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中的七位大圣(比丘国的国王指的哪位皇帝)
比丘国国王的年纪应该在三四十岁才对
有朋友在聊起《西游记》比丘国的事时,提到网上有人扒出来南极仙翁是吃小孩才长寿的,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新颖。重新仔细看了《西游记》第七十八和七十九回,比丘国救小儿那一章节,结果发现另外一个秘密,对照了比丘国事和明朝国事,发现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性。这怕又是大明键盘侠:吴承恩同学又一次在书中发泄他对于皇帝的不满了。
影视剧中的嘉靖帝
吴承恩一生经历的五位皇帝: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在弘治年,吴承恩刚刚一岁,他不至于这个时候记事。正德皇帝虽然荒诞,他在位时间短,1521年就去世了,吴承恩此时懂事,但是才十五岁,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他不至于痛恨正德皇帝。
正德皇帝
万历皇帝是1572年登基,此时吴承恩已经66岁,他的《西游记》从52岁开始正式写,此时多半已经完书。《西游记》现在还没有刊印,有可能会挂搭上一些万历初年的事,但是不会太多。
中间只剩下了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两位了,这两为皇帝是占据了吴承恩人生最应该奋斗的时光。尤其是嘉靖皇帝,他昏庸无能,自己沉浸在玩弄权术,掌控朝廷大臣的洋洋得意之中,却不知他实行的弊政,造成了国家政治的腐败,摧毁了无数像吴承恩这样想着为国家、为老百姓做点有益的事情的青年才俊的梦想。吴承恩曾经任过新野知县,,尝试着兴学、兴水利,一年之后就被排挤的辞官了。他能不对这样造成国家悲剧的皇帝有所怨言么?
我们再回头看一下第七十八回,在比丘国一节中,提到了一位老道士,带来了一个年方十六岁的女子,然后国王“不分昼夜,贪欢不已”,这里面的老道士和十六岁的女子指的是谁?这里面的皇帝指的是嘉靖还是隆庆呢?
国丈
国丈和美后指的是谁?在文章中,比丘国国王的戏份不多,我们不好推断,我们就先从老道士和美后狐狸精的身份来下手。
文中说这个老道士和美后狐狸精是以父女身份入的宫,这篇文章在小说的后四分之一的位置,我们推断大体时间,写这一段应该在嘉靖末期和隆庆前期。我找到了两对可疑的人物,一个是嘉靖皇帝的岳父尚臣,及其女儿尚寿妃,另外一对是隆庆皇帝的岳父李伟,及其女儿李彩凤(慈圣皇太后)。
国王和美后
嘉靖皇帝和隆庆皇帝爷俩都有好女色的毛病。
嘉靖晚年临幸了十三岁的尚氏,把她封为尚美人,居住在毓德宫(以后的永寿宫),是嘉靖晚年最得宠的妃嫔之一,“从此贵宠震天下”。
嘉靖四十五年,尚美人十八岁的时候,皇帝和尚美人在床上玩乐,因为床是有帐子的,哪个也不知道在玩乐什么,最后里面就着火了。连累着宫女杨氏为了救他们两个还牺牲了,吼了杨氏被追封为杨荣妃。
就这样,一座毓德宫就被这样莫名其妙地烧掉了,按照嘉靖皇帝的脾气,肯定会严惩相关人等,但是嘉靖不但没有怪罪杨美人,反而晋封她为寿妃,他的父亲,也算是嘉靖的国丈吧,被破格提拔为骠骑将军(正二品)、右军都督佥事,同时期晋封的贵妃文氏,她的父亲仅仅是指挥同知(从三品)。百日之后,嘉靖皇帝驾崩,当时有一种说服就是尚寿妃纵欲媚惑了嘉靖皇帝。
永寿宫
这里面有国丈、有美后、有国君纵欲的要素,而且时间也发生在嘉靖晚期。但是尚寿妃虽然有狐媚的恶名,但是她父亲尚臣历史里面的记录很少,也没有美名,也没有恶名。如此似乎吴承恩写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尚寿妃的年纪跟原著中的好像也对不起来。这个有点牵强。
隆庆皇帝
隆庆皇帝呢?他纵欲这件事是有名的。但是在正史《明穆宗实录》、《明史》都没有提这回事,对他的评价都是褒扬的。记载隆庆皇帝死于女色的是明朝谈迁历时三十余年编纂的编年体史书《国榷》。《国榷》中不是记录的推测和评价,而是隆庆二年的正月二十九日,吏科(风宪官六科之一,负责监察百官)给事中(六科长官)石星上书六事:“陛下清心寡欲,渐不如初。今为鳌山之乐,必纵欲,必耽声色。皓齿娥眉,伐性之斧;甘脆肥脓,腐肠之药。倘不亟戒,万一起居失调,悔将奚及!”
