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象与想象思维导图心理学(视点管不了就别生)

这个夏天,一个调皮的孩子让人印象深刻电影《人生大事》里的小文,性格乖张,无法无天,还几次大闹公共场所,却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在她身上,人们看到孩童的纯真,天性的释放,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表象与想象思维导图心理学?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表象与想象思维导图心理学(视点管不了就别生)

表象与想象思维导图心理学

这个夏天,一个调皮的孩子让人印象深刻。电影《人生大事》里的小文,性格乖张,无法无天,还几次大闹公共场所,却并不影响人们对她的喜爱,在她身上,人们看到孩童的纯真,天性的释放。

现实里,人们对类似孩子的态度却比较微妙。近期,先是“高铁上小孩吵闹,乘客提醒反被骂”的事件引发广泛讨论,接着又出现了“女生坐高铁深受孩童烦扰”的事,于是,“真的建议高铁出个带孩子车厢”的热搜一度冲上榜首。可见的场景里,一边安安静静,一边啼哭嬉闹,两相对比,稍微代入,人们的情感天平就倾向了受到影响的乘客。出于一腔朴素的正义,出于日常生活的经验,人们在社交媒体踊跃发声,表达着对这类孩子和家长的不满。

Ta是孩子,不是成人

针对此类事件的探讨,呈现一个较为明显的趋势:从网友到媒体,从教育界到法律界,大多都将矛头指向“不懂事”的孩子和“不负责任”的家长,少有从孩子生理特点、成人对孩子的包容角度来探讨。或许如部分网友所言,不是怪孩子,而是怪不管孩子的家长。但实际效果,却是将孩子和家长视为一体,希望对他们“避而远之”。“设置带孩子车厢”的建议,就是这种情绪下的一种群体反应。由此可见,该如何对待公共场所孩子的啼哭吵闹,已然成了一个必须正视的社会问题。

毋庸置疑,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的确会让人不舒服;过分越界的行为,也着实难以容忍。但古今中外,孩子啼哭嬉闹又是再自然不过的现象。当类似的事情被公之于网络后,随着一些对吵闹孩子和其家长诘问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还有人尖锐地提出“管不了就别生”。

或许有人认为,网上的言论可以忽略,现实世界不会如此激烈。但有研究发现,语言存在自我暗示作用,一旦话语被反复说出来,就能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一个人频繁在网上表达对吵闹孩子的反感,就容易映照到现实生活中,形成愈发不能容忍“公共场所孩子哭闹嬉笑”的氛围,造成带孩子的父母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割裂。

每当看到类似新闻时,都会想起去年“一路向北”的象群。那段时间,人们随着大象的足迹,领略了云南的秀美风光,但也看到了小象的调皮,更是感动于小象被大象围护着休息的场景。彼时的我们,有感于象群对幼小孩子的庇护与包容,这足以说明,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对幼小的孩子都秉持着包容之心。但现实中,一些人却忘了孩子只是孩子,把他们当成大人般要求,认为他们应当分清场合发泄情绪,甚至乖乖地坐着不动。但从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儿童负面情绪难以控制,活泼好动也是孩子的天性;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吵闹原因和成长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而不是看见孩子公共场所吵闹,就要求他们做个安安静静的木头人。

让“他者”的声音出现在彼此的世界

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忘了“孩子还小”,是什么让一些人对孩子没了耐心?

过去的几十年间,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婚育上,就出现了丁克家庭、不婚主义等现象。而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感觉自己离孩子很遥远,自然也就不习惯孩子的吵闹声。倘若不同群体之间没有交集,观念差异就会越来越大,可能对孩子吵闹的容忍度也就越来越低。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面对孩子的哭闹,当然可以发表看法,这也是个人的权利。但必须意识到的是,我们始终处在集体之中,要和大众一起面对人口增速放缓、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眼下的孩子,就是未来的我们。所以,在追问孩子和其父母时,在追问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也该思考我们应如何与孩子相处,与社会同行。不然,网友在社交平台上的吵闹,会成为另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孩子的吵闹”。当然,这并非意在纵容孩子胡闹,而是提醒每一个人,要有包容孩子的本心。

同时,网络是一个容易让同类的情绪和观点聚集的地方,群体性的抱团会形成不可忽视的力量,让身处其间的人自我膨胀,于是肆无忌惮地表达不满。哲学家韩炳哲在《他者的消失》中指出,没有他者的存在,交际就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它造就的不是关系,而仅仅是连接而已。这些同质化的滋长是一个“充盈着空虚的膨胀体”,他者的消失营造出充盈的空虚。

面对这个日渐强大的观点集群,其它的声音几乎被湮没,但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观点多元,人们在多元的视角里也更容易对照自省。只有多站在彼此的立场思考,如此社会才会少一些冲突,多一份和谐。

对小孩不够包容的群体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让想生育的人心怀隐忧不敢生育,也可能会影响部分人对孩子产生排斥心理而不愿生育。在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当下,需要政策支持生育,更需要群体文化意识上对孩子的爱与呵护。故而,设立带孩子车厢的建议,或许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共场所孩子吵闹引发的冲突,但根本上,还是要让“他者”的声音和观念出现在彼此的世界,让理解和包容充盈于人和人之间。

(红星评论微信公号,作者黄秋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