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

“我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用滑稽的言行讨好别人,那是我对于人们最后的求爱,靠着这条滑稽的细线,维持着和人类的联系”——太宰治

01:引子

前阵子,七岁成名的著名作家蒋方舟在某一档综艺节目上透露自己是“讨好型人格”,此举让在座的很多大咖们颇为震惊:看上去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待人十分友善的作家竟然有“讨好型人格”倾向?

“我因为太希望别人喜欢自己了,而成为了一个谄媚的人。”

年仅9岁的蒋方舟如是说;因为自小成名,兴趣爱好与他人不一致,普通的家庭教育对于这位“神童”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教化作用,所以她很孤独,也不懂如何与他人相处。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

蒋方舟自曝有讨好型人格

在家庭、社交等多方因素影响下,她演化出了自己的待人接物之道:处事小心,照顾他人情绪,隐藏伤害与攻击性,尽量满足他人的要求,刻意讨好才可以让别人开心。此后,这个处世模式在她的性格里深深扎根。

她后来的日子并不算如意,总是要通过“哄”好别人,委屈自己的方式,来讨好身边的人,男朋友骂了她两个小时,尽管没错她也不懂得如何反驳,一直在道歉认错。所幸,后来通过强大的自愈能力修复了“讨好型人格”的缺陷,也就是那一刻她才真正领略到待人接物是这么轻松、舒服。

听完她的讲述,大家都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但不知是否真的理解了“讨好型人格”所代表的深层次含义,并非所有拥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都可以彻底被“治愈”或“自愈”,成功的例子极少,大多数人都花了余生与之“缠斗”,且最后都以战败告终。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2)

德·穆迪说:“性格是一个人看不见的本质。”

其表达的同样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道理,由于性格具备稳定性,成型之后便很难通过后期干预去改变;因而一个人的性格如何,其好的因素和缺陷那种占比多,奠定着她将要度过幸福/痛苦的余生。

而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决定性时期,便是童年。

02:“讨好型人格”含义是什么?其表现有哪些?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的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一种人格。

(1)在对人方面:

他们通常很照顾别人的感受,保持高度敏感,过度的为别人考虑,害怕伤害到别人;他们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主动性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他们和别人交际的时候总是不自然,时刻保持着“让对方好”的倾向,内心矛盾的委屈自己、成全他人;他们对于别人对自己“私有领域”的侵犯默许、容忍,做不到大胆驱逐;他们渴望建立亲密关系又害怕失落......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3)


(2)在对事情方面:

他们面对自己不苟同的人和事,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善于隐藏和伪装,笑脸相迎,违心的表示认可;他们对于别人提出的要求通常不会拒绝,哪怕要求无理或者内心抵触;

他们对他人的诉求具备表达障碍,不善于划清边界,礼貌拒绝;他们小心翼翼,尝试尽力做好事情但又墨守成规,害怕因为“越雷池”而遭受严厉责备......

并且,拥有以上特征的人,并不是长大后踏入社会被某些“处事规则”而同化,绝大部分人是从小养成了这种“习惯”,就像小时候的蒋方舟一样,现阶段所呈现的表象归咎于童年时埋下的“缺陷种子”。

03: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分析

为何你具备讨好他人的倾向?

为何孩提时的你会养成“讨好型人格”?

为何你的孩子无形养成了“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成因较为复杂,每个独立的个体养成此类人格的原因不尽相同且纷繁复杂。自诞生到长大成人的过程,就像捏泥人一般,诸多因素在我们的人生中杂糅,从而捏造出了现在的“自己”。

但可以确定的是:“讨好型人格”的养成时期,多发生在三观正在形成、安全感在建立、性格逐步趋于稳定的童年时期。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4)

那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呢?不妨来剖析个真实的案例:《一起出发吧》节目中,杨烁对于儿子杨雨辰的教育方式;从这种“杨氏教育”方式中,可以窥探出一二。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5)

(1)在盲选房子的环节中:游戏规则是选到后父子俩要步行到选到的目的地,杨雨辰开心的选择自己的幸运数字“5”。但很不凑巧,选到的五号房子路途最远、海拔也最高。杨烁在路上逐渐暴怒,对于雨辰的选择不断凶狠的质问:“以后选哪个?”,极度畏惧父亲的杨雨辰边哭边选择妥协:“以后选1......”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6)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7)

强迫孩子换掉幸运数字

(2)在杨烁给杨雨辰洗脚时:水温对不耐热的雨辰来说很烫,但杨烁站在自己的角度,坚持说不烫!迫于压力,雨辰忍痛把脚放进热水里,违心地承认水不烫。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8)

到底是谁在洗脚?