《明史》对隆庆皇帝的评价:穆宗在位六载,端拱寡营,躬行俭约,尚食岁省巨万。许俺答封贡,减赋息民,边陲宁谧。继体守文,可称令主矣。第柄臣相轧,门户渐开,而帝未能振肃乾纲,矫除积习,盖亦宽恕有余,而刚明不足者欤! [
《明穆宗实录》对隆庆皇帝的评价:上即位,承之以宽厚,躬修玄默,不降阶序而运天下,务在属任大臣,引大体,不烦苛,无为自化,好静自正,故六年之间,海内翕然,称太平天子云。
我们从吏科上书可以看到:隆庆二年,也就是他刚刚登上皇位没有多久就开始纵欲。据说他还长期服用春药,隆庆六年,三十六岁的明穆宗就驾崩了,驾崩之前他常常因为身体虚弱而罢朝。
国榷
李彩凤的父亲李伟是个泥瓦匠,在李彩凤十三岁的时候,到皇城做皇漂。那个时候李彩凤十二岁。做皇漂三年,李伟没赚着钱,穷的只好卖闺女了。就把十五岁(虚岁十六)的李彩凤卖给当时还是裕王的隆庆皇帝做使唤丫头。
明朝皇室直系子孙不昌,裕王原配李氏和继室陈氏所生的子女都夭折了。裕王作为准皇储,二十六岁了还没有孩子,这个事情就变得很严重了,这属于国本不固啊。
陶仲文给嘉靖进献房中术,还挑拨父子关系
嘉靖皇帝最后就裕王一个儿子活着,他其实挺紧张的。但是之前听信道士陶仲文之前的谶语:“二龙不相见。”,把当时还活着的皇子都撵出紫禁城,而且他对于生小孩的事情非常的反感。
李彩凤进裕王府三年之后,就被裕王临幸了,她的肚皮非常争气,一下子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之后的万历皇帝。但是他那个皇帝爷爷却对于这个皇孙的出生一点也不感冒。之前李王妃诞育元子的时候,嘉靖皇帝不准颁诏,不准告祭太庙。有大臣上书祝贺皇帝喜得皇孙,他看了奏章,拿出剑就要砍这个大臣,幸好旁人拦着求情,最后罚俸了事。
万历他妈李彩凤
有了前车之鉴,所有的人都不敢提皇孙出生的事情,万历皇帝出生四年之后依然没有自己的名字,大家只好按照排行叫他“三哥儿”(前面夭折了两个哥哥)。
到了隆庆朝,李彩凤才从才人晋封为贵妃,当初把她买了的父亲李伟由一个泥瓦匠一下子就成了 锦衣卫都指挥佥事(正四品)。六年以后,万历登基,万历赐给他姥爷武清伯的爵位,万历十年封武清侯,万历的两个舅舅也都封了都督。
李伟这个人,年轻的时候,因为穷卖了自己的闺女,人品似乎就不怎么样。等到他闺女得势了,更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在隆庆朝,李贵妃上面还有陈皇后压着。等到隆庆皇帝一死,他外甥孙子登基了,他的本事就来了,万历登基的时候,也跟着里外里张罗事,树立自己的权威。
国丈武清伯
他原本也是小门小户出来的,一旦得势,眼里只有钱。贪图小利,不顾大局,国库空虚,张居正用胡椒粉和苏木折俸,别人都没说啥,他就出来闹事。为了扩大影响,李伟让人在自尽官员童立本葬礼当天四处放火烧毁民房百余间,烧死烧伤许多百姓。
李伟还贪墨军费,私扣了边关士兵做棉袄的20万两经费中的15万两,让承包商邵大侠只拿5万两银子去做20万套棉袄,结果邵大侠没有办法,只能粗制滥造。最后导致守关士兵冻死19名。按说这种事应该直接处死的,但是他是太后的爹,只罚了半年的俸就完事了。但是他贪墨的事情是传的沸沸扬扬的了。
若是吴承恩讽刺李伟,倒是一点也不冤枉。但是有一点,隆庆皇帝是好色不假,但是说李太后狐媚似乎有些不妥当,因此我们如果直接下结论说比丘国的事是讽刺他们父女二人,也有些不妥当。那么我们有没有更加进一步的证据呢?
