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积累厚积薄发(多年积淀厚积薄发)
曹可凡与王劲松
他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杨金水,《北平无战事》中的王蒲忱,《琅琊榜》中的言侯爷,《军师联盟》中的荀彧,《破冰行动》中的林耀东……
这些人物并非主角,但每一个都是如此生动鲜活,令人过目难忘。而各个角色之间的反差之大、个性之迥异,令人几乎难以相信他们的扮演者都是同一人,他就是王劲松。
本期导演:吕庆云
Vol.1
凭借360度无死角的精湛演技,近年来“金牌绿叶”王劲松赢得了越来越多关注与喝彩。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王劲松以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主演的身份参与全国巡演,登上了暌违已久的话剧舞台。很多观众并不知道,其实他原本就是南京市话剧团的一名话剧演员。
《人间正道是沧桑》剧照
“其实舞台上的光起来的时候,你站在上面,是看不见下面的,但是你完全可以感觉到下面有无数双眼睛就在你的脸上。在台上的演员,他的那种热情和热血,是被底下的这无数双眼睛一下就提起来,是不一样的。话剧是最直接的交流,所以在演话剧的时候,它也避免了影视剧那种切换。”
《大决战》剧照
除了话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今年王劲松还参演了《理想照耀中国》、《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三部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剧。有趣的是,他在《光荣与梦想》和《大决战》这两部戏里都扮演了蒋介石一角,俨然成了一名特型演员。更难得的是,他的演绎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被观众评价为还原度最高的蒋介石。
《雪国的篝火》剧照
而在系列剧《理想照耀中国》里,王劲松主演了《雪国的篝火》单元,饰演一位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炊事班战士。为了这个角色,身高将近一米八的他减肥减到只剩五十多公斤,在拍摄过程中更是吃了不少苦头,但他却甘之如饴。
《雪国的篝火》剧照
“我希望让自己的生理去表演他正常的反应,而不要用任何技巧。我们选择的全是风最大的山口。在长白山天池下面,那个地方无法扎营,车辆上不去,没有供给,没有热水,没有卫生间,你也没地方坐。拍不拍你,你都要站在那儿,一棵树都没有。当地的气温是零下二十度。那手出来几秒,你再想拿回去,它就是僵硬的。”
Vol.2
1967年,王劲松出生于江苏无锡,父亲从毛主席诗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中得到灵感,为他取名“劲松”。
王劲松童年照
由于母亲是上海人,王劲松童年时代曾经在上海生活过一段时间。尽管后来跟随家人前往徐州,但关于上海的记忆却难以忘怀。
“踩在那个发亮的、圆圆的鹅卵石上,是这样一个记忆。梅雨季节人人都穿着那个小胶鞋,黄的油布伞和黑的洋伞,黑的洋伞少,黄的油布伞多。我最向往的地方是南京路的第一食品商店,我进去就不愿意出来。在里面看着各种各样的糖,太羡慕人了。”
尽管家中并没有长辈从事文艺工作,少年时代的王劲松却偏偏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中学毕业时,他瞒着家里,自作主张报考了江苏省戏剧学校。对话剧了解不多的父亲虽然有些反对,最终还是把选择权交给了王劲松自己。
王劲松与父母
在王劲松眼里,父亲性格内敛不善表达,父子之间极少有直接的情感交流,但浓郁深沉的父爱却蕴藏在平淡质朴的一举一动中,回想起来仍历历在目。
“我从有记忆开始,第一次跟他在饭店吃饭。结账的时候是43块钱,我非常高兴,我能付这顿饭钱,还找了几块钱。我叫了一个人力三轮车,因为那天下着小雨,他一直在埋怨我,说这有公交车,你为什么要叫这个呢?我说我钱已经付了。他说这样干嘛,等一会儿车就来了。他坐在那个三轮车上,我站在雨里面看他,回头看了我两次。”
Vol.3
从江苏省戏剧学校毕业后,二十岁的王劲松被分配到南京市话剧团工作。初出茅庐的他并没有太多登台的机会,除了卸车装台做场工,就是无所事事地坐着冷板凳。由于经济拮据加上无处可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独自一人栖身于剧团的资料室,与满屋子的书籍相依为命。
王劲松剧照
“我从来没有抱怨过那段时光,我觉着每一段时光都是给我的积淀,我会感谢那个时光。我到现在没有觉着苦,我觉得挺快乐,就钻来钻去。我在中间躺着,两边都是书。那种方便,伸手就抽。躺那儿,每一套书摆放的位置我全部知道,顺手就能抽出来。”
在那段时间里,看书几乎是王劲松用来打发时间的唯一活动。诸如《莎士比亚全集》、《布莱希特全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中国十大古典喜剧》等等大部头著作都被他一一啃完。尽管当时毫无目的性,但恰恰是这种不带功利心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个性气质,并且在他日后真正开启演员生涯时,成为一份珍贵的内在积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