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以兼得(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

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以兼得(鱼和熊掌为什么不可兼得)(1)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这是孟子非常有名的一段话,我们中学时期都学过,而且如果没有记错的话这一篇是要求全文背诵的。

不过在当时应试学习的背景下,对于其中鱼与熊掌的取舍道理老师讲不清,自己搞不懂,也着实没有兴趣搞懂。

于是鱼和熊掌这样奇葩的类比除了死背下来应付考试之外,便更多的是被小伙伴们当做玩笑来把玩。

然而多年过去,当我再次翻开《孟子》读到此处时,顿感心头一亮,原来儿时拿来取乐的玩笑话竟大有文章,不禁自愧年幼轻狂有辱先圣,转念便又不得不感慨孟老夫子对人性体察之细微精妙。

下面我们就来重新品读一下这段名文。

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他所喜爱的,两盘菜都上来了,但只能吃一种,得做一个选择,结果孟子选择了熊掌而放弃了鱼。

小时候对于这一段特别不明白,首先为什么要列举熊掌和鱼这两种东西,用我们当代人的观念去看这种类比毫无道理啊?

其次为什么鱼就不能跟熊掌一起吃而非要做一个选择?

这就要带着历史背景去理解了,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鱼是海里的鲜味,而熊是山中的珍馐,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山珍海味”。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尤其是孟子所处的中原地带,即不靠海,也不是熊生活的区域,再加上当时的人们依靠人力去捕鱼和猎熊都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并不如现代这样方便。

所以对于孟子来说,海鲜和熊都是非常稀有的食材,能够吃到一种就很奢侈了,自然是“不可得兼”的。

而孟子列举“山珍海味”的目的就是要引出儒家的取舍之道了,正所谓贪多嚼不烂,人总要有取有舍,不能什么好事都想自己占着,那是做不到的。

比如有些年轻人,即想要纤细苗条的身材,又舍弃不了口欲,见到美食总想要大快朵颐。两边都想占着,结果往往是美食不敢享受尽兴,还常年纠结在腰间赘肉之上,这就是不懂取舍的后果。

之后孟子展开讨论,他说我想活着,但“义”也是我所需要的,这里的“义”是广义的“义”,就是世间的道理、天道、人伦大道、人格信仰等等。

在面对生命和道义之间的取舍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孟子讲要“舍生取义”,宁可失去生命,也不做违反道义的事情。

这就是儒家人伦精神的核心,这也是我们中华人文文化的根基。

很多人其实对于这种精神是持嘲讽态度的,觉得这种观念很愚蠢,但其实瞧不起这种观念才是真正的愚蠢。

比如近段时间的抗洪救灾,当危难真正来临的时候,为什么有这么多年轻的官兵能够不顾个人安危用身躯挡住洪水,保护数万百姓。

因为他们胸中有着为了民族和国家奉献的热血,这种热血是从哪里来的?

正式传承自儒家的这种精神。

以史为鉴,任何一个时代,人民生活一旦富足,精神信仰就会随之流失,于是社会凝聚力也就渐渐下降,社会问题就该出现了,所以我们民族的精神信仰是万万不能丢的。

之后孟子又说:“活着是我所希望的,可有些欲望是比活着更重要的,所以为了这些欲望宁可放弃生命。”

对于这句话,寻常解析往往是从正面角度去看待,就是为了坚守道义,不能苟且偷生。

但在笔者看来,这句话还有其反面的味道,而且反面比正面还有味道。

人的欲望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曾有人说人最大的欲望就是生存,这句话没有错。

但人的生存一旦变得不那么艰难了,欲望就要开始膨胀了。

为什么古代圣贤崇尚上古时期的社会,因为上古时期是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朴素的农业社会,人们想要生存下来便必须要通过协作,为了生存而团结伙伴,通过协作去迎合生存的欲望,这是人文精神的最原始形态。

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想要生存下来,变得简单了,不再需要全员协作了,这个时候欲望就不再满足于生存,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欲望的结构变得复杂,伴随而来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弱化,之后社会中的种种问题也就来了。人们学会了谋财害命、争夺权势,为了金钱和地位不惜将自己的生命作为赌注去铤而走险。

这就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而反观我们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很多人都喜欢喝酒,甚至有些人嗜酒如命,身体喝坏了依然舍不下酒杯。他们不知道喝酒伤身体吗?

显然是知道的,为什么戒不了酒,因为他们对酒精的欲望甚于生命,“故不为苟得也”。

而同样,孟子还说:“死谁不害怕,但有时候与其难过的活着,还不如死去。”

这里孟子不是在鼓励逃避现实,而是在提醒我们有些时候如果丧失了道义,没有了人格,羞耻的活着,那不如索性慷慨赴死,也不枉此生。

所以自古便出了文天祥、岳飞、于谦等忠烈之士。

孟子由对美食的取舍层层深入,谈到了生与死、善与恶之间取舍的大原则。

他告诉我们是要摒除欲望与习气对纯明本性的影响,明了人伦世界的道义,看破生死的意义。

如果做到了这样,任何人其实都可以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进行大取大舍的抉择,也就是所谓的“人人皆可为圣”。

后面孟子又列举了一些例子,他说:“一筐饭,一碗羮,得到了就能活下来,没有得到就会饿死。但如果吆喝着给别人,过路的穷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踢给别人,连乞丐也不会接受。”

这就是宁可死,也要有自己的尊严,不能忍受别人对自己如此的侮辱。

孟子又说:“有的人面对万钟俸禄不去辨别是否合理就接受,要那么多俸禄有什么用呢?为了住豪宅,取妻妾,让穷苦的人感激吗?为了这些就随意接受了俸禄,那就真的是失去了本性了。”

“万钟俸禄”在过去是非常高的俸禄了,大概感觉就是现在的年薪百万一样。

我们试想,如果突然有人要年薪百万聘请你,你会接受吗?

诚然面对这种薪酬,所有人都会心动,但心动不要紧,要不要接受是否应该好好思考一番呢?

至少也要明白工作内容是否合理、自己能否胜任等等吧。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本性与欲望的斗争,也就是鱼和熊掌的抉择。

孟子苦口婆心这么半天,其实也就要提醒我们不要因为欲望而丢失了自己的本性,做人是要讲原则的。

综上,这就是这篇“课文”真正的含义,我们给它扒透了,其实道理很简单,但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却有无数人在这上面栽了跟头。

所以,谨记先圣教诲,这是真正的大智慧。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