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

1940年8月,毛主席幼女李讷在延安出生。

同李敏名字一样,“讷”出自《论语·里仁》:“讷于言而敏于行。”意思是说话应该谨慎,做事应该机敏。毛主席希望小女儿能成为一个少说话,多做实事的人,所以为她取名“讷”。

李讷为什么姓李,不姓毛呢?

这也是毛主席深思熟虑的结果,毛主席不想别人因为李讷是自己的女儿就给她特别优待,他希望李讷能过上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而选李姓,不是其他姓,那是因为毛主席在转战陕北期间用过化名“李得胜”,毛主席又特别喜欢这个名字,除此李讷的母亲也曾经用过李姓,化名“李云鹏”。

所以,毛主席最终为小女儿取名“李讷”。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1)

图 |后排左起:毛主席、毛岸英、刘思齐和李讷

李讷夸额方脸,酷似其父毛主席;而眼神和嘴巴,又很像她的母亲,长得很是秀丽。

解放战争时期,因为毛主席经常带领我党转战各地的缘故,小时候的李讷没有时间在学校接受正式教育,多数时间只能在马背上读书识字。

直到1948年5月,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日益好转,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人进驻河北平山西柏坡,李讷才得以进入一所简易小学接受正式的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来到北京,进入北京西郊的育英学校学习。

李讷虽然到八九岁才进入学校学习,但在此之前毛主席就算再忙也没有放弃对李讷的教育。作为小时候陪伴在毛主席身边最久的子女,李讷得以有很多时间可以聆听毛主席的教诲。

晚年的李讷回忆起小时候和毛主席生活在一起的场景,她这样说道:“爸爸有时候散步的时候就会教我念诗。我稍微大一些他就教我背诗......父亲慢慢地教我,潜移默化。”

毛主席对李讷的教育,更多的不是文化上的,而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上的,他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教会了李讷在学校里可能永远都学不到的东西——节俭、朴素,宁静、淡泊。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2)

“不要搞特殊,不要有娇气和骄气,不要自以为是,不要翘尾巴。为人要有志气,要有毅力。”这是毛主席经常告诫李讷的话。

主席常常跟李讷说,他不期许她日后能成为什么伟大的人物,只想她能成为一个实实在在、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毛主席的心里,新中国不计其数的劳动者就是他最尊敬,最敬佩的人,所以毛主席希望李讷就能成为自己最尊敬和敬佩的人。

毛主席不但经常用言语告诫李讷应该做一个普通人,更是让她用实际行动去做一个普通人。

解放战争时期,在陕西延安时,毛主席就让当时还是五六岁的李讷带着自己的小碗,自己一个人去和大家一起去食堂排队打饭;

新中国成立后,李讷进北京师大附中读书,为了不让别人发现李讷真实身份,毛主席让生活秘书王鹤滨带着她去报名,并让他在李讷的学生注册登记表上的家长一栏写上自己的名字。

除了这些,为让李讷能真正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普通人,毛主席更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李讷他们本来就是一个普通人。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3)

“节俭”,这是毛主席一生奉行的理念。

从1952年到1962年,在这10年间,毛主席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一件睡衣穿20年没有换且到处都是补丁,一双皮鞋穿了几十年且也是缝缝补补,袜子都露出脚指头也舍不得换;

吃饭时,掉在饭桌上的一粒饭、一根菜,毛主席都要捡起来吃掉,平日里饭桌上从来都是粗茶淡饭,唯一算得上奢侈的就是那一碗红烧肉。

粗茶淡饭,睡硬板床,穿粗布衣,生活极为俭朴,这就是毛主席的一生。

毛主席的节俭,李讷看在眼里,也记在心里。

长大成人后,李讷总是短发齐耳,身着蓝制服,脚穿黑布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中国的大街上最时髦的就是骑着英国牌凤头自行车(二八大杠自行车),戴着瑞士表,然而李讷却从不跟随时髦,骑的是国产自行车,戴的是国产表。

