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错杀包勉(西汉包青天隽不疑)

文|张居明

包拯错杀包勉(西汉包青天隽不疑)(1)

隽不疑,字曼倩,勃海郡(治今河北沧县东)人。 初为郡文学。汉武帝末年,经暴胜之上表举荐,被汉武帝征召任命为青州刺史。后元二年(前87年),因察觉击破齐孝王之孙刘泽勾结郡国豪杰的阴谋反叛,被提升为京兆尹,并赐钱百万。始元五年(前82年),识破冒充卫太子之人,得到汉昭帝和大将军霍光的称赞。经过此事,隽不疑在朝中名声大振,朝廷官吏们都自愧不如。过了很长时间,隽不疑因疾病辞官,最后逝世于家中。

隽不疑,字曼倩,渤海郡乐亭县(今山东省宁津县大柳镇)人。博学多才,熟读《春秋》《史记》,做了渤海郡的文学(注:西汉时期,学校的负责人,称为“文学”。)。汉武帝末年,直指使者河东人暴胜之率部剿匪来到渤海郡。他慕名找到隽不疑,不疑以礼相待,说道:“我听说,凡为吏,太刚则折,太柔则废,您若恩威并施就能建功立业,扬名天下。”

胜之高兴地接受了这个建议,并上书朝廷推荐隽不疑,于是被任命青州刺史。汉昭帝时,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勾结豪强图谋造反。不疑发觉以后,果断地逮捕了他们,并使他们认罪伏法。因此被提升到天子脚下担任京兆尹。

公元前82年(汉始元五年)有一男子,衣着华丽,自称“卫太子”(汉武帝时,卫后太子),坐着黄犊车,带着家奴在长安街头招摇撞骗、欺男霸女、胡作非为。一日在长安北关十字街,一卖唱老者领着他十七八岁的姑娘被这男子撞见,他看姑娘长得有几分姿色,要她做小老婆。姑娘不从,他就命恶奴硬抢,当老人去阻拦时,被这男子一脚踢在地上,正好碰在路边的石头上,当时断气身亡,围观的百姓马上报了官。汉昭帝知道后,就令公卿、将军、丞相、御史们去辨认“卫太子”的真伪,结果谁也不敢说是真是假,怕说错了招来欺君之罪。最后,皇帝和廷尉府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扔给了地方,叫京兆尹来处理这件事。

这名男子被带到隽不疑面前后,气焰十分嚣张,高声大喊赶快放我出去,如若不然,以后我要灭你九族。隽不疑认为卫太子得罪先帝而逃,不受刑而死,现在自己送上门来,仍然是罪人,而且又犯新罪,理应严惩,《春秋》里也有例证。所以他成竹在胸,又看这卫太子,衣着虽华丽,但举止粗俗、獐头鼠目,没有一点皇家之风,像个山寨版,于是他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便用墨子语试探着男子:“染苍则苍,染黄则黄,是哪位儒家所言乎?”男子回答:“孔夫子所言,谁人不知。”不疑又问他小时候的老师是谁?他说日子久了,已记不清了。不疑问他母后叫什么名字和一些皇宫礼仪,这时他一会儿支支吾吾,一会儿又沉默不语,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汗珠也不断从脸上淌下来。

隽不疑看看火候已到,一拍惊堂木,大喊一声:“大胆狂徒,你等何人,竟敢冒充卫太子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不从实招来,免受皮肉之苦。”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摄于隽不疑的威严,这名男子终于如实交代了实情。

原来这名男子叫成方隧,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城南)城里一个有名的地痞无赖。在卫太子夏阳避难时,曾与卫太子有过一面之缘,又因年龄长相与卫太子有几分相似,后来产生了假扮卫太子到长安诈骗的邪念,不想在隽不疑面前很快原形毕露了,经过了廷尉验明正身,就把这名“山寨”卫太子腰斩于长安街头。

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称赞说:应当重用通晓经典、深明大义的公卿大臣啊!”那些在朝的高官也都钦佩不已,说他是个智勇双全的人,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大司马霍光想把女儿许配给隽不疑也被他婉言拒绝了。

隽不疑能够名垂青史、彪炳千秋,得益于他有一位像孟母一样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她就教育不疑要团结别人,遇事避让,不要争强好胜,要学会帮助人,有时被别的孩子欺负了,她也不像别的大人那样去找人家评理,而是给不疑讲“一个巴掌拍不响”的道理。在不疑担任京兆尹期间,每次到县里审查记录犯人情况回来,他的母亲总是问:“有可以平反的人吗?能让多少人活下来?如果不疑说多数有平反的人,他的母亲高兴的像个孩子,吃的饭也多,睡觉也香,如果说没有能释放的,他的母亲就生气了,撅着个嘴,即不吃饭、也不睡觉。所以不疑虽然身居高官,但在他仁慈的母亲教导下 ,执法严厉却不残酷。

后来,隽不疑因病离职,死于家中,葬于现宁津县城北二十于里处的大柳镇北。朝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祭奠仪式。京兆尹继任者赵广汉曾这样评价他:“我可以在臣民之中禁娼之邪,清除不道德行为,但在处理有关国家安危的重大事情上,我和不疑相比,还相差很远很远。”

包拯错杀包勉(西汉包青天隽不疑)(2)

作者张居明,男,1960年出生,宁津县相衙镇(原道口乡)后纸村人,中共党员。1978年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了中越自卫还击战,1980年在省级刊物《国防战士报》发表处女作《溪流》,几十年来凭着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先后发表新闻、通讯、诗歌、散文数十万字。退伍返乡后在肉联厂工作,本世纪末下岗后在红山木业工作至今。近年来致力于人文地理方面的挖掘与整理,发表了《一代怪才吴棠湖》《神奇杨抱槐》《青积务源自清起雾》《吴鸣风智破“蜘蛛案”》《隽不疑智审山寨卫太子》《千年恩爱夫妻树》《刘墉省亲过宁津轶事》《化牛李的传说》《蟋蟀与宁津的渊源》等,为弘扬宁津地域文化作出了贡献。曾获全国“蟋蟀情”征文三等奖、张之洞文学奖首届征文佳作奖、宁津县政府首届“鬲津奖”文学奖等荣誉,并担任宁津县蟋蟀协会副会长。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我要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