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参的涨发方法(市科技奖让刺参长得快还不易生病)
半岛全媒体记者 张昌威
12月8日,青岛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刺参‘参优1号’育繁推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示范”项目获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刺参“参优1号”刺参亲本 受访者供图
刺参作为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受到许多居民的喜爱,但刺参病害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针对这个问题,经过20年的研究,培育出了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高温能力强新品种“参优1号”,推动了整个刺参养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新品种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耐高温
在黄海水产研究所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活体库,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廖梅杰向记者介绍了“参优1号”。“参优1号”是以2006年-2007年从我国大连、烟台、威海、青岛和日本北海道野生刺参群体中收集挑选的5050头个体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抗病性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过连续4代选育而成。
廖梅杰(左一)与研究人员展示刺参“参优1号” 受访者供图
廖梅杰(左二)与研究人员展示刺参“参优1号” 受访者供图
说起“参优1号”相对于其他的海参品种的优势,廖梅杰说,当时的选育是针对着生长和抗逆来的,所培育的“参优1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耐高温能力强等特点,在养成后,收益量和存活率都有显著提升。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刺参相比,6月龄刺参养成收获体重平均提高26.5%,抗灿烂弧菌侵染力平均提高11.7%,成活率平均提高23.5%。
刺参“参优1号”技术推广示范 受访者供图
该项目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廖梅杰说,“在选育阶段,建立了分子育种技术,突破了此前以群体选育或杂交选育的传统育种技术,育种精度更高,选育准确率更强。在亲参培育阶段,海参一般是三年以上性成熟,该项目通过工艺优化建立了亲参促熟的专利技术,通过技术实施,亲参的成熟可以达到两年性成熟,大大缩短了养殖周期。此前传统的大规模苗种培育都是在工厂化车间进行的,该项目开拓了池塘培育模式和前海网箱培育模式,据统计,前海网箱在全国的推广量达到了300万口,成为大规格苗种产出的最主要模式之一。”
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07亿、间接效益95亿
廖梅杰介绍,该项目通过育种创新,培育出我国首个抗病刺参新品种“参优1号”,进而培育出我国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国家级青岛西海岸刺参良种场”,建立了新的平台。在苗种培育阶段,该项目突破了工厂化、池塘和前海网箱的大规模苗种培育模式,为苗种产业化推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该项目还建立了从育种到扩繁到推广的育繁推的一体化的产业技术体系。
刺参“参优1号”亲本产卵
目前“参优1号”在全国海参主产区都有养殖示范和养殖推广,市场占有率达30%。经济效益方面,该项目实施应用3年来,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7亿元,新增利润2.02亿元。社会效益方面,该项目通过多种形式进行苗种及配套技术推广,培训技术人员10万人次,推广面积16万亩,取得的间接经济效益达95亿元。生态效益方面,抗病苗种及配套技术的应用,降低了病害发生和药物使用并大幅提高饵料利用率。
刺参“参优1号”刺参苗种 受访者供图
下一步,该项目的研究方向,针对产业需求、养殖业者需求和消费者需求,培育同时具有抗病性强,刺型又好的复合性状海参。未来的技术创新点,要继续优化苗种培育模式,使苗种的性状更好地表达出来,在生态适应性方面开展新的研究。
项目历时20年,考验着耐心和意志力
该项目从分离病原,新品种选育,到产业化推广实施,经历了20年时间。得知项目获奖,廖梅杰表示,获奖是对团队20年工作的肯定。廖梅杰说,她自2007年进入黄海水产研究所,就围绕海参的选育开展工作,对她个人来说,这次获奖是对前期的工作交了一份证明和答卷,也增加了未来开展相应工作的信心。
大规格苗种 受访者供图
“海参选育过程,考验着科研人员的耐心、坚持和意志力。”廖梅杰说,“大家都说,选育新品种是科学家一辈子要坚持的事情。”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首先科研人员要有信心,其次要不断吸纳人才进来,在前人的基础上一步步把事情做好。
研究人员查看刺参“参优1号”苗种生长情况 受访者供图
在平台建设方面,要选择目标企业,也要用科研人员的科学家精神去感动企业,让企业甘于付出,甘于为产业做贡献。廖梅杰说,围绕着种业,建设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的平台,也很不容易,有青岛瑞滋集团能20年如一日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也是该项目宝贵的收获。
研究人员展示刺参“参优1号” 受访者供图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