(3)在步行路途中风景甚好时:杨烁问雨辰要不要一起拍照?雨辰终于鼓起勇气说:我不想和你拍。杨烁听到后再次暴怒:拍还是不拍?雨辰还是无奈的说了:“拍”......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9)

被迫说出:拍!

面对严厉冷酷的杨烁,杨雨辰内心是极度恐惧的,因而他只能不断同意父亲的观点:1才是幸运数字、这样的烫水只是刚好合适、我很想和爸爸拍照。因为他从父亲一次又一次的责备、嘶吼中也总结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只有认同才能减少惩罚,只有讨好才可以减少点呵斥,只有妥协、伪装才能换来“安宁”。无形中,一种讨好的倾向逐渐生根发芽,从讨好父亲开始蔓延、渗透到其他人。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0)

杨烁

在某种意义上,小时候的杨雨辰便是长大后的蒋方舟,甚至不止于此;当杨雨辰长大时,能否像蒋方舟一样独立自愈,仍很难下定论。但显而易见的结论是,不合格的家庭教育(模式、理念)是养成“讨好型人格”的主要成因,如:

1.“爱的收回”威胁——父母利用弱点“操控”孩子,时常灌输孩子强烈的被抛弃感

一位德国脑科学家Huther说:“当人们隐藏起真实的自己时,也许表面上他们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从来没有过幸福的生活,因为他们永远无法放手,无法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总是感到紧张,他们必须一直不停地努力,内心渴望得到成功去填补内心的缺爱和安全感缺失。”

选择讨好父母的孩子,有一部分是原因他们在追求自己心理安全需求。因为父母是孩提时最亲近的人,童年时期对于父母爱与关怀的需求也是最“旺盛”的,但因为自己表现不好、做错事,偶尔会被批评指责,无法得到父母的爱;另一方面,对于做错事的孩子,很多父母用“威胁式”的方法来管教:

  • 你不听话我就把你丢出去,让别人领走!
  • 你要是做错事、乱捣蛋添乱,我就不要你!
  • 你今天表现很差,我不想抱你了!
  • 不写完作业,不要找爸爸妈妈玩!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1)

父母总是利用孩子心理安全需求的“弱点”来对他们进行操控,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和目的,殊不知在类似的“爱的收回”威胁中,无形扩大了孩子内心的被抛弃感,让他们时刻有被遗弃的危机,从而形成了:“只要我听话、只要我讨好就可以被爱”的认知偏差,但父母从未及时给予纠正,这种“偏差”逐渐根深蒂固,最后从讨好倾向转变成讨好型人格。

2.暴力式育儿——严厉批评、谩骂、否定、零容忍

像杨烁一样,父母在施教时没有耐心,对孩子犯的错误不给予容忍,从不给孩子试错机会,也会让他们衍生出讨好的倾向,卖力讨好。儿时,最权威、最榜样的人是谁?当然是自己的父母。当自己遭受批评、谩骂、否定的时候,就会想办法尽量讨好,这便是孩子们和“权威”的相处模式。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2)

设想一下,你有一个动不动就暴怒,扬言要打你、惩罚你的父亲,你能不小心翼翼的做事吗?在恐惧面前,内心想到的只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摆脱,二是伪装与妥协;当无法摆脱时,只能通过妥协、苟同、讨好的方式来减少“恐惧”了。

3.控制欲过强——父母要求过于严苛,父母要求的内化

再者,父母过强的控制欲也会让孩子往讨好型人格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其“原理”是这样的,控制欲过度的父母,对于孩子会不断提出严苛的要求,并且在类似家庭中有个潜在的“规则”是;只有满足了父母的要求,才可以被表扬,被鼓励,被放过;总而言之,就是达到父母预期,才能有自己的空间。

