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1)

冬日说“冬”

四季更迭,岁月流转,在经历了春的烂漫、夏的热烈、秋的浓情之后,我们又将迎来冬的凛冽。“春花秋月杜鹃夏,冬雪皑皑寒意加。”冬的意象之于我们,总是伴随着白雪、严寒。然而,“冬”字最初的含义,却跟冬天并无关联。

“冬”在甲骨文中写成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2)

等形状,像是在丝线或绳索的两头各打一个结,表示两个端点。因此,文字学家们普遍认为,“冬”最初表示终结、终了等意思。例如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大意是说,暴风不会持续一早上,暴雨不会持续一整天。在这里,“冬”表示的就是终了、贯穿始终的意思。

顺便插一句,在绳索上打结这种做法跟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有关。据《周易·系辞下》记载“上古结绳而治”,在文字产生以前,“结绳”是人们用以计数或者记录重大事件的一种原始方法。不只在中国,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都曾使用过类似的方法。而在汉字中,除了“冬”以外,十、廿、卅等字很可能也都保留了结绳记事的印记。比如说“十”,有一种观点认为,它最初就是用在绳子上打一个结的方式表示数字“十”。

中增加了“日”,像是“日”被覆盖住了,意味着阳光不太温暖,借以强化“冬”的含义。而“冬”的小篆字形,则去掉了“日”,在下面增加了。是“冰”的早期写法。水凝结成冰是冬季的特征之一,在字形中加“冰”显然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冬”的季节特征。再往后发展,楷书字形“冬”下面的两个点儿就是由“冰”演化而来的。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3)

“冬”的字形虽然经历了一个多变且有趣的发展过程,然而,不得不说,它的意思和用法却如同北方冬季的景色一样单一。随着它作为拟声词表示击鼓或敲门等声音的用法被“咚”所取代,现在的“冬”基本上只保留了“冬季”这样一个单纯的含义。不过,从我国古代诗文来看,人们对冬季的认识和看法却并不单一,因而有了从不同角度对冬天的称说方式。

古人把冬季的三个月,即孟冬、仲冬、季冬合称“三冬”。因此,“三冬”常常被用作冬天的代称。例如杜甫曾在《遣兴五首》中用“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抒发自己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冬日里天地间一片清寒的景象,因此,冬天又有“清冬”之称。唐代王维在《赠从弟司库员外絿》一诗中所写“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是在积雪覆盖的冬日远山中,看到了润泽和勃勃生机。

如果说,“三冬”“清冬”还能让人一眼看出跟冬天在意义上的关联的话,那么,“北陆”一词就不那么直观了。“北陆”原本指的是太阳在冬天的方位,后来被用来代指冬天。例如唐代王季则《鱼上冰》:“北陆收寒尽,东风解冻初。”冬寒将尽,冰雪开始消融,自然界孕育着生机。除此之外,冬天还有九冬、玄序、岁余等诸多别称。

通过古人描写冬天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在人们的认识中,冬季的严寒固然使生存环境变得恶劣,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提供了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条件和时机。

英国诗人雪莱的著名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我国广为人知。诗人以季节作喻,提醒在黑暗和困境中奋斗的人们要对美好的未来抱有希望。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早于雪莱一千多年,唐代吕温就曾在《孟冬蒲津关河亭作》一诗中写道:“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只有经历了严酷的冬天,才能迎来春光明媚,这是人类千百年来体悟出来的自然之道和处世哲学。唯有不惧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4)

冬日赏“雪”

有雪的冬天才是纯粹的冬天!

“雪”在甲骨文中写成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5)

等形状,描摹的是雪花从天空中飘落的景象。可见,这个字从一开始指的就是从空中降落的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白色晶体,即下雪的“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了解甲返乡的征夫艰难地行走在雪中的情景,这漫天的飞雪正是“雪”字的甲骨文字形带给人们的最初意象。

到了小篆时期,雪演变成一个“从雨,彗声”的形声字,写作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6)

再往后,逐渐简化成现在的写法。

冬天去看雪才是王道(长知识冬日说)(7)

“雪”字的字形演变

跟“风”“雨”类似,“雪”也由最初表示“雪花”之类具体的物质,发展出“下雪”这样的动作性含义。例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里的“雪”就是“下雪”的意思。诗人以天要下雪为由,邀约友人饮酒叙旧。

因为雪花通常是白色的,“雪”也就自然而然有了“白色”的含义。最经典的用例莫过于李白《将进酒》中的那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生之短暂,早上的满头乌发到了晚上已变得雪白。

“雪”又在“白”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擦拭”的意思。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在这里,“雪桃”不是指一种桃子,而是把桃子擦拭干净。整句话的意思是说,黍子并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擦拭桃子的。再如《吕氏春秋·恃君览·观表》:“吴起雪泣而应之。”“雪泣”是揩拭眼泪的意思,与之同义的还有“雪涕”。“雪泣”和“雪涕”是古代作品中比较常见的用法。

在上面几个用例中,“雪(擦拭)”的都是具体事物。再进一步,“雪”被用在抽象事物方面,表示洗刷、除去等意思。被洗除的可能是烦恼、耻辱、冤屈、仇恨等等。例如李白《独漉篇》:“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诗人将个人的功名抛诸脑后,念念不忘的是国家的耻辱和仇恨。

雪色洁白而且晶莹剔透,被人们视作纯洁的象征。因此,“雪”被用来比喻高洁。例如唐代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其中的“雪格”和“松品”都是形容高洁的品格。

雪的洁白无瑕、不染尘世是中国文人向往并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庄子·知北游》中有“澡雪而精神”一句,谓以雪洗身,清净神志。从此,“澡雪精神”便作为一种固定用法,喻指清除意念中庸俗的东西,使神志、思路等保持纯正。

人们总是喜欢将雪跟崇高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比如说“阳春白雪”。乍一看,这个词语的意思似乎跟春天的雪有关。而实际上,在这里,“阳春”和“白雪”并举,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乐曲名称。据称,“阳春”取其“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义,“白雪”则取其“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之义。从其寓意可知,这两种曲目一定跟通俗音乐不同。据西汉刘向《新序》记载,宋玉回答楚王的提问时说道:“……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数十人而已也。”意思是说,当奏起“阳春”“白雪”这样的乐曲,国中能够唱和的仅有数十人而已,足见二者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音乐。后来,“阳春白雪”一词就被用来比喻高深典雅、不那么通俗易懂的文学艺术作品。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雪花还被赋予了很多美好的别称,比如“六出花”。这是因为,古人通过观察发现,雪花虽然形状繁复,但其基本形状大都为六角形,这跟自然界中常见的花朵以五个花瓣居多有明显的区别。所以,世人以“六出花”称之,更有甚者,尊之为“六出公”。例如唐代高骈《对雪》:“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元代白朴《天净沙·冬》:“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唐代佚名《东阳夜怪》:“爱此飘摇六出宫,轻琼冷絮舞长空。”

可见,雪带给人的多是崇高、美好的印象。难怪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雪”做出这样的解释:“凝雨说(悦)物者。”在他看来,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能够使万物愉悦。客观地说,下雪虽然不一定如许氏所言是万物皆喜的事,但是,冬季应时的好雪,的确有利于来年作物的丰收,故而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农谚。

雪,姿态万千。观雪、赏雪自古即为佳事。登高远望,可饱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凝神细观,则可品味“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奇绝。赏雪既可清心,更可怡情。在这悠长的冬日,让我们走出户外,领略那冰莹、纯净的美好吧!

◎本文转载自“中华书局1912”,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