忽,才导致了魏国人才大量流失,不管是曾经商鞅变法的卫鞅,还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张仪,他们都是被惠王的盲目自大而逼迫离国。后来,这些不得志的魏国人才在其它国家发芽生根,他们将魏国视为死敌,拼杀起来毫不手软,魏国的旧都安邑就是被商鞅率军攻下的。魏惠王的盲目自大,导致了魏国由强转弱,后来,经过列国一连串的打击魏国终于走向了衰弱。
三、追求虚名,僭越称王魏惠王第三个致命缺陷就是追求虚名,和魏文侯、魏武侯不同的是,魏惠王完全是一个好大喜功的君主,他不追求魏国实际上的效益,而是时刻都在谋求称王。为了王的名号,魏惠王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与魏惠王同一时期的秦国君主为秦孝公,秦孝公是一个务实的君主,此人为了秦国的强盛,可以说是费劲了心思。他为了麻痹魏王,便依照商鞅的计策诱使魏惠王称王。这本来就是秦国的奸计,而作为魏国国君的魏惠王竟然听从了这一意见,他不顾魏国大臣的反对,毅然在东方僭越称王,从此,魏国便成为了列国的死敌。
谁都知道,周天子是天下诸国的共主,但谁也明白,第一个首先称王的诸侯国必然会成为其它诸国讨伐的对象。因为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其仍然具有礼法的效益,故而,无论谁称王,其实都是在自找死路。魏惠王仗着魏国的国势,竟然首先僭越称王,这就必然引起了众怒。他既热闹了周天子,也会让其它觊觎王位的诸侯国家震怒不已。等到时机成熟,这些国家必然会群体而攻魏国,到时,就算魏国国势再强,恐怕也不是这么多诸侯国的对手。
秦国统一魏国
后来的马陵、桂陵之战就是很好的证明,他模仿先前的几个春秋时期的霸主,继续好大喜功的在徐州和齐威王互吹互擂,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马屁反而拍到了马脚上面。他和齐威王的互相鼓吹反而招致了其他诸侯国的嫉妒,导致偷鸡不成反蚀把米的齐威王遭到了楚国的攻打,魏惠王的这个罪魁祸首实在是难辞其咎。
强魏转为弱魏,魏惠王应负有一定的的,魏惠王好大喜功,僭越称王,他已经将魏国带入了灭国的深渊,就算魏国能躲得了一时,恐怕也会很快走向衰弱。魏惠王晚期,其子也为了太子之位展开了交锋,年老的魏惠王本来可以钦定太子人选,但他却放纵诸子争斗。不久,魏国在一片内乱撕斗中走向了衰弱,而魏惠王本人也在孤独中死去。公元前225年,当秦国的铁骑进入魏国大梁的时候,昔日繁华似锦的魏国再也没有能力反抗,魏惠王就这样在磕磕畔畔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魏惠王本人是一个复杂的君主,他既有圣明的一面,也有昏庸的一面。他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的一生贯穿了魏国的兴衰成败,魏国因其而走向强盛,后来也是在他的手上走向衰弱。
魏惠王是一个刚愎自用志大才疏的君主,就魏惠王本人的全貌而言,魏惠王前后的作为也判若两人,他前期雄心勃勃,妄图称霸于诸侯,晚期却变得懦弱不堪,甚至放纵诸子之争。其外宽内忌,甚至随意猜疑大臣,他言谈举止虽有君子作风,但其本人却是一个不可理喻的庸主,他时而因为小事而斤斤计较,时而又豪爽大器重赏功臣,这样变幻莫测的君主,很容易让魏国的人才走向缺失。商鞅、张仪等人就是看不惯魏惠王的这种行为才转投它国,也正因为如此,这些人后来才与魏国反目成仇。他们不仅帮助其它国家对付魏国,还逼迫魏王签字割地。魏国就是在这样一位志大才疏的君主统治之下才走向了灭亡。是惠王的一意孤行导致了魏国的衰弱,也是他外宽内忌的性格导致魏国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
2.(北宋)司马光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