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其心实其腹然后知所以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出自中华民族思想境界之作《道德经》。原句是: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我是N年之前买了一本三秦出版社版本的《道德经》。书中对这句话的译文是:因此圣人治国的办法是,减少百姓的思想而填饱他们的肚皮,削弱百姓的智巧而增强他们的体质。永远使百姓没有知识,没有心机。使那些聪明人不敢随意有所作为。执行无为政策,天下就会太平。现在读来,这不是典型的使百姓处于无知和蔽塞的状态吗?这样的解释实属不妥。

虚其心实其腹然后知所以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1)

今天来看看庞子博庞先生的解释:

“虚其心,实其腹”连在一起是“心腹”,信的过的人称为“心腹”。“虚心”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如果说“虚其心”不好,那为什么有“虚心使人进步”的说法呢?

虚与实是相对的,“心主神明”,指的是认知。老子想表达的意思是:“要想成为一个高等的人,学习之前首先得把内心清空,不去固执的认为自己的想法才是对的,才能接受更高层次的东西,才能听进去更高层次的人说的话”。这个“固有认知”相当于佛教里的“所知障”,认知低的人,知道的东西越多,立场越坚定,人生的障碍就越大,因为他们不知道人生还有其他论调。

虚其心实其腹然后知所以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2)

“实其腹”,是吃够吃腻了,不想再吃了,这是培养贵族气质的No.1步,这种状态是装不出来的。“虚其心”,才有进步的空间;“实其腹”,人才不会贪。物欲蕞基本的就是口腹之欲,如果有一天你对吃的东西不贪了,那你对其他东西的贪欲也会降的非常低,人就会变得从容淡定。

“弱其志,强其骨”,“心”和“志”对应;“腹”和“骨”对应,一虚一实,一阴一阳。很多人把“志”解释成智慧,那“智”是什么?“志”其实是士心,士大夫家族培养出来的人叫“士”。士大夫心里想的事就是“志”。他们想的是家国天下的事情,不是鸡鸣狗盗、鸡毛蒜皮的小事。人要到了一定阶层才会有“志”。为什么要“弱其志”呢?因为很多老百姓还没有到那个身份。“弱其志”是让百姓安心,不要去想过格的、与己无关的事情,这样才能幸福。举个例子,种地的农民没事找省长谈治理,那不是找事吗?其实现在多数人,想的事情多数跟自己没关系。

再说“强其骨”,中国人经常说:“你这个人没骨气”,这里的“骨”指的就是骨气、气节。我虽然是老百姓,但是谁敢欺负我的国家,那我也要跟你拼命。

虚其心实其腹然后知所以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3)

这是目前我看到的蕞入心的解释,先生精通太昊易、观相、八字等玄学。每月两期“中华美学漫谈”公益课,我和几个朋友都是必看的。唤爱国心,明复兴志。先生诙谐幽默,妙趣横生。一些常被我误解的词语,背后告诉了世人很多的大道理,读懂了受益终生。

“奸商”的由来,其实是“尖商”,古代的人买粮食,都是以斗、升之类的作为容器,人们在买米的时候,老板会在量好的米上面再加一点,形成一个尖头,这就是“无尖不商”的由来。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里的“为”字,念二声,是“修养、修为”的意思,整句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注重修养的话,很难在天地间立足。

“慈悲”:慈,双幺向一个方向,说心的感受是一样的。悲,是非 心,相反的力,想法、感受不一样。慈悲就是跟你想法一致或不一致的,你都知道,都能做到感同身受。

虚其心实其腹然后知所以然(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4)

《道德经》这本书已经快被我翻烂了,曾试着将其背下来,目前只能背个三分之二。5000余字,内容之丰富,很多的哲学概念还是理解不了。先生给的建议是,可以把经典读熟,但先不要去解释它,因为你理解不了。生活中不经意的某个场景、某个人突然说了这句话,你就会理解,哦!原来如此。如果真想读经典,尽量买些老版书,比如影印版等…

书岂止万卷,读懂的关键在于明师一句真言口传。

路岂止万里,终点的风景始于足下的开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