在李讷的心里,时髦从来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她一直希望能做一个跟父亲一样节俭的人。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4)

李讷也爱美,但是毛主席的教导,让她始终牢记自己要做一个普通人,所以她从来不穿花衣服,不穿裙子,不梳辫子,不允许自己浑身上下有任何一点色彩和艳丽,她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淹没在人海而完全不会被注意到的普通人。

陶铸的女儿陶斯亮回忆,有一年她去北戴河看望李讷,又跟着李讷去看望了毛主席。

当时,陶斯亮穿着一条非常漂亮的花裙子,毛主席看到后,就对李讷说:

“你看亮亮穿得多漂亮啊!你为什么不也穿艳丽一点的裙子呢?”

李讷听后,没有说什么,只是微笑着摇摇头,毛主席也不勉强,在教育和生活上毛主席的确很严格,但是在其他事情上,毛主席却很是开放,只要子女自己喜欢,他就不会干涉,所以李讷不愿意,毛主席也不说什么,听之任之。

除了节俭,李讷还从毛主席的身上学习到了一个非常好的爱好——读书。读书可以厚植学养,可以强健心灵,可以提高修养,而对李讷来说,读书让她变得宁静、淡泊。

毛主席爱读书,那是世人皆知的事情。

若要问毛主席一生中最大的爱好是什么,除了喜欢吃辣椒,那就是喜欢读书。

毛主席曾说过:“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由此可见,毛主席是有多喜欢读书。

毛主席除了工作,闲时就是读书,“书以伴行,书以伴眠,甚至书以伴厕。”不管去哪里,只要有空,毛主席手上拿的永远是书本,马列、哲学和中国文史是毛主席最喜欢看的书。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5)

为了能够无时无刻读书,毛主席还特意定做了一张方便他放书和看书的床,这张床里低外高,高的一侧睡觉,低的一侧放书,临睡前,毛主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床上,随手拿起身旁的书本,然后安静地看起来,看到兴时,还喜欢随手在书上做笔记。

受到毛主席的熏陶,李讷也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中国的历史和古典文学。

在她的卧室内,家具很少,只有一张小木床及几样桌椅,唯独书很多。

走进李讷的房间,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占据了房间大半个空间的那一排排放满书本的书架。

平日里,如果没有工作要忙,她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一个人躲在卧室里安静地看书,沉醉在书海的世界里。

有时候,她看到兴起时连饭都忘记吃,当想起来时,食堂也早就关了门,这时她也不抱怨,拿起烧饼就啃起来,啃烧饼的时候,眼睛也是时刻盯着书本,看得不亦乐乎。

因为喜欢读书,加上李讷继承了父亲毛主席的聪明头脑,所以从小到大,李讷的成绩都十分优异,每逢考试总是名列前茅。1959年秋,李讷以极其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6)

1965年夏,李讷被分配到了《解放军报》当一名普通编辑。

此时的李讷,她真正做到了毛主席对她的期许,成为了一个令人尊敬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然而,对于李讷,此时的毛主席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困扰,那就是李讷的终身大事。

1970年,这一年李讷已是30岁的而立之年,不管在哪个年代,多数女子30岁都已经结婚生子,可此时的李讷别说是结婚生子,连一个男朋友都没有。

对于儿女的终身大事,每位父亲都是十分上心的,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都会操心起儿女的婚事,毛主席也不例外。

夏季的某天,毛主席忙完一天的工作后,和工作人员一起坐在中海南的庭院内纳凉,听着阵阵蝉鸣,吹着徐徐微风,享受着这一天中难得的惬意时光。

期间,毛主席与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了李讷的感情问题。

对于都已经30岁的李讷的感情问题,毛主席是忧心忡忡,看着身边的侄女辈都已经结婚生子,李讷却连男朋友都没有,还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显得很是着急。