孩子对于这种需求,通常在前期是抵触的,但显然这种抵触并不奏效;于是他们便会将这种“抗拒”转变为“顺从”,通过将父母的严苛需求内化,来为自己争取“一方宁静”,这种模式久而久之也会形成习惯,最后导出“刻意讨好”人格倾向。

4.父母未能及时纠正孩子自身对于“讨好”的错误认知

还有一种情况较为特殊,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与父母并无直接联系,只是孩子自身因为某些事情造成了认知的偏差,误认为:只要“讨好”,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种东西包含爱和其他需求;也许是在和其他朋友交际的时候学到的,也可能是从某件不起眼的小事“感悟”得来。

若是父母没有及时的洞察这种倾向,当“讨好”的种子扎稳根开始泛滥生长,形成习惯时,就比较难以矫正了。

小结:“讨好型人格”成因源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存在瑕疵,也可能存在外界因素无形的影响,但外界的影响远不如来自“权威、榜样的父母”的不正当施教那么根深蒂固,因而那些“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不快乐的余生也许是“拜父母所赐”。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3)

04:“讨好型人格”有哪些危害?

客观来说,任何事物一棒子打死是不对的,都具备其双面性,讨好型人格也不例外:对他人的认可、妥协,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有益的,且有迹象表明:具备讨好型人格的人有更大的几率被社会接受,因为他们“懂得”处世之道。

但,讨好型人格的人在另一方面也同样要遭受来自于“他人”、“自身”共同施加的折磨,换言之就是“讨好型人格”虽利弊共存,不过现实中其造成的“矛盾”远胜于其带来的“甜头”。

因为,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其呈现形式就不同。譬如在小时候仅是为了得到爱而讨好父母,到了长大便开始讨好周遭的人,并且通过默默承受委屈,成全他人的快乐,满足他人的情绪需求;在此后余生中、逐渐迈过而立、耳顺、知天命之年后,开始去“消化”因“讨好”带来的后果。

如电影《小丑》,从另一种角度去解读的话:男主亚瑟为了让单亲母亲开心,所以表现的很顺从,听信她对于他的职业规划;害怕被社会抛弃的亚瑟,努力讨好周围的人,于是他开始学会“假笑”,即便世界不断向他施加恶意,仍以“微笑”还击;但最终他因为内心的多重矛盾被点燃,最后酿成了“枪击三人”惨剧。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4)

电影:小丑

撇开大背景不谈,造成小丑亚瑟的悲惨命运的重要原因之一,还源于他多重的人格,这其中就有“讨好型人格”的一席之地。可见,悲剧是大多数“讨好型人格”的收场方式,他们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彰显自己对于命运中累积起来的“恐惧”、“恶意”、“不满”的反抗,来表达自己潜藏已久的“怯懦的勇敢”。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5)

不断“讨好”他人的亚瑟

05:如何防止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

1.根源反思意识,依靠父母自我的觉醒: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进行自我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理所当然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成果如何,取决于父母的施教手段如何。有的父母能循循善诱,对孩子的发展错误倾向及时纠正,善于引导,探索到了和孩子相处既融洽也不过度“放养”的平衡点;而有的父母粗犷式教育方式,让孩子备受折磨。

因此,对于已养成或者即将发展成“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觉醒,提高自我反省的意识,并付诸于行动,才有可能扭转乾坤,否则凭借孩子的力量,摆脱对他人的一味讨好几乎不可能。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6)

“讨好型人格”养成,其主要因素也来源于父母、父母的不正确教育理念,而根治这种理念的方法,唯有他们突破自身狭隘的认知,强化自己的反省意识,通过“思维”上的手段,才能对其“施教行为”做出“质的改变”;否则,不能渗透到父母意识里的“讨好型人格”防治手法,都将像竹篮打水般不起作用。

小结:防止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最重要的是父母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因为童年时期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在纸上描绘最多的人,便是他们接触最多、最亲近的人;因而唯有父母具备根源反思意识,通过思维上认可“讨好型人格”的缺陷,意识到自身施教方式的弊端,类似才有可能奏效。

