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

案前舞者颜如玉,

不著人家俗衣服。

虹裳霞帔步摇冠,

钿璎累累佩珊珊。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

“璎珞”一词来自古印度,

梵语中意为“珍珠等串成的首饰”,

今天我们能看到的璎珞,

也多出现在佛像上。

《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在古印度看到人们

“首冠花鬘,身佩璎珞”,

从人到佛,璎珞都是人们最喜爱的装饰。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2)

《无量寿经集解》中解释:

“常在颈者曰璎,在身者曰珞。”

佛经中的璎珞,是一种环状饰物,

可挂在颈部、垂于胸部、

戴于头部、手臂和小腿等部位。

主要用珍珠、宝石和贵金属串联制成,

有时也会把植物花朵计算在内。

常见的有摩尼珠璎珞、珍珠璎珞、

如意珠璎珞、七宝璎珞、众宝璎珞等等,

或单一材质组合成串,

或由几种珍宝混合制作而成。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3)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4)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5)

据印度教圣经《梨俱吠陀》的观念,

璎珞作为装饰,

具有庄严身体、净化身心的美好寓意。

在《佛所行赞》卷一中记载,

释迦牟尼在身为太子时,

便是“璎珞庄严身”。

因此,佛教早期的造像为璎珞遍身,

其实就是释迦牟尼的装束。

但佛教摒弃了世上的荣华富贵,

因此,佛和罗汉等出家人是不佩戴饰物的。

只有菩萨形象会佩带各种各样的璎珞与华鬘。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6)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7)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8)

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

大乘佛教正蓬勃发展,

佛教璎珞历经千年发展,

与本土审美相结合,演变出了新的形式。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9)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0)

唐代的菩萨璎珞,

在色彩、制作工艺与材质上都有了资的飞跃,

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和多元。

其中,项圈式璎珞的连接点,

出现了华丽的花朵形状,

其下的吊坠则与组玉佩的玉珩如出一辙,

可见唐代工匠在创造之时,

逐渐融入了本土的审美。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1)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2)

从初唐到晚唐,佛像身上的璎珞,

大致从短到长,从简单到富丽,

体现了盛唐高华绝伦、浪漫飘逸的气息。

而唐代壁画中的璎珞,

则更加异彩纷呈,

出现了连珠、垂珠、宝珠卷云和圈环等样式。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3)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4)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5)

西安出土的唐代李静训墓葬中,

一条嵌珍珠宝石金项链最为人熟知,

从风格工艺上来看,一般认为是舶来品,

其串珠结合坠饰的造型,

也可归类为璎珞。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

璎珞也经常出现在回鹘公主与供养人的脖颈上。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6)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7)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8)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19)

相传唐代乐舞《霓裳羽衣曲》,

在跳舞时,舞者门不仅身着轻盈的羽衣,

还佩戴着华丽的璎珞,

既让舞者舞动时带出衣袂飘飘的美感,

又增添了斑斓的色彩,

珠玉生辉,华贵非凡。

既得仙境缥缈之美,也有皇家富丽之态。

璎珞应如是(满身璎珞缀明玑)(2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