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食无肉不愿居无竹(食有肉居有竹)
文|雨茂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我喜欢孙犁先生在《荷花淀》开篇的描述,它总能让我想起儿时老家竹编艺人的工作场景,稍有区别的只是竹篾替代了苇眉子。
在家乡,房舍周围多种竹。有竹林的地方,一般都有人居住,这是走乡串户的手艺人、商贩、叫化子等人的“地理标志”,也是思乡游子的精神寄托。
竹的生长和繁殖能力极强,它们连接成片,密不透风,这就给鸟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栖息场所。因为生长快速,竹的新陈代谢能力极强,笋皮不断剥离,枯黄的竹叶竹枝不时飘落,加上鸟类的粪便,形成了松软厚实的腐殖层,所以虫子极多,竹林自然成了鸡鸭鹅的天堂。
每到傍晚,鸟群回竹林栖息,尤以麻雀居多,麻雀虽小,鸣叫分贝却极高,纷杂、尖利的啼叫声震屋瓦,盖过了鸡鸣犬吠,也盖过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的叫嚷嬉闹,老人称之为“炸林”。
这种聒噪每天早晨还有一次,比闹钟都准。我一度很讨厌竹林中喧嚣的麻雀,认为它们搅扰了我的美梦,现在深居都市,却非常怀念麻雀的啁鸣。
虽然房前屋后广植翠竹,但那不是观赏用的,也不表明主人的志趣,而是生产、生活的必需。为了就近取用,竹子一般不种在山中,而是环绕居处,成为庭院经济的一部分。
竹不仅能编席,还能编各种日常器具,甚至还能做建筑材料。举凡筲箕、簸箕、筛子、扇子、凉席、蒸笼、锅盖、凳子、椅子、斗笠、提篮等生活用品,背篓、箩筐、箢篼、连枷、耙子等生产用具,草屋、瓦房的建造,竹都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苏轼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借诗言志,表达不媚世俗、不谋求物质享受、向往精神生活的追求。诗家之语重在雅趣,理解太实容易误导人。
我家南面有一对父子,几乎把所有的农闲时间都利用起来搞竹编贴补家用,最擅长的是编筛子。
筛子是圆形的,上面是一圈用竹片弯成的高两三厘米的围挡,下面用竹篾纵横编制,根据不同的孔径要求把握经纬间距,所有的筛眼必须大小一致、排列整齐,筛面平整光洁。竹筛按网眼大小分粗筛、细筛,粗筛子用来分离石子、糠皮,细筛子则用来去除细沙、筛选碎米。因为筛子必须配套使用,所以都是用竹篾串在一起套卖的。
编筛是十足的精细活,从竹子的选择,到劈竹、起皮、刮篾、编制、整形,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竹子至少可以起三四层皮,编筛只能用一二层。篾条怕干燥,编制时要不断喷水,老篾匠因陋就简,用嘴喷,声音非常响亮,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每当听到这种声音,我就知道父子俩又开始编筛子了。
编筛子要蹲在地上,埋头编制,工作枯燥乏味,不仅对颈椎、腰椎的损伤比较大,也损耗眼力。父子俩总是一边劳作,一边听评书连播,过一段时间便起身抻腰、捶背,再喝点茶水,环顾周边翠竹,或与串门的邻居摆摆龙门阵,缓解疲劳。
家乡多山,需要爬坡上坎,小推车用不上,一般都用背篼人力运输。背篼多用慈竹剖成篾条编成,口径分大、中、小三种,成年男人背大的,小孩背小的,妇女背中等的。
小时候我跟伙伴们割草、砍柴,用的是小背篼。背篼上圆下方,按用途大致分三种。
有网眼的背篼用来装红苕、蔬菜、玉米穗或者柴草,对篾条质量的要求不高,做工比较粗,价格便宜。
没有网眼的背篼一般叫荚背,用来装米面、石灰、细沙等,高手匠人做的荚背外形美观,不走样,纹路清晰光滑,篾条不扎手,且符合人体工学,不硌背。篾条间严丝合缝,装精细面粉时丝毫不漏。
背带用棕丝或者黄麻编成,上宽下窄,不勒肩。当地有一位竹编高手,他编的荚背,下端可以装水,需要很长时间,水才能漏空,令人拍案叫绝。
另一种口径较小、有网眼的儿童背篼,用来背婴幼儿。上大下小,前低后高,中间有一个平台,相当于座椅,小孩可以坐在上面,双手扶着上沿,玩玩具、观景物、睡觉都很方便。大人劳作时,把小孩放进背篼,背在背上,并不妨碍工作。为了预防弯腰时小孩掉出来,在中间系一根可以调节长度的布条绳,小孩放进去后就系紧,相当于安全绳。
我和弟弟小时候都坐过这样的背篼,被父母背着下地、做饭、赶场,或者走亲戚、听大戏、看电影。我们都是在小背篼里观察世界、体味人情、感受关爱的,或者说,我们是在背篼里长大的。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廉价方便的塑料、合金器具大量进入生活,竹编市场萎缩,手艺人难以为继,竹编逐渐远离人们。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凸显,人们开始思考可再生材料的使用,竹编再度进入视野。
不仅食有肉,还要居有竹。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身边不断有人弃用塑料袋与各种塑料制品,购买竹篮、竹椅、竹席、竹扇、竹筐、竹垫、竹蒸笼等生活用品。
我所在的黄淮平原,一些耐寒的如毛竹、青竹、刚竹及漂亮的紫竹、金镶玉竹、玉镶金竹都成了园林绿化的生力军,一些高档社区及别墅区,竹林甚至成了亮点与卖点。看来,在许多人心中,都有挥之不去的竹子情结,那可能是数十代人积存的基因记忆,我乐见其被唤醒。
为了环保,为了竹子情结,也为了健康、自然、简约的生活,我希望竹子能被大量栽培,竹编更多地进入人们生活。更希望传统竹编工艺得以传承创新,坚守竹编的民间艺人过上体面生活,再现竹编昔日的辉煌。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