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

□周东旭

永和九年,岁在暮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江左名士谢安等41人,在会稽山阴兰亭举行“修禊礼”(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到水边嬉戏,以祓除不祥,称为修禊,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名士们畅叙幽怀,饮酒赋诗,王羲之在微醺之间,欣然为大家所写的诗写了一篇序,该序就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又称《兰亭叙》《禊帖》。唐时,因为太宗皇帝十分喜欢该帖,死后带入昭陵。所以现存的《兰亭序》主要是唐人摹本,有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的摹本。千百年来,凡是学习书法的人,都要临摹《兰亭序》,对其顶礼膜拜,还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兰亭序版本,北宋大文豪苏东坡诗云:“兰亭茧纸入昭陵,世间遗迹犹龙腾”。(《孙莘老求墨妙亭诗》)可见兰亭版本之多。

历代文人墨客不光喜欢右军飘逸的书法,更喜欢文章里描绘的自由精神世界,茂林修竹,曲水流觞,无拘无束。所以人们喜欢在构建园林时把亭子命名为兰亭,喜欢摹刻《兰亭序》。在宁波,我们在文物帖石中发现许多《兰亭序》,另外还可以拾掇许多关于书圣王羲之的奇闻逸事和兰亭掌故。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1)

一、书圣王羲之曾隐居奉化六诏

奉化剡源九曲,风光秀丽。山水清音充满着诗意画意,千百年来,吸引了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连其间。

剡源一曲,名六诏。这个名字的来源就是因为书圣王羲之,据邑志上的记载是因为书圣王羲之曾隐居此地,当时的皇帝曾下六次诏书召他回朝廷做官,他坚辞不去。元代陈沆的《剡源九曲图记》中记载道:“水一曲而为六诏,晋右将军王公逸少隐居其间,诏六下而不起,地由是名。后人为之立庙,有砚石存焉。”据《奉化县志》上载:“奉化县西有水曰剡源,夹溪而出,其地近越之县,故名。以曲数者凡九,一曲曰六诏,有晋王右军祠。右军隐于此,六诏不赴,故名。山有砚石,右军所遗也。右军宅在金庭,其去六诏密迩,故别业在焉。”现在的嵊州金庭为王羲之后人聚居之地,金庭离六诏不远。

根据《晋书》里的记载,永和十一年,王羲之受会稽郡刺史王述排挤,愤然辞职。辞职后“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最后“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见《晋书·王羲之传》)

因为王羲之与六诏的一段缘,以后的文人学者写了无数的诗歌歌咏这件事。元代陈基曾有一首《一曲六诏》诗:“一曲溪头内史家,清泉白石映桃花。当时坚卧非邀宠,六诏不朝百世夸。”内史即指王羲之。清代全祖望的《句余土音·剡源九曲诗·六诏》:“右军泼墨处,一昔来金庭,九曲自兹始,六诏想清风。”

至今六诏不光有许多王羲之的遗迹,还流传着诸如因为王羲之爱鹅养鹅,所以大白鹅现今成为奉化的特产。还有如奉化方言中“我”“鹅”不分,据说也是因为源自羲之爱鹅。“砚埋尘土鹅群少,六诏空山自白云”,是诗人对逝者如斯的感慨。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2)

二、兰亭八柱第一为余姚人虞世南摹写

唐代书法家虞世南摹的《兰亭序》被称为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世南得智永和尚真传,有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虞本兰亭原无摹写人名款。因历代屡经装裱刷洗,字迹墨色已极暗淡。帖后有元人所题“臣张金界奴上进”小字一行。上钤元文字“天历之宝”印。所以明清人也称之为“天历兰亭”或“张金奴本”。拖尾有宋代魏昌、杨益的题名,后有明代宋濂、杨嘉祚等十二家题跋十三则,董其昌题跋中曾提出“似虞永兴所临”。清初梁清标题称“唐虞永兴临楔帖”。后流入清庭内府,有乾隆皇帝题识玺印。乾隆时列为“兰亭八柱本第一”,也直称虞世南所作。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3)

虞世南,字伯施,唐初越州余姚人。唐太宗尝称其有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新唐书》中记载:“世南性沉静寡欲,笃志勤学。……同郡沙门智永善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他的书法继承二王传统,外柔内刚,笔致圆融冲和而有遒丽之气。唐时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历代对他的书法均有所评论。《书后品》云:“萧散洒落,真草惟命,如罗绩娇春,鹤鸿戏沼,故当(萧)子云之上”。《书断》卷中列其隶。行书为妙品,称其书“得大令(王献之)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姿荣秀出,智勇存焉。秀岭危峰,处处间起;行草之际,尤所偏工。及其暮齿,加以遒逸”。《述书赋》云:“永兴超出,下笔如神,不落疏慢,无惭世珍。”《宣和书谱》还把虞世南晚年正书与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欧、虞相论曰:“虞则内含刚柔,欧则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为优。”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4)

