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魏书生的班主任管理智慧)

#周末开大课#

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魏书生的班主任管理智慧)(1)

【导语】:学习魏书生,弘扬魏书生教育思想。今天魏书生研究院为大家推荐:魏书生著作《我是这样做教师的》

第三章 我是这样带班的

“坚信每位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你也是每位学生的助手。”

1984年,我到上海师大作报告。结束之后,学生围着我,让我“写一句最重要的话,来表述怎样才能当好班主任。”我想了想,写下上面这句话。

许多年来,我到过祖国各地作报告。从皑皑白雪的黑龙江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从极端贫困,仍有人衣不蔽体的山区到富庶的长三 角、珠三角,很多地方留下了我的足迹。每一场报告结束,总有很多人围着我,让我写当班主任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句话,于是我便把 上面这句话,一遍又一遍地写给他们。

这是我当班主任以来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这是我当班主任的一条最根本的原则。

我坚持这条原则时,工作就顺利,就成功。我忘记或不自觉地违背这条原则时,工作就受挫折,就失败。

学习魏书生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魏书生的班主任管理智慧)(2)

条条大路通罗马(1)

教育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一件事有一百种做法,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班主任要灵活应对,善于发现、发挥学生本身的力量和智慧。

身边学生是我最好的助手,很多事情,都是他们直接帮我做。

某年初夏的一天,艳阳高照,天气已经很热。教室内我正讲课, 班内的几个胖子,一边流汗,一边听课。

忽然,室外起风了,而且越刮越大。我们三年级七班的教室在教学楼外面,有18米长,专供听课用的,走出教室便是大走廊。走廊的门被风吹得关上又打开,关时撞在门框上,开时撞在墙壁上,发出咣当咣当的响声,搅得人心烦。

李威娜同学从座位上走出去,到走廊把门关住,用插销插上了。回到教室,我问她为什么插门,她说:“老师,我是承包门的。”

我所在的班级,每件事,比如地面清洁、课桌椅、窗户等,都有专人承包,有问题直接找承包人。

“这么热的天,把门插上,室内不通风,胖子们热坏了怎么办?

“门开着,风一刮就乱响,影响大家听课怎么办?”

”难道风大时,让门不出声音只有插上门一种办法吗?老师不是常说,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不是常说每件事都有100种做法吗?明天请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刮大风时,门要开着,还不让门发出声音。一种办法还不行,还要写出10种办法。

李威娜是一位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的学生,用不着指导,她就 一定能想出好办法来。

果然,第二天,问题解决了。她用一根比门框的宽度略长的方木,方木的两端各开了一个槽,槽的宽度等于门的厚度,然后将两扇门打开,将方木横在门的上端,糟恰好卡住两扇门。这样一来,门被顶在两端的墙壁上,风大也不能再往墙上撞了。往内呢?因为有槽顶着也回不来。同学们看了,都称赞这个办法想得妙。

大家正欣赏着这项小发明,李威娜同学又递给我一份材料,我打开一看,材料的题目是《刮大风时开着门但没有碰撞声的10种办法》。

1,如目前使用的方木顶门。

2,可在门与地之间的缝隙处加两个楔子,使门稳定。

3,可在门下方设两个顶门的墩子。

4,可在门后贴墙壁处钉两个橛子,橛子上设挂钩,门上设羊眼圈,一挂即可。

5,可在门的中部设弹簧,弹簧力向内拉,而门外再设小弹簧拉住,成为有弹性的固定。

6,跟5的办法大致相同,用橡胶皮条内外拉住亦可。

7,在门的上部安上类似窗户扇下部挺钩那样的防风动装置。

8,门上部内侧各钻一个不透的凹洞,然后制作一个可伸缩顶门闩,两端顶住凹洞。

9,门下朝地面部位安上门插销,然后在水泥地面上打孔,门开后,将插销插入孔内固定。

10,可安装像钢窗那样的构件,虽复杂一些,但却是防风动效果极好的挂钩。

一件事情,就这样轻松地解决了。此后,班级再也没有因此而烦过神。学生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在练习中提高。每一个看似烦恼的问题,其实都是一个机会,提高学生能力的机会,考验班主任智慧的机会。

在管理班级的时候,班主任要敢于放手,要相信学生。时至今日,这个我在几十年前就深信不疑坚持践行的道理,早已经为每一位班主任和教师所熟知。但是,究竟有多少人不是在口头和认识上了解,而是在实践中践行,还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认真思索。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也要善用“条条道路通罗马”的思维,要相信“磨刀不误砍柴工”。有时候,从另外一个层面,而不是直奔管理, 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很多年来,我坚持利用国外学生的事情,来扩大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境界,让他们知道国外同龄人是如何做的,从而在对比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配合班级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

在班上,我常给学生读外国学生的作文。

法国一位中学生写的是自己背井离乡,故意选择艰苦的环境体验生活,磨炼自己的经历。他讲自己离别了父母和舒适的家庭生活, 到非洲南部,和当地居民居住、生活在一起达一年之久的经历。我读完以后,学生都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人家为什么能那么自觉地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

