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宕的恋爱文案(众目睽睽第二篇)
第二篇 甜蜜的事业
我出生在1984的除夕,按照属相算是牛头鼠尾,我和前后这几年出生的一批人,后来被60、70年代出生的人称为80后。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我们成为了一种现象——“垮掉的一代”
主持人白岩松在谈及80后时,用了“同情”这个词来形容。“因为80后的父母没有积累那么多的财富,导致80后既要有物质方面的追求,又要承担精神方面的追求,非常的拧巴和挣扎。”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或许是中国人幸福指数比较高的时段之一。一方面,市场经济让人们的生活逐步地好了起来,衣食住行有了比较大的改善。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还没有深入到文化心理领域,传统的社会思想依然占据着主流。
在我四五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从大队的会计“跳龙门”到了镇上的信用合作社工作,成为了一名“吃皇粮”的人,家里的日子也逐渐宽裕了起来。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从乡村来到小镇上生活最大的变化就是从土砖屋到红砖房,那种两三层的小楼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鹤立鸡群的高楼大厦了。当时的农村信用合作社是乡镇上唯一的金融机构,供销社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五颜六色的水果糖,最值得开心的是有公家的食堂,拿着饭票饭盆,跟着父母去打饭菜,对于小孩子而言,饭菜永远是别人家的比自己家的要好吃得多,一方面,家里的饭菜天天吃,换了一种口味,有新鲜感,另一方面,现在想来,也许真的只是初为人父母的爸妈也还不擅长厨艺,就像现在的我们一样。
记忆中的供销社
家里陆续有了黑白电视机和“三洋”收音机,《地道战》《地雷战》、《红太阳照边疆》《北京的金山上》这些革命影视和歌曲给我的童年渲染了不可抹去的一大片红,“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把翻身农奴的心照亮”,虽然是生在春风里,年少的我也只是在课本上或电视上才看到战争岁月的点滴,但是不知为何,每每听到这里也会不禁热泪盈眶。
地道战剧照
地雷战剧照
那个时候,我们班上有两个特别“富裕”的同学,一个早上吃的是油条,吃完了手往头上抹,直到头发服服帖帖,另外一个是吃水煮蛋,一次好几个那种,而且只吃蛋黄,虽然我对这两种食物都谈不上喜欢,但是从小滋生了我哪一天暴富了也要狂吃的梦想。九十年代初期,小学里还有劳动课程,老师带着我们去学校周边的茶园里采茶,或者附近的农田劳动,锄地、拔草,是否强健了体魄不得而知,能够在室外活动足够让人期待和欢喜。
以前的劳动课
我记得,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一片文章,叫《丁丁和小飞机》,大意是老师在上课,丁丁在做小飞机,老师教育丁丁,好好学习,长大了才会开飞机。晚上丁丁做了个梦,他真的在飞机里,但是东摸摸,西摸摸,就是不会开,一着急,丁丁就醒了。最后文章还留一下问题,“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丁丁长大了会开飞机吗?”我对这个问题很重视,思考了良久,这貌似是我人生中第一次严肃的思考,虽然我的志向不是飞行员,但是我知道,认真学习才能让喜欢的成为现实。
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的九十年代,随着港台音乐和影视剧的广泛渗入,唱歌成为一种流行,从小学生到大学生几乎人手一个抄歌词的软皮本,每天上午和下午还有专门的课前十分钟,用来唱歌。那个时候我们唱的最多的既有《学习雷锋好榜样》《粉刷匠》这类的儿歌,也有《路在何方》《问情》这类的影视剧主题曲,班上总有一个文艺委员负责起头,几个喜欢热闹的总是叽叽喳喳地点歌,每次都是比着谁的声音更大,每天都是意犹未尽。
家里的柜子有一堆《大众电影》《今古传奇》,这些带插图的书籍为我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虚拟的故事和影像伴随着我的童年,给了我无尽的想象和文艺的启蒙。我时常盯着墙上贴的酒井法子发呆,无论我怎么移动,感觉画中人都在目不转睛地望着我。那个时候亲戚朋友家还有让人流连忘返的连环画,最多的就是革命样板戏和武侠故事,《小兵张嘎》、《霍元甲》……经常一看就是大半天,里面的插图有些是素描,有些是黑白剧照,每看完一本经常几天脑海里都是故事的画面。
今古传奇杂志
大众电影杂志
虽然已经搬到了镇里,但是经常到了农忙的时候,父母也会回老家去给爷爷奶奶帮忙,那个是叫“双抢”,虽然从农村长大,但是我没下过田,所以我也只知其名,直到多年以后的高中学了地理,老师讲到长江流域一带种两季水稻,我才明白,原来是由于水稻的生长周期,因此在七月前后要抢收割早稻,抢插晚稻秧苗。分田到户确实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我也很少再听到“集体”“工分”这一类计划经济时代的名词,出门做小生意的也越来越多,人们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努力经营。每到过节的时候,出嫁了的两位姑妈也会带着姑爷、表姐回到爷爷奶奶家团聚,那是一年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候,用火盆烤红薯、糍粑,用鞭炮炸牛粪、水塘,表姐学的声乐,经常会带着我唱歌,最难忘的就是那首《捉泥鳅》,节奏欢快,歌词朴实,刚好老家门口就有一座池塘,特别的应景。
抢收抢种-双抢
慢慢的,表姐们也到了工作的年纪,她们带着梦想,淌入了南下的打工浪潮。“东南飞”对于一个家族的成员来说是只是职业的选择,那个时候的我并不知道,改革开放像一只无形的手,牵引人口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这是国家大政方针下释放红利的必然。对我而言,看到的只是表姐们拿起行囊,去了一个离故乡很远的地方,那个地方名字叫广东。
打工潮(图片来自网络)
本节后语:
回想起那个时候的劳动课,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劳动技能,或许是80后的一代所见所闻所历,他们身上多少有一些传统的共性,私以为是类似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那种感觉,以后再出生的群体身上,我再也没见到。
改革开放让大多数中国父母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高校大规模扩招给广大学生带来了机遇,1981-1999年,近20年时间,国内高考考生人数是在100万到300万之间,2000年增加到了375万,2007年达到1010万,2021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78万。在这个过程中,德智体美劳五个指标“智”字当头,其他课程经常成为了班主任的“自留地”,变为自习课,劳动课逐渐从小学的课程表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新东方、学而思等各类校外培训机构,强硬地霸占了多少学生的童年、青春时光,只能说,这是一个特定阶段的必然,它们有着无法磨灭的历史功绩。2022年,国家教育部、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非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公告》,而且禁止社会资本进入校外培训市场,釜底抽薪,学科类的培训机构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使命,希望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有更多的陪伴,走向自然,学习艺术,心智更健全,素质更全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