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

在用词方面不同于现代汉语,而是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自汉时,佛教传入中国,典籍经文普于世,其众多成语典故被我们所熟知。

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空中楼阁

此语出自《百喻经三重楼喻》:谓昔有富翁,欲造三重楼。

木匠依吩咐,开始在地面上砌砖。富翁惊问何故?

木匠答道:“作三重楼呀!”

富翁急忙说:“我不要下面两重,只要最上一层!”

木匠不胜惊异,说明不造下两重就不能造最上一层的道理。

但是,富翁还是执迷不悟,引来了众人的嘲笑。

《百喻经》全名《百句譬喻经》。

为古天竺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共二卷。

书名的意思是说有一百个比喻,但实际上只有九十八个,内容是规劝世人,宣扬佛法。

这个故事极为有趣,它尖锐地嘲讽了那个饱食终日、一窍不通的富人,赞扬了木匠重视基础的求实精神。

而佛教用这个比喻说明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的道理。今多用以比喻虚幻的东西或空想。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1)

家贼难防

此本为禅语,见《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

问:家贼难防时如何?

师曰:识得不为冤。

按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等“六根”为“内六贼”。

家贼即指内六贼而言,谓六根的贪欲。

如《杂阿含经》卷四三谓:“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汝当防护…… 六内贼者,譬六爱欲。”

六根以其内在的贪欲,追逐声色等尘染,劫掠人本性中的善法,故称“家贼难防”。

后因以指家庭内部的小偷或内奸最难防范。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2)

一刹那

言时间极短暂,谓之“一刹那”“刹那”,梵语ksana。

“时极短者,谓刹那也”(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

“一刹那”短到什么程度呢?

据《仁王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的说法是:“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中一刹那,经九百生灭。”

佛家用“刹那”这一概念表达世间一切事物生灭变化的连续性和迅速性,谓之 “刹那无常”。

如《景德传灯录·僧那禅师》:“无一尘许间隔,末尝有一刹那顷断续之相。”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3)

借花献佛

佛说法时,诸天散花,佛国净土也有昼夜雨花的祥瑞;佛涅槃时,大众持香花、宝幢等供养。

以献花、焚香礼敬佛等三宝,称为“香花供养”,是佛门习见的仪规。

《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释迦佛过去世为善慧仙人,闻普光佛出世,欲觅名花供养。

遇一位青衣,密持七支莲花而过,莲花感善慧之诚,踊出瓶外,青衣大惊。

善慧“为欲成就一切种智,度脱无量众生”,愿以五百钱购取五支莲花。

青衣见其诚心,即以五花相赠,愿结生死之缘,又“请寄二花以献佛前,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善慧旋至普光佛所,“即散五茎,皆住空中,化成台;后散二茎,亦止空中,夹佛两边”。

普光佛悬记善慧当来作佛,号释迦牟尼。

后因以“借花献佛”比喻借别人之物去做人情。

在佛教各种供物中,花是最常被用来供奉也是最具意义的。

据《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记载,凡诚心、欢喜以花果时馐等物供养佛者,必得安乐、大福德等,并迅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4)

味同爵蜡

此语出自《楞严经》卷八:“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爵蜡。”

我没有情欲之心,和你一起行情欲之事,躺在那里的时候,也只是觉得味道如同嚼蜡一般,枯燥无味。

谓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情。后世以此比喻寡淡无味,了无情趣。

如《儒林外史》,“但世人一见功名,别舍性命去求他,及到手之后,味同爵蜡。”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5)

十恶不赦

在古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在法律上规定有十种重大犯罪不能赦免。

历史上,十恶提法是逐步演变而成的,至北朝北齐时开始规范化,定十条重罪。

即反逆、大逆、叛、降、恶逆、不道、不敬、不孝、不义十条。

至隋正式把重罪十条改为十恶,并列入法典。

而其最初是佛教中的一个用语,指十种当招致地狱、饿鬼和畜生这"三恶道"苦报的恶业,故又称"十恶业道"。

至于"十恶"的具体内容,见《佛说未曾有经》:

"起罪之由,为身、口、意;

身业不善:杀、盗、邪淫;

口业不善:妄言、两舌、恶口、绮语;

意业不善:嫉妒、嗔恚、憍慢邪见。

是为十恶,受恶罪报,今当一心忏悔。”

行"十恶"而程度严重的,据说要受大苦报。

《南史·高逸传论》指出:“今则十恶,坠及五无间地狱,刀树剑山,焦汤猛火。

而与“十恶”相反的,称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标。

所谓“行十恶者,受于恶报;行十善者,受于善报”(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

十恶十善之说多见于佛教大、小乘中的诸多经典。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6)

火中生莲

此喻虽身处烦恼中而能得到解脱,达到清凉境界。

源出《维摩诘经. 佛道品》:“火中生莲华,是可谓稀有,在俗而行禅,稀有亦如是。”

谓火中生莲是难得的,在有俗的世间行禅亦是难得的,俗语中常比喻稀有难得的事物。

唐. 罗虬《比红儿》诗:“常笑世人语虚诞,今朝自见火中莲。”

宋. 苏轼《陆莲庵》诗:“陆地生花安足怪,而今更有火中莲。”

与佛教知识有关的成语(那些出自佛教典籍中的成语)(7)

汉字是上古时期世界上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

它也是世界上最难书写的文字。

其独特的方块字形需要不断记忆,反复练习才能形成书写能力。

而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现象。

四字成章的结构、高度浓缩的寓意、古今同用的历史以及其内容所表现的中国价值观,

使成语成为民族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