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

据中国慢病

前瞻性研究一项分析显示

约1/3的中国成年人有颈动脉斑块

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厚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1)

图源网络

2021年12月,由北京市体检中心、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多部门共同编纂的《北京市2020年度体检统计报告》发布,该报告统计了353万余人次健康体检的情况,颈动脉斑块位居男性异常体征检出率前10位

调查显示,我国年龄40岁以上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超过40.0%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中确诊为脑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病例,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接近80%而60岁以上的人群中完全无斑块的几乎没有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2)

图源网络

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什么是颈动脉斑块?

为什么要重视颈动脉斑块?

如何缓解此病症?

颈动脉斑块

颈动脉斑块,也叫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人体的颈动脉负责头面部的血液供应,在颈部有一处“Y”形分支,一个分支为颈内动脉,负责大脑神经的血液供应;另一个分支为颈外动脉,负责面部、颅骨的血液供应。

在分叉处会形成涡流,血管要承受更多压力,容易造成此处动脉内膜的机械损伤,所以颈动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发部位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3)

图源科普中国

简单来说,人体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一样,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发生损耗,原来光滑的血管会慢慢变得粗糙,血液中的脂类物质就会停留在这些地方,时间一长,这些脂类物质在血管壁上积存的越来越多,就发生了血管的粥样硬化。

如果在血管壁的某一处,存积的脂类物质过多,就会形成一些凸起,这就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4)

图源西安市第九医院

颈动脉斑块的危害

随着年龄的增长,多数人都会出现颈动脉斑块,在正常情况下,颈动脉硬化斑块进展缓慢,斑块结构稳定,很少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是存在危险因素的情况下,斑块可进展迅速。

若是颈动脉斑块逐渐增大,可造成血管腔的狭窄,如同两只手掐住了脖子,造成脑缺血、缺氧,患者感到头晕、目眩、思维能力明显下降。严重时甚至造成脑萎缩

颈动脉斑块如果脱落了,会导致脑血管栓塞。大血管堵塞会导致突发的偏瘫、失语等症状。堵塞时间长或颈动脉斑块破裂出血,会导致严重脑梗死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5)

从左至右分别为:正常动脉、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图源生命时报

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而检查颈动脉是反映全身动脉的理想窗口,可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预估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颈动脉斑块可反映整个动脉系统粥样硬化的程度,对不稳定斑块的有效识别是早期预警并加强干预进而防治心脑血管风险的重点。

如何缓解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虽然无法阻止,但却可以延缓这个过程。日常生活中,保持正常的血糖、血脂、血压水平,不吸烟、不过量喝酒、不熬夜、不久坐、加强运动锻炼等,都能够减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速度。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6)

图源网络

1、早筛查,早治疗

《中国健康体检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规范》指出要对特定人群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筛查。颈动脉超声检查应包括以下人群:

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糖尿病风险人群;

吸烟、超重、肥胖等高风险人群;

心血管综合风险评估为中度风险以上人群;

其他中年及中年以上适宜人群。

2、积极配合治疗

对于颈动脉出现狭窄或斑块,医生会根据个人症状以及狭窄的程度,推荐采用药物或是手术治疗。要遵医嘱正规治疗,不要相信网络上流传的一些保健品消除斑块的信息,否则既浪费钱财还延误治疗时机。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7)

图源网络

3、调整饮食

减少过多热量摄入和特定的饮食结构。坚持低油、低盐、低糖,多吃蔬菜、海鲜、豆类、坚果、谷类、橄榄油等健康食品,少吃红肉及其制品,控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限制精制碳水,适量多摄入不饱和脂肪酸和膳食纤维。

4、坚持运动

运动是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中的有效干预措施。适度的运动有助于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减缓斑块的进展。即使是有斑块的人,也可以进行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等,比较安全。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8)

图源网络

5、戒烟戒酒

戒烟限酒等措施有助于降低血液中胆固醇水平,防止斑块进一步增长或增多。

6、规律生活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疫情快报

2022年4月19日0-24时

陕西省新增5例本土确诊病例

现有在院隔离治疗29例

隔离医学观察14例

斑块形成就无法消除了吗(这种斑块危害很大)(9)

(数据及截图来自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 本文观点来源:

[1].https://mp.weixin.qq.com/s/fQXtgxJCiTkcmCuNDQcjxw

[2].https://mp.weixin.qq.com/s/PBsHoUGnvksyw7ezIGf60A

[3].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60350673593151488

[4].https://cloud.kepuchina.cn/newSearch/imgText?id=6801704738898886656

| 编辑:小科

| 审核:科普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