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旅游线路(从三宝彝族乡到阿妹戚托景区)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薛涛)“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褐墙灰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马路干干净净,花草生机勃勃,如同花园一般美丽近日,记者跟随“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采访团来到晴隆县,采访当地易地搬迁后扶情况,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凉山彝族旅游线路?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凉山彝族旅游线路(从三宝彝族乡到阿妹戚托景区)

凉山彝族旅游线路

新华网北京6月2日电(记者 薛涛)“晴山千峰翠,隆地万物华。”走进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县阿妹戚托小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褐墙灰瓦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马路干干净净,花草生机勃勃,如同花园一般美丽。近日,记者跟随“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采访团来到晴隆县,采访当地易地搬迁后扶情况。

阿妹戚托小镇入住的都是晴隆县三宝彝族乡的搬迁群众。三宝彝族乡地处晴隆县东南面,曾是贵州20个极贫乡镇之一,土地破碎贫瘠,道路交通闭塞,属于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

为了彻底挪穷窝、换穷业、拔穷根,晴隆县将三宝彝族乡整乡搬迁,并结合当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走“文旅融合”扶贫的路线,打造了一座集安置点和景区为一体的旅游示范小镇。

民族文化绽光彩 民俗表演迎客来

阿妹戚托小镇民族风情浓郁,景致秀美大气。早在规划初期,晴隆县就结合民族文化特色,将苗族图腾“牛头”和彝族图腾“虎头”两大民族符号融入到建筑布局中,打造彝乡苗寨。

当地艺术团体表演“阿妹戚托”舞。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当然,小镇最有名的还是彝族舞蹈“阿妹戚托”。“阿妹戚托”舞踏地为节、以足传情,因此被誉为“东方踢踏舞”,2014年入选国家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当夜幕降临,小镇姑娘们都会身着彝族服饰,在金门广场上热情地跳起“阿妹戚托”舞。 “阿妹戚托”舞是一支流传于贵州境内的彝族原生态舞蹈,是彝语“姑娘出嫁”舞的意思。过去,彝族姑娘只有在出嫁时才跳这支舞。如今,每个夜晚,新市民们都会和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一起,围着熊熊篝火,欢快地跳起“阿妹戚托”舞。

当地艺术团体表演“阿妹戚托”舞。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为了更好地传承“阿妹戚托”舞,将其打造成一项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小镇吸纳能歌善舞的搬迁新市民,组建了一支景区民族文化演出团队,带动了100多名新市民舞蹈队员稳定就业。

如今,“阿妹戚托”舞已成为晴隆向外界宣传和推介自己的一张文化名片,其独具彝族特色的表演形式和艳丽的五彩绣花服饰,赢得了游客和观众的频频点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除了“阿妹戚托”舞蹈表演,小镇还积极开展其它文化活动,如“三月三”布依族民俗风情节、彝族火把节、“八月八”苗族绣花节等,增强搬迁群众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一年三大节,周周有赛事,月月有活动,夜夜有狂欢”,晴隆县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小容介绍,“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活动既丰富了搬迁群众的文娱生活,传承了特色民族文化,又让搬迁群众真正端上‘旅游碗’,吃上‘旅游饭’”。

“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

身穿苗族盛装的阿妹戚托小镇姑娘。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小镇居民在刺绣。新华网记者 焦鹏 摄

按照传统,苗族姑娘出嫁前,都要为自己缝制一身美丽的嫁衣,盛装出嫁。许多苗族女子因此自幼学习穿针引线、雕花织锦,掌握一手娴熟的刺绣技艺。今年64岁的杨碧芬老人就是阿妹戚托镇有名的绣娘。以前,老人白天务农,晚上在灯下一针一线地刺绣,一套民族服饰要绣制一到两年不等。自从2018年,杨碧芬老人一家从三宝彝族乡干塘村搬来小镇后,社区干部给有刺绣技艺的搬迁户集中培训,并为每户配置缝纫机、锁边机、织布机等。

杨碧芬老人(中)和三宝街道工作人员在一起。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这对杨碧芬老人来说简直是如虎添翼!如今,老人每月能制作1-2套民族服饰,仅靠刺绣就能月入3000元。再加上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民族服饰的热销,周边各大手工坊、民族文化宫乃至游客都乐意购买这种美丽的民族服饰,销路一点儿都不用愁。

除了绣制民族服装,老人还在社区干部的帮扶下找到一份街道清洁的工作,每月又有1570元的收入。“在老家一年到头见不着几个钱,现在生活可比以前好太多了,过年还能给每个孙子发100元的压岁钱呢!”老人高兴地说:“现在我腰杆都挺直了,家庭地位直线上升!” 在阿妹戚托,像杨碧芬老人这样的绣娘还有86名。景区专门建立“锦绣坊”,把民间传统刺绣技艺转化成致富产业,让86名绣娘把“指尖上的技艺”变成“指尖上的经济”。

旅游兴镇 产业强镇

“锦绣坊”只是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的一个缩影。晴隆县通过给小镇配套建立三宝产业园,开发民宿、餐饮、景区商业街等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开发群众演员、保洁员、保安等公益性岗位,让6263名新市民有了工作。

三宝街道政务服务中心的彝族工作人员。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今年20岁的杨娟是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公司的一名电动三轮车组装工人,以前住在三宝彝族乡,父母以务农为主。搬出大山后,杨娟通过应聘找到工作,父母也在街道帮扶责任人的介绍下在工地务工。弟弟还在上学,全家4口人有3名劳动力实现了就业。 “工厂首先给我们培训了3个月,培训得很详细,而且培训时每月也能拿到2000元的补助”,杨娟对这份工作很满意。

杨娟在贵州建隆新能源汽车公司车间接受记者的采访。新华网记者 薛涛 摄

晴隆县三宝街道办事处主任彭小容介绍:“三宝产业园占地350亩,引进了新能源汽车、服饰鞋帽加工、家装建材行业等12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帮助1113名搬迁群众从田间走进车间。”

搬迁不仅仅改变了三宝彝族乡的历史面貌,还改变了三宝人的精神面貌。如今阿妹戚托小镇的新市民们以景区为家,既是景区的创造者,也是景区的主人翁,在景区实现稳就业,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正如“阿妹戚托”舞一样,篝火热烈,舞步欢快,幸福满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