对于李讷的婚姻,毛主席一直都很是开明,他支持李讷自由恋爱,也没有什么门第之见,他曾对李讷说:“对象要在下面选择,找个一般人,不要高干子弟,也不要什么风云人物。”

后来,李讷到了结婚年龄时,毛主席更是直接坦然对李讷说:

“你也到了结婚的年龄,条件不要要求太高,可以找工人,也可以找农民。”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7)

毛主席对女婿没啥要求,只要求找一个普通人结婚,这样就能踏踏实实过日子。

李讷终究不是小孩子,虽然毛主席对她挑选的丈夫没什么要求,但是既然要结婚,至少也得找一个爱自己,懂自己,而自己又喜欢的人,这样才能考虑结婚。

毕竟婚姻不是儿戏,需要慎之又慎。

眼见着李讷年龄一天比一天大,感情问题却还没有着落,加之毛主席也担心李讷缺少社会经验将来无法一个人独自适应在社会上的生活。

于是,在1970年,毛主席就让李讷去进贤五七干校学习,这样既能让她得到锻炼,又能让她有机会在这里遇到喜欢的对象。

事实如毛主席所愿,在这里,李讷找到了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人。

来到五七干校后,由于李讷身份特殊,她又时刻谨记毛主席的教诲,不能随意透露自己的真实身份,使她很少同外界交流,独来独往,常常是劳动过后便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不出来。

因为独来独往的缘故,干校很少有人主动与她接触,但唯独有一个人例外,这个人姓徐。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8)

小徐比李讷要小几岁,他是工农家庭出身,父亲是火车站的扳道工,自己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内部招待所的服务员,高中文凭。

小徐性格开朗,待人热情,乐于助人,见李讷平日里郁郁寡欢,不喜欢跟别人交流,热情的他主动与她交流,和她一起干农活,休息的时候,也经常陪在李讷的身边,两人一起打球、散步、聊天。就这样,久而久之,两人坠入了爱河。

李讷与小徐恋爱的消息传到毛主席耳中时,毛主席很是高兴,在了解到小徐的家庭背景后,他没有阻扰其与李讷恋爱,开明地表示同意。就这样,1970年底,李讷与小徐结为夫妇。

婚礼在五七干校举行,秉持着毛主席一家的良好家风,这场婚礼很是简单,婚宴上只有几道家常菜,两人也穿得都朴素,没有特意去买新衣服,穿的都是平时旧衣服。

因为距离有些远的关系,加上工作也很繁忙,毛主席遗憾没能参加李讷的婚礼,但是托人给李讷和小徐这对新婚夫妇送来了精心挑选的新婚礼物——一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婚后一年,李讷和小徐有了两人的第一个爱情结晶,取名徐小宁。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9)

然而,这段婚姻没有持续多久,两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因为经历、兴趣、性格和思想上的差距实在太大,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久而久之矛盾就变成了争吵,变成了无话。婚姻如果每天都处于争吵之中,就算躺在一起也无话可说,那么这段婚姻最终只会是以离婚收场。

1972年,李讷和小徐的婚姻走向了终结,徐小宁归李讷抚养,改名李小宁。

就这样,李讷带着自己的儿子,独自度过了13年的时间。

期间,李讷于1976年10月搬离中南海,住进了北京西郊的一座小四合院。

在这里,李讷完完全全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一样生活着,排队买大白菜,拉板车买煤球......

因为从小就被毛主席教导要做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所以李讷没有任何的不适,把这个小家打理得是井井有条,李小宁也健康茁壮成长着。

然而,一个女人带着孩子生活,终究是有些艰难,也有些孤独。家里没有一个男人,在很多时候终究有些不方便,一个家,还是要有一个男人撑着,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

1984年,曾经看着李讷长大的李银桥夫妇实在是不忍李讷就这样孤独一生,便想起了再给她介绍一个对象,如果合适的话,两人可以结合在一起,这样今后既能有个伴,也有人照顾。

而李银桥夫妇选中的人,就是后来陪伴李讷终老的王景清。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10)

