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和他的故事(许地山和妻子立下)
在语文课本中,我们学过一篇名为《落花生》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家叫许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许地山是我国著名作家、学者,是“文学研究会”的创办人之一。
许地山的父亲是教师,由于动乱,他从小跟随父亲四处传教,走过千山万水,经历了不同的乡土人情,从台湾到广东,从新加坡、暹罗再到苏门答腊,这样的经历让许地山不仅精通北方官腔、粤语方言,还知晓西洋字母。许地山深受基督教和佛教思想的熏陶,使得他的文章既有民主思想,又有传统道德思维。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学生们纷纷弃书举旗,周俟松,这名来自天津女子师范的学生(也就是日后许地山的妻子)也在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之中,宣扬民主和独立。这时,游行队伍中有一个高高瘦瘦,身着半截青布长袍,戴着眼镜的人,他一手拿着用纸卷成的喇叭,一手高举小旗,高声用粤语口音喊着口号。周俟松一下子就认出了他,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燕大高材生“许真人”,笔名落花生。在此之前,周俟松早已熟读过许地山的散文小品,被他富有哲理和朴实的语言深深吸引,但那时的许地山并未注意到周俟松。
1928年,差不多隔了八年之久,许地山和周俟松在熊佛西家里再次见面时,才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这一相见,两人相谈甚欢,许地山一回家便执笔写信给周俟松,恨不得立刻再次相见。几天后,周俟松收到了许地山写给她的第一封情书。
六小姐:
自识兰仪,心已默契。故每瞻玉度,则愉慰之情甚于饥疗渴止。但以城郊路遥不便时趋。
……
1929年5月1日,许地山与周俟松有情人终成眷属,在大家的祝福下成为夫妻。许地山专心翻译、写书,周俟松负责家里的杂事。他喜欢她的善良与乐观,她崇拜他的才华和品质。他们住在燕山大学的教师宿舍里,虽然生活简单质朴,但两人相濡以沫,感情颇深。他们平日里相互扶持,却也逃不过平常夫妻的为琐事争吵、拌嘴的“自然规律”。
1933年秋,许地山和周俟松在赴广州中山大学,继而去台湾探亲的过程中,因为意见不合,他们大吵了一架,周俟松生气地回到了北京,许地山直接跑去印度考察。
第二年4月,其实许地山到达印度后,气早就消了,此时的他回想起从结婚到现在,觉得周俟松对自己照顾地无微不至,而自己却与她赌气,实在不该。他认为,争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争吵过后,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为了家庭的和睦,许地山写信给周俟松,决定立下他们俩的“爱情公约”。
六妹,好伴儿:
……
妹看好不好?妹请人写起来,挂在卧房里,好不好?
“夫妻间,凡事互相忍耐;如意见不合,在说大声话以前,各人离开一会;各以诚意相待;每日工作完毕,夫妇当互给肉体和精神的愉快;一方不快时,它方当使之忘却;上床前,当互省日间未了之事及明日当做之事。”还有一条,不甚重要,不必写。妹妹,你想这几条好不好,咱们试试吧。哥实在没给妹委屈,平心而论。但以后,咱们不会再争吵了,我敢保,我知道妹真爱我。
……
考察完毕,回到家中的许地山发现,周俟松早就已经把自己写的“爱情公约”挂在卧室墙上。两个人默默地遵守着这份公约。从那以后,每当遇到矛盾,他们都会克制自己,谦让对方,相互体谅,用爱包容矛盾,用理智解决问题。
1941年8月4日,许地山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心肌炎急性发作,猝然离世。那年,周俟松才41岁,她独自撑起这个家,一个人经历了非常时代,最后终于等来了平反的日子。周俟松把自己对许地山的思念都化作了文字,相继发表了《许地山年表》、《许地山传略》等等书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