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莓的味道和口感(是因为它的味道)
美国美食博主Smitten Kitchen制作的仿照美国国旗的蛋糕,使用的蓝莓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北方高丛蓝莓(Vaccinium corymbosum)。
我不能准确的说出我第一次吃到蓝莓是什么时候。诚然我记得2005年的上海就已经有蓝莓乳酪蛋糕卖,但当时江浙一带,无论是超市还是水果摊上都不曾见过有新鲜的蓝莓卖。
2008年起在美国读书时,蓝莓才进入我的日常水果消费中。超市里一小盒一小盒的Driscoll(一个北美做各种莓的水果品牌)的蓝莓,总是和这个牌子的草莓,黑莓,蔓越莓都放在一起卖,但一直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好吃的——美国超市里卖的很多水果首要用途都是制作甜品,所以颜色和外观总是很完美,但是味道常常甜度欠缺而酸度饱满。当时同专业有个同学家中有种植蓝莓的田地,其他同学常对她表示羡慕之情,但我一开始并不能够体会种蓝莓为何特别招人羡慕。
新鲜采摘的蓝莓,可比超市里的口味好太多哟。图片:blueberrycouncil.org
直到大二那年的暑假,我借住在一个园艺系的学姐家。在盛夏的8月份,她拉着我一起去摘蓝莓。北美由于人工成本高,这种自摘果园的水果价格都比超市里便宜50%以上,而且只按你带走的分量算钱,采摘时可以放开肚皮吃。我们被一丛丛和你身高接近的蓝莓环绕着,伸手就可以摘到成熟的蓝莓,放入嘴中轻轻一抿,带着浓郁香气的清甜果肉和果汁就会流出来,覆盖你的味蕾,果皮也鲜嫩无渣,毫无涩味。我们只能不停的摘下蓝莓往嘴里送,直到打嗝出来都带着蓝莓味道,才会悻悻的停下嘴,认真地摘起来。不过由于自己摘的水平不高,常有弄破果皮的,加上天气炎热也没有条件对摘下的蓝莓迅速的进行冷处理,这种自摘的蓝莓十分的放不住,基本上第二天就都发软了,带着一丝丝酒味,让人不禁开始盼望着下一次去采摘的时候。
地里新鲜的北方高丛蓝莓。图片:wiki commons
好在我2012年毕业回国之时,蓝莓在国内也流行起来。从超市到水果摊,从北京到上海到广州,都能买到一小盒一小盒的蓝莓,虽然质量参差不齐,但好歹蓝莓不再只是作为一种果酱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尽管蓝莓果酱也挺好吃的,特别时配上奶油和乳酪时。
做成蓝莓派,其实也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图片:fridgecheck.com
蓝莓其实是好几个物种水果的统称,除了种植范围最广产量最高的北方高丛蓝莓,还有南方高丛蓝莓,矮丛蓝莓,兔眼蓝莓和臼莓,这些都是越橘属越橘亚属青液果组(Cyanococcus)的开花植物,符合蓝莓的狭义定义,蓝莓的广义定义还包括越橘属中长有蓝色浆果的所有物种,例如笃斯越橘这种生长在长白山900米到2300米的植物结的果实,也可以称为是蓝莓。
不同成熟阶段的蓝莓。图片:wiki commons
它们有些共同特点,比如说会开出倒钟型的小花,花的颜色从白色到粉色都有;喜欢明显偏酸的土壤,如果当地的土壤不是偏酸性的,往往需要使用使用酸性物质把土壤调到pH值5左右;在经过绿,白,紫红的果实不同成熟阶段的颜色后,会结出蓝紫的果实,外皮上还带有一层白色的蜡质,这层蜡质是天然的,不用刻意把它洗掉——事实上拥有这层蜡质正是蓝莓新鲜的标志,放久了的蓝莓这层蜡质就不太看得见了。
蓝莓的花。蓝莓实际上是一种很重要的蜜源植物,在北美会有专门的蜜蜂给蓝莓授粉,并且在蓝莓产地缅因州,每年到了蓝莓开花之时,会有从其他很多地方赶来的5万箱蜜蜂来保证蓝莓的授粉。图片:wiki commons
当然除了共性之外,不同的蓝莓还有不同的特征,最高的蓝莓灌木可以长到4米,而最矮的可以只有10厘米左右。当然今天日历中的北方高丛蓝莓,顾名思义是一种比较高的蓝莓,高的好处除了单产量高以外,还让采摘变得容易了一些。北方高丛蓝莓原产于北美,现在第一大产国是美国,第二大是智利,这些年在国内的种植也逐渐增加,引进了许多品种,这些品种在味道上有细微的差别,果实的大小和成熟早晚也有区别,总体上说早熟的品种更受种植者欢迎,因为早上市的水果可以卖出更高的价钱。
一些国内常见的蓝莓品种,都克的英文名叫Duke,所以也有翻译成公爵或者杜克的。
当然在各种宣传蓝莓的神奇功效中,往往离不开各种把花青素吹得天花乱坠得说辞。花青素其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植物色素,从茄子到葡萄当中都有花青素,如果要比较花青素浓度,蓝莓并没有什么很强的优势。
一张蓝莓的切面图。我们可以看到蓝莓的花青素其实都是果皮中产生的,果肉没有颜色。图片:wiki commons
如果你喜欢吃蓝莓,我希望你是因为喜欢蓝莓的味道和外表,而不是什么特别的健康承诺,把延年益寿的期望寄托在这小小的水果之上,多少会让蓝莓觉得有点压力山大吧。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