美国一位中学生写的是自己如何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学生时代便挑起支撑家庭生活的担子。

前苏联的中学生写的是他们如何在集体生活中增强自己与别人协作的能力,如何学会尊重理解别人和遵守社会公德。

我多年以来坚持订阅《外国教育动态》杂志,那上面有了适合学生的内容,我便向学生介绍。

日本等许多国家都把爱国主义当作重要的德育内容,他们的学生都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给学生读介绍"日本山口县的教育"的文章,他们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特别是有的学校想方设法磨炼学生的毅力,如有的赤足小学,让学生光脚参加各项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赤足到鹅卵石地上去跑,这一做法,引起我班学生的极大兴趣。

读《加拿大教育一瞥》这篇文章时,学生们感到加拿大有的学校确实是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主人。有的校长介绍说:“我们学校有500名学生,便有500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水平,每天,每节课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科目与教师去听课。”这样灵活的组织方式,同样培养出了大批人才。

读《美国教育掠影》一文,我的学生们对美国有的中学选修课竟达到几十门乃至100多个学科感到不可思议。说:“我们刚刚讲一点课外知识,个别人就认为冲击了考试科目,这样理解学生的学习确实太狭隘了。

我介绍美国有的学校设置了实习牢房,把一间屋子搞得昏暗潮湿,让学生进里面去。学生听了说:“这是摧残青少年。”我说:“咱们如果不是从批判家的角度,而是思考它合理的一面呢?“有的同学讲:“我想他们是为了让学生体验犯罪之后带来的痛苦后果,从而避免犯罪吧!”

一次,上海10个县、区的老师到我们班听课,我的语文教材讲完 了,便讲了一篇《外国教育动态》上刊登的文章-《哥伦比亚少年教改营》。这个教改营里都是犯罪的青少年,所不同的是教改营编成 一个行政单位一市。市长及银行行长、会计、管理人员都由犯罪的 青少年担任,他们在这种充满自觉性和自豪感的管理过程当中,体验 着做人的幸福,恢复着做人的尊严,提高了与别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的能力,使自己在对他人、对社会尽责任的过程中战胜不负责任、危害社会的观念行为,从而获得新生。这个教改营取得了异乎寻常的 教育效果,也使我们班学生感到震惊。这样一个由犯罪青少年组织 的小社会尚且管理得井井有条,我们这些并没走太大人生弯路的学 生们,自己仅仅管理一个班级,就更应该井井有条了。

日本学生到我校访问,我们班学生迫不及待地问人家篮球队的学生怎样处理打篮球和学习的关系,问人家美术书法小组的学生活动都在什么时间,采取什么形式,是自发的时候多,还是学校组织的 时候多。

我从香港地区考察回来,学生从人家的办学条件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至教科书,问个不停。我讲了香港的学校对有些问题要求很严格,例如学生发型,我们走了大、中、小20多所学校,没有见到一 个留长头发的男同学,女同学各校发型也统一,这样学生对我们班从 1977年起男女同学就统一发型的做法觉得不孤立了。人家学生的服装也都统一,所到的所有学校,学生穿得都非常整洁、朴素,没看到 一个人穿花花绿绿的奇装异服,更没有看到像地瘤(北方语,即小地瘩流氓之类的人)那样打扮的人。另一方面,他们又重视培养学生自 立、自治、自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以香港最好的中学伊丽莎白中学为例。他们学校有四个学生社团,四个社团纷纷积极主动自觉地开展学 生感兴趣的有益活动,社团之间互相竞争,以在同学中扩大本社团的知名度和提高威信,争取更多的同学参加到自己的社团中来。这样积极主动、自觉竞争的同时,一定使学生受到了锻炼,增强了组织话动的能力,当然也增强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他们还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每所中小学都有许多供训练动手能力的理化生实验室或其他专用教室。不仅职业技术学校重视,普通中学也重视。(伊丽莎白中 学的木工房比我们一般的木器厂设备还多。我们看到他们职业训练 学校一个车间里,光是车床就有70多台,加上铣床、刨床、磨床、钻 床,机床总数在300台以上,超过我们市内任何一座机修厂或机械厂的机床总数。)学生听了,感到我们平时要自己管理班级,要多动手, 多实践,还是有道理的,不再埋怨因此而耽误自己的学习,影响考试分数了。

我从俄罗斯返回,学生们上语文课时,不让我讲教材(尽管我已 半个多月没讲了),纷纷让我讲到圣彼得堡、莫斯科、伊尔库斯克的见闻。特别是要多讲俄国的教育情况。

“俄罗斯办学条件怎样?”

“我们所看到的学校办学条件非常优越,一所30年前建的学校、校舍生均占有面积就远远超过我们,有室内篮球场,体操房,小礼堂。新建的校合设备就更齐全,一所中学有两个室内篮球场,楼内走廊都很宽敞。”

“他们每班也像我们这样六七十名学生吗?”

”据说前苏联要求把中学班额都控制在24人以下,我们所见到的教学班每班没有突破25人的。这样学生和教师接触的机会自然多了,就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他们那儿也有劣迹学生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