在反思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有效的行动,譬如:

  • 少用“如果...就...”的句式,不要轻易利用弱点进行威胁,别把“抛弃孩子”轻易挂在嘴边;
  • 将严厉粗暴的教育方式向耐心说教的转变,允许并鼓励孩子试错,协助其总结经验教训;
  • 降低自身的控制欲,反思对孩子的需求是否合理,避免以主观代替孩子的客观感受;不把发生在自身的教育悲剧的代代相传等。

2.父母角色适当的转变:多从大人视角中解脱出来,学会扮演孩子“良师益友”

卢梭说:当我们爱别人的时候,也希望别人爱我们。当向孩子施加“爱意”的时候,父母渴望得到的是正面的反馈,但是否想过:表达爱意的方式真的让孩子愉悦吗?

孩子养成“讨好型人格”,和原生家庭中,父母总是高高在上的为他们着想也有关系;父母以自己的角度为标准,并迁移到孩子身上,从未考虑过是否正确、客观。孩子和站在“高处”的父母相处,会产生疏离感,但为了自己的需求,只能去发展讨好的倾向。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7)

因而,父母要做到适当的转换视角,站在与孩子同龄、孩子自身的角度,来看待“教育的方式”,从第三视角对世界进行观察,父母可以更可能以同理心对待孩子,清晰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偏。

小结:父母要当一回孩子的朋友,不要总是“居高临下”,适当放下身段才能换取来和谐的亲子关系,也才能让孩子原理讨好的倾向,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3.放下权威,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洞悉孩子成长现况

存在讨好倾向的孩子,本可以及时的抽离,但由于总是得不到父母的援手,从而逐步发展成型。为何总是得不到帮助?为何你总不能及时的、主动的、提前的发现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原因也许是未做好沟通,信息不对称,缺乏对孩子近况的了解。

特别是采用“游离育儿”方式教育孩子的父母,更是缺乏类似的有效沟通。如电影《误杀》中,家庭条件优越、最后诱骗女孩走上犯罪的那个男生,就是游离育儿模式的“产物”。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照、缺乏及时的纠偏,导致在错误的道路上一发不可收拾。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8)

所以,父母要多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才能从孩子身上得知到他们的近况,而要想进一步掌握对称的信息,务必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沟通,唯有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他们才可能加大倾诉的意愿。

小结:及时洞悉孩子的近况,前提是了解到足够的信息,这样才能提供有效的帮助,防止孩子“讨好型人格”的逐步养成。

4.鼓励孩子适当拒绝,协助他们建立“边界感”意识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不会拒绝。无论是朋友的要求还是父母的要求,他们都很难大胆地表达反对意见,就像蒋方舟在一次次的“谄媚”中迷失自我,也如杨雨辰拒绝杨烁拍照请求时的唯唯诺诺。

当孩子表达反对意见,且父母意识到自己的要求不合理时,可以适当的给孩子鼓励,通过这样的“表扬”使之意识到:并不是只要顺从才可以得到点赞,真实的表达自己也会!要培养他们建立“边界感”的意识,对于外界(包括父母、朋友、他们)对自己底线、私人空间的“入侵”大胆说不。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19)

小结:消除讨好的倾向,就是要在“学会拒绝不合理要求”中树立自信,从精神上获得摆脱它的强劲力量。

06:总结

从蒋方舟的经历与杨烁对儿子杨雨辰教育方式的两个真实案例中,可以窥探到“讨好型人格”对于孩子成长道路的阻碍作用;但无需畏惧,我们惧怕的不是这种“人格”,而是它长期发展会给我们带来的弊端;因而,只要父母摆正心态,对自身教育模式多加思考,发动孩子通力配合,就一定能找到解决的对策。

罗斯·坎贝尔说:只有健康、建立在无条件爱的基础上的家长同孩子的相互信任关系,才能消除一切生活上的危机。

孩子不是我们的附属品,要给他独立完整的人生,不要像太宰治所描述的《人间失格》一般:让孩子不快乐的余生,全都拜“父母”所赐。

杨烁教育孩子的方法(从杨烁教育方式看)(20)

全文6000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关注鱼井,感谢阅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