清华的前身就是李伟建的清华仙府
我们往后看,比丘国一节,梅花鹿精住在离城向南七十里路的柳林坡清华庄上,悟空去到了柳林坡,问了土地才知道,清华庄是在一棵大柳树里。悟空如法进入大柳树,“见石屏上有四个大字:“清华仙府””。这个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
这个“清华仙府”是不是清华大学啊?肯定不是啊。但是在皇城附近的“清华仙府”,历史上可是有数的。它是谁建的呢?就是李太后的父亲,那位国丈李伟在海淀建的!它的名字就叫“清华园”!在万历初年,“清华园”是京师第一名园。
这个清华园什么格局呢?
《日下旧闻考》引《譻嚀》描述清华园:“初至,见茅屋数间,入重门,境始大。”
这个跟小说中的清华园格局如出一辙!进门之后非常普通,但是入了内,便有另一番世界。
“池中金鳞长至五尺,别院二,邃丽各极其致。为楼百尺,对山瞰湖,堤柳长二十里,亭曰花聚,芙蕖绕亭,五六月见花不见叶也。池东百步置断石,石纹五色,狭者尺许,修者百丈。西折为阁,为飞桥,为山洞。西北为水阁,垒石以激水,其形如帘,其声如瀑,禽鱼花木之盛,南中无以过也。”“雪后聫木为水,船上施轩幕,围炉其中,引觞割炙,以一二十人挽船走冰上若飞,视雪如银,浪放乎中流,令人襟袂凌越,未知瑶池玉宇,又何如尔!”
有了这条线索,我们更加可以肯定:国丈一角,讽刺的就是武清伯李伟。
三年前他到时,朕曾问他。他说离城不远,只在向南去七十里路,有一座柳林坡清华庄上。国丈年老无儿,止后妻生一女,年方十六,不曾配人,愿进与朕。朕因那女貌娉婷,遂纳了,宠幸在宫。不期得疾,太医屡药无功。
《西游记》描写比丘国国王“那国王相貌尫羸,精神倦怠。举手处,揖让差池;开言时,声音断续。”
这一情景跟隆庆皇帝临死之前的样子非常相似:
隆庆六年(1572年)闰三月,朱载坖因为与妃子淫乐过度,竟然休养了两个月。但刚往殿上一坐,就头晕眼花手打颤,不得以便又接着卧床了。
比丘国事是在讽刺隆庆朝之事,此时也有个十有七八了。
明末建了大量寺院,佛教复兴
比丘国名的来历那么比丘国的国名是怎么来的呢?
因为嘉靖皇帝信奉道教,给社会带来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穆宗皇帝(隆庆)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深受道士所说的“二龙不能相见”之苦。因此他上位之后,开始严厉地抑制道教。他用什么来抑制道教呢?就是佛教!他、他老婆李贵妃,他儿子万历皇帝都是佛教的拥趸,尤其是李贵妃,也就是以后的慈圣李太后,对于佛教非常狂热,开始广建佛寺,她自己被佛教徒尊为“九莲菩萨”。
在李太后在位期间,她在紫禁城将东北边的雨华阁辟为佛堂,在京城内还新建了仁寿寺、承恩寺、慈寿寺、万佛寺、千佛寺、真圆塔院、长椿寺、慈恩寺、慈隆寺、智慧文殊庵、祖师殿、西方三圣殿、慈明寺、圣祚隆长寺等14座新庙,重建或维修了永泰庵、资福寺,海会寺、普安寺、寿安寺、明因寺、慈慧寺、衍法寺、嘉福寺、圆通寺、成寿寺、万佛延寿寺等寺院,给寺院赐钱、赐地,直接导致在明朝末年,佛教突然复兴的局面。
吴承恩虽然用佛教人物写《西游记》,但是对于这种现象还是保持清醒,认为宗教如此失序发展,对于社会的危害跟嘉靖时的道教没有什么两样,所以就给这个国家起名为比丘国,实为揶揄隆庆、万历初年这种佛教复兴的现象。
历史上曾经发生了那么恐怖的事
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孩从哪里来?这一点令小编有些头疼,我们现在查遍史书,在嘉靖和隆庆朝,都没有找到有帝王吃小孩的记载。但是文中对此,用了很多笔墨,还接着唐僧的嘴把比丘国君好一顿骂: “邪主无知”,“贪欢不省”、“昏君、昏君”、“戕童命”,“杀小民”。
但只是药引子利害:单用着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汤服药,服后有千年不老之功。这些鹅笼里的小儿,俱是选就的,养在里面。人家父母,惧怕王法,俱不敢啼哭,遂传播谣言,叫做小儿城。此非无道而何?长老明早到朝,只去倒换关文,不得言及此事。”言毕抽身而退。唬得个长老骨软筋麻,止不住腮边泪堕,忽失声叫道:“昏君,昏君!为你贪欢爱美,弄出病来,怎么屈伤这许多小儿性命!苦哉,苦哉!痛杀我也!”有诗为证,诗曰:
邪主无知失正真,贪欢不省暗伤身。因求永寿戕童命,为解天灾杀小民。
僧发慈悲难割舍,官言利害不堪闻。灯前洒泪长吁叹,痛倒参禅向佛人。
隆庆皇帝名声还不错,怎么会跟这种事有联系呢?
