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

若要问“金庸的故事凭什么成为武侠小说界的顶流”,除了故事本身足够精彩之外,还在于金庸将各部作品融入了同一个武侠体系中,形成了统一的世界观,再加上他在多部作品中都加入了时代背景的设定,读者便能更为直观的感受到他笔下的武林传承。

若是将金庸故事按着时代顺序通读下来便不难发现一个问题,他笔下的武林是在不断衰败的,那些武林高手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那句“长江后浪推前浪”似乎并不适用于金庸武侠体系。

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1)

(扫地僧剧照)

比如《天龙八部》时代那段誉的六脉神剑、鸠摩智的火焰刀、扫地僧的三尺气墙皆是能化气为形的神功,几乎趋近魔幻程度,可到了南宋、明朝背景的故事中哪还有这般神奇的武功,清朝背景的几部作品中,武林整体水平就更是衰败了,可武林不断衰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统一的世界观

要证明金庸笔下的故事之间有传承关系,首先要证明世界观的确是统一的。

《越女剑》中越女阿青在与白猿嬉戏打闹时悟出了所谓的“越女剑法”,后来越国武士偷看阿青舞剑,学了那剑法的残篇,再传到后世《射雕英雄传》时代,由韩小莹和郭靖继承,他们手中的越女剑法显得不强原因有二,一是本身传下的就只是剑法的残篇,二是唐朝中期有位浙江剑术名家修改过这套剑法。

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2)

(萧峰剧照)

接着看《天龙八部》与“射雕三部曲”的关联,那段誉本就是段智兴的爷爷,他们二人有历史原型,本就存在关联,而新修版《天龙八部》中,金庸安排萧峰将丐帮的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传给虚竹,继而由虚竹传承至一位丐帮少年手中,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中也提到过这一点。

原著道:“北宋年间,丐帮帮主萧峰以此邀斗天下英雄,极少有人能挡得他三招两式,气盖当世,群豪束手。当时共有‘降龙二十八掌’,后经萧峰及他义弟虚竹子删繁就简,取精用宏,改为降龙十八掌,掌力更厚。”

接着是三部曲本身就有关联,无需多言。

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3)

(独孤求败剧照)

再到《笑傲江湖》中再次提到了《神雕侠侣》中提到过的“剑魔”独孤求败,而《鹿鼎记》中又提到“前朝有位令狐大侠”,还有《侠客行》中史婆婆提到“张三丰是古今第一宗师”。

这些细节都能证明金庸在新修版中已将各部作品之间的关系打通。

二、武林退步的事实

前文证明的是“金庸各部作品处于同一世界观里”以及“武林整体水平的衰败”,看武林整体水平,似乎还不够直观,若以丐帮武功传承,就十分直观了。

《天龙八部》时期,汪剑通和萧峰都凭借降龙二十八掌扬威武林,书末萧峰是与虚竹将这掌法去繁取精留下十八掌,传给了一位少年。

《射雕》时代的洪七公和郭靖尚且能够将这套掌法学全,而往后的丐帮帮主哪怕学全,也未必能将这掌法发挥到郭靖的境界了。

比如耶律齐后来也继承了完整的降龙十八掌(旧版中只得十四掌,新修版学全),但他是远未达到五绝境界的。

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4)

(洪七公剧照)

再到《倚天屠龙记》时代,那史火龙只习得十二掌而已,再至《笑傲江湖》时代,帮主解风已不会这套掌法了。

丐帮的衰败也只是武林的一个缩影,其实各大门派都在不断衰败,不过还是那个问题,衰败的原因是什么?或许并非人才凋零、青黄不接,更直接的原因早已被扫地僧提及过。

三、武学障

扫地僧在《天龙八部》一书中属于“机械降神”,纯粹是为了推动剧情强行加入的人物,不过金庸也借这个角色阐述了两个事实。

一是这武林中总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天龙四绝远非这个时代的天花板。

二则是武学障之说,习武之人若对于习武过于执迷,则难免会进入武学障,继而伤及自身。

原著道:“每一项功夫都能伤人要害、取人性命,凌厉狠辣,大干天和,是以每一项绝技,均须有相应的慈悲佛法为之化解。这道理本寺僧人却也并非人人皆知,一个人武功越练越高之后,禅理上的领悟,自然而然会受到障碍。在我少林派,便叫做‘武学障’,与别宗别派的‘知见障’道理相同。要知佛法在求渡世,武功在求杀生,两者背道而驰,相互克制。只有佛法越高,慈悲之念越盛,武功绝技方能练得越多,但修为上到了如此境界的高僧,却又不屑去多学诸般厉害的杀人法门了。”

为何金庸认为扫地僧最厉害(金庸笔下的高手为何一代不如一代)(5)

这说明什么?武林中固然有绝顶高手,但同时兼备“一身神功”和“佛法精深”的人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人则是因为执迷习武而进入武学障,轻则走火入魔,重则伤及性命,如此往复,最顶尖的高手要不是出家或是退隐,要不是死了,无数武功传承断代,哪怕传到后世,留给后辈的印象也是“会伤及自身”,那武林怎能不衰败。

说来金庸也算是升华主题了,表面写的是武林的血雨腥风,更深层次的是劝人莫要执迷于那些恩怨纠葛,如此看来,他会以一部“反武侠”的《鹿鼎记》作为收官之作也就合情合理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