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卫生与健康常识(你需要知道的事)
你也在假装“讲卫生”?
“你要讲卫生!”这是父母常常提醒孩子注意的一点。卫生对于孩子的健康至关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卫生”呢?
“卫生”
是指防止有害微生物的传播,无论是冲厕所、洗手还是洗衣服,这些下意识的清除细菌的行为,都属于“卫生”的范畴。
可见,卫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现在部分外国家庭对于“讲卫生”却嗤之以鼻。这是因为几十年来专家们的倡议常常和我们接受的“常识”相互矛盾,让人疑惑:
-
在上世纪,有学者提出了一个“卫生假设”,意思是说,小孩子早期接触到的细菌越少,以后就更容易过敏或者生病。
-
还有专家认为接触细菌有助于免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这些观念影响了不少家长。根据英国皇家公共卫生协会(RSPH)调查报告,现在英国几乎四分之一(23%)的公众认为“居家卫生”这种观念并不重要,他们认为孩子有时候需要不需要太讲卫生;相反,他们认为孩子应该接触一些有害的细菌,这样有助于提高免疫力。
这样的观点自然遭受不少专家的反驳,而中国家长也经常强调孩子们饭前便后要洗手。
太干净还是太脏?
那到底要不要讲卫生?这些混乱的卫生倡议,让家长们产生了不少疑惑。为此,RSPH进行了一番调查。他们发现,英国的家长对家庭卫生的认识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 家长认为接触有害微生物有益于健康
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故意去让孩子接触有害的微生物,可能会让孩子染上棘手的细菌,发生危及生命的感染。
■ 对感染的传播方式理解还存在偏差
虽然都知道知道勤洗手,但是大家在厨房却容易反复使用脏抹布,或者用冷水洗衣服,其实这些行为都容易导致细菌传播。
■ 坚持认为污垢与有害微生物有关,以为只要看不见污垢了就相当于没有细菌了。
实际上看起来脏脏的手,上面细菌并不多。大多数家长都认为,视觉上的污垢就是细菌,只要把污垢洗掉就没有细菌了。事实上,即使手上和衣服上看不见任何污垢,仍然寄生着大量的细菌。
■ 以为“细菌”代表了所有有害的微生物。
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细菌只是多种病原体的一种,许多人只认为细菌有害,殊不知还有很多病原体,如病毒、真菌、支原体等,这些微生物也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注:几个专业术语的释义
细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对自然界物质循环起着重大作用。有的细菌对人类有利,有的细菌却能使人类、牲畜等发生疾病。
微生物:指肉眼难以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病原体:指可造成人或动植物感染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真菌、寄生虫等。
相对于国外,中国的家长则更强调卫生问题,因此以上这些知识误区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问题并不大。但是对于一些生活中讲卫生的细节问题,可能中国的家长也会有意识不到的地方。所以,针对中国家庭,有一些冷知识需要分享:
1、平时我们冲洗碗盘时,多半是用的冷水或者温水,但是这样是无法完全去除细菌的。要彻底杀死残留细菌,需要用70℃以上的热水冲洗一段时间。
2、在做菜之后,不要用抹布来擦碗,而是尽量用纸巾,这样可以避免厨房的抹布受到污染。
3、如果你喜欢吃鸡肉,千万记住,不要用自来水洗生鸡肉,清洗生肉并不会减少肉上面的细菌,反而容易产生更多细菌。而且一旦沾了生鸡肉的水扩散到碗碟里,也会对碗碟造成污染。
“清洁”水槽在正常光线下(左),同样的水槽在显示污染物的灯光下(右)。
(Lisa Shelley/NC State University)
我们知道病从口入,因此讲卫生对于预防胃肠道感染是非常有效的。为了防止人们对食物把关不严,根据一些常见的食品种类,美国机构对使用方式给出了如下提示:
表:常见食品种类的食用建议
如果出现高烧、腹泻超过3天、大便带血,还有存在尿液很少、口干舌燥等等表现,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这些症状极有可能是食物中毒的表现。
总而言之,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父母们经常说的勤洗手是没错的,确实可以避免生病。
但是,再多注意一些细节就更好啦!
参考文献:
1.Too clean or not too clean? The Case for Targeted Hygiene in the Home and Everyday Life
From:https://www.rsph.org.uk/uploads/assets/uploaded/80c3d8cd-a752-40c6-af3ba43b74d767ca.pdf
2.Experts Are Warning People Not to Wash Their Chicken. Here's Why It's So Dangerous
From:https://www.sciencealert.com/here-s-why-washing-raw-chicken-is-dangerous?perpetual=yes&limitstart=1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燕浩
责任编辑:李小荣
版权申明
本文原创 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 End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