我在清朝道光年间朱翊清写的《埋忧集》中看到这么一则故事:
顺天府文安县人高寀,是万历年间的太监,他最初是万历皇帝的娈童,常与万历皇帝及嫔妃共戏龙床,为皇帝所爱。因为万历爱钱,派他到福建做税监,给他收钱。他到了福建没有人管他了,他开始作威作福,尤好女色,但是他是太监不能人事,就听从手下人进献的偏方:吃小孩的脑子,可以令阳道复生。
于是,高寀就开始在福建采买小孩,对外宣称是做慈善,收养穷苦小孩。于是有很多穷人就把自己的孩子卖给了高寀。小孩买回来之后,就被高公公敲碎了脑袋,吃了豆腐脑,取童男女脑髓和药服之,则阳道复生”,尸体就丢在后院的池子里,“税署池中,白骨齿齿”。
在他的朝代发生了这种恐怖事件,凶手还是他的宠阉
后来大家陆路续续听说高公公吃小孩的事,就不卖给他了,他就派人去偷,闹得福建人心惶惶,最后福建官员一致弹劾他,他就被万历皇帝召回北京了,最后还得了善终。
《西游记》中描写鹿精被抓的情节时,突然写了这么一段:
只见那寿星老儿手摸着鹿头骂道:“好孽畜啊!你怎么背主逃去,在此成精!若不是我来,孙大圣定打死你了。”行者跳出来道:“老弟说什么?”寿星道:“我嘱鹿哩,我嘱鹿哩!”
好似万历皇帝在救高寀一样,“若不是我来,孙大圣定打死你了。”因为高寀被弹劾时,正在往广东税署调职,广东人知道他吃小孩,就在路上堵着他的路,誓死不让他踏入广东半步,就要激起民变之时,福建官员弹劾他,万历顺便就把他调走了。
如果不考虑别的,这一段历史是与《西游记》中的吃小孩的最相似了。但是我们考虑一下,最早的《西游记》版本是万历二十年刊印的,但是高寀的事是万历四十二年发生的,那个时候吴承恩已死,书早就印出来了,不可能指的高寀。
老寿星那小孩是你带的午饭吗?
但是有一件事很肯定,就是在明朝高寀之前,“吃小孩心肝脑髓,重生阳道”这种迷信早就存在了。刚才我们分析了国丈讽刺武清伯,有没有可能武清伯也曾经为隆庆皇帝献计,让他吃小孩心肝,补养身体呢?就武清伯这个人的性格来说,有可能做出这种事来。还好隆庆皇帝不至于糊涂到这个地步,但是遥言有没有可能已经传出去了呢?吴承恩年纪大了之后,再也没有回到京城,他写作的题材有一部分是根据的传言,这些传言并没有在史书中记载,但是他记下来了。
包括他对于李太后这个原型的处理方式。他根据的是李太后是隆庆皇帝的宠妃,隆庆皇帝好色,简单地推断出李太后是个狐狸精。但是他之后并没有经历万历朝太多的事,不知道李太后其实还不错,参政而不干政,掌权而不贪权。这个在《水浒传》中也有类似情节,潘金莲的原型被黑化,事后才发现,根本就不是那样一回事,但是书已经写出去了,改不会来了。
原创不易,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