王景清是一位老革命,1940年参加革命,原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过,是刘少奇警卫队警卫,后调到云南省军区任怒江军分区参谋长。

他曾有过一段婚姻,但是后来离婚,之后独身一人生活。与李讷认识时,王景清已离休。

当王景清从李银桥的口中得知李讷的近况后,他对李讷现在的处境深表同情,并明确表示如果李讷愿意,他愿意陪伴她终老,一直陪着她,照顾着她。

经李银桥介绍,李讷和王景清交往的一阵,从彼此相知到相互慰藉,两人最终结合在一起。

1984年,李讷同王景清在京结婚。

婚礼很简单,只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酒席上的菜也很简单,只有几道家常菜。参加婚礼的人也不多,只有叶子龙和他女儿叶丽亚、康一民、李银桥等人。

除此,一些没有时间参加婚礼的李讷的叔叔辈也托人送来了礼物,其中杨尚昆就送来了一副被套,还有一盒巧克力,因为他知道李讷很喜欢吃巧克力,还送来了一封签了全家名字的贺词,祝贺他们喜结连理,并祝福他们新婚快乐,永结同心,百年好合。

这一刻,李讷终于是找到了一生挚爱,一个爱她,懂她,疼她,她又爱的佳偶。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11)

1984年8月12日,新婚不久的李讷带着王景清回到了老家韶山,并来到了毛主席儿时的故居,望着父亲儿时生活的地方,脑海中又回忆起小时候与父亲在一起的那段幸福时光,想起父亲曾经对自己的谆谆教导,李讷泪流满面。

心情平复后,望着婚后十分疼爱自己的丈夫王景清,李讷泪中带着幸福,她笑着看着毛主席的画像,喃喃自语道:“爸爸,他什么都会做,我和老王在一起生活很幸福!”

婚后,王景清很是爱护自己的妻子李讷。

王景清知道李讷自小体弱多病,身体很不好,所以结婚后,他从来不舍得李讷干重活,家里所有的家务事他都一手承包过去,买菜做饭,修门窗,拉煤块,洗衣服,事事亲力亲为,不舍得李讷动一下。

李讷也很是在乎王景清。晚年的王景清回忆:“70多岁时,我开始创作剧本,李讷就总提醒我,‘你岁数大了,可不要累病了,不要太伤神。”

李讷很是关心王景清,在他工作的时候,她都会安安静静地陪在他身边,看着他工作。

每年王景清因为工作太久而腰酸背痛时,李讷总会适时出现在他的身边,帮他按摩、推拿,舒缓他的酸痛。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12)

嫁给王景清后,李讷的儿子李小宁也改名为王效芝。

在李讷和王景清的教导下,王效芝继承了他母亲、继父和外祖父的良好品格,很有活力且有着自己的思想。

长大成年后,王效芝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考进了一所专为北京高级宾馆培养服务人员的学校。对于为什么会选择这所学校,王效芝表示自己的爱好,并有着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

“我不会甘心当一辈子的服务员,我要干得很出色,当领班,当经理,也许还会当企业家。”

对于王效芝的选择,李讷和王景清没有反对,而是全力支持。

他们对于王效芝的期许,就像是当年毛主席对李讷的期许一样,不期许他能成为什么大人物,只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他们就很欣慰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效芝做到了父母对他的期许。

1990年,王效芝以北京市外事旅游职业学校学生身份参加亚运村服务,在10号楼任副领班。

当时的报纸这样报道他在亚运村服务的事迹:

“(王效芝)虽然是毛泽东的外孙,但在工作中,他却从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任劳任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和运动员的赞扬。”

可以说,王景清的加入,让这一家三口的生活变得蒸蒸日上,一片红火。

(84年李讷带着丈夫王景清回韶山)(13)

然而,生命总有结束之时。2021年3月1日,王景清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离世,享年94岁。

从此,只留下另一半在这世间一直思念着对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