三、李清照避难明州丢失定武本《兰亭序》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清初词人纳兰容若在《浣溪沙》里用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事典,来比喻夫妻情投意合,有着共同的爱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喜欢收藏,谙于鉴赏,并有不少古董书籍字画。

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她常与丈夫赵明诚比赛看谁的记性好,能记住某事载于某书某卷某页某行。经查检原书,胜者可饮茶以示庆贺,有时举杯大笑,不觉让茶水泼湿衣裳。只是好景不长,金人南下,李清照跟随高宗皇帝避难江南,辗转台明之间。失落无数珍贵古玩。

她寓居奉化时,失落定武本《兰亭序》。定武本《兰亭序》,相传为唐初大书法家欧阳询摹勒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军(今河北定县),故称定武本《兰亭》。军是宋代与州、府同级而隶属于路的一级行政区划名称。据元代宁波学者袁桷在《清容居士集》卷四十六《跋定武禊帖·不损本》云:“赵明诚本,前有李龙眠蜀纸画右军象,后明诚亲跋。明诚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难寓吾里之奉化,其书画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后有绍勋小印,盖史中令所用印图画者,今在燕山张氏家。”李清照失落的定武《兰亭序》,上面有李龙眠画的王羲之像,李龙眠即李公麟,北宋时著名画家,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后面有赵明诚的跋文。失落的定武兰亭为史弥远所得,绍勋即史弥远的图章印文,史弥远是南宋丞相,越王史浩之子,宁波人,南宋时,四明史氏家族一门三宰相,权倾朝野。这件事,同样在清代宁波学者全祖望的《鲒埼亭集·诗集·李易安兰亭叹》里得到论证。该诗上有序:“前有龙眠所作《右军小影》,毫发无损,易安流寓奉化,遂归史氏。宋亡,流转入燕。是吾乡兰亭掌故也。京邸曾见之于宗室贝子斋中,谷林劝予以诗记之。”在清代的时候,这本定武兰亭又流入皇族宗室贝子书斋中。全翁的诗里又写道:“兰摧芝焚亦天孽,孤鸾飘泊剡源栖。剡源山水虽然好,孰为夫人慰累唏。箧中何物甲万卷,内史禊帖良绝奇。六诏词宫香火近,展卷荐以秋江蓠。”说李清照在六诏右军祠中展开禊帖,献上江蓠,祭拜王羲之。这恐怕诗人是一种艺术想象罢了。

在《剡川诗钞续编》还有一首孙士伦的《寓夫人》也写李清照寓居剡源一事:“吾乡多寓介,亦有寓夫人,居士李易安,才名耀千春……无何老是乡,旋托剡水滨,右军禊字帖,携来碧磷殉。后归有力者,光芒射古鄞。”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5)

四、余姚秘图山“续兰亭会”

元代著名学者陶宗仪曾见过许多兰亭集刻,他在《南村辍耕录》里写道:“兰亭一百十七刻,装褫作十册,乃宋理宗内府所藏,每版有内府图书钤缝玉池上,后归贾平章。至国朝有江南,八十馀年之间,凡又易数主矣,往在钱唐谢氏处见之,后陆国瑞携至松江,因得再三披阅,并录其目,真传世之宝也。”下面附十册兰亭目录,其中“丁集一十刻”中有“馀姚县治”,贾平章为南宋宰相贾似道,余姚县治所藏的兰亭序刻本为宋代余姚县令常褚所刻,摹拓之本后被宋理宗藏于内府,后又流落民间,陶宗仪才得以一见。

而余姚最有名的兰亭掌故应该是发生于元代至正二十年(1360)的秘图山续兰亭会。余姚县治内有一座小山,据说当年大禹治水经行到此,将治理姚江之图藏于此山山洞中,小山因此得名为“秘图山”,又称之为方丈山,山南有小湖,命之为“秘图湖”,秘图山虽然只有二十来米高,但小巧玲珑,有奇石洞壑。

当时方国珍的幕僚刘仁本仿照兰亭的景物对秘图山进行改造,种植奇花异木,并修建了一座亭子,取名为“雩咏亭”,取《论语》:“春服既成,童冠浴沂,舞雩咏归”之意。又招集当时的名士四十余人召开“续兰亭会”,其中有赵俶、谢理、朱右、僧悦白云、王霖、朱絅、僧阜、徐昭文、郑彝、张溥、僧福报等,聚集在秘图湖边,曲水流觞,举行修禊礼。而且要求各位名士按照晋人兰亭修禊原诗之韵,再赋诗唱和。事后把这些诗汇总,由刘仁本写《续兰亭诗叙》,并列有图次,请四明篆刻大家胡伸瑛镌刻于石上。碑高三尺八寸,宽一尺九寸,共四块。第一块为图,水石竹木。中有方池,池上有雩咏亭,亭边有高风阁,旁刻题字。第二块即刘仁本的叙和他人的补叙,第三四块即这些名士的诗作。后人称这四块帖石为《续兰亭会图石刻》。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6)

这块碑刻至清乾隆年间,由经史学家邵晋涵摹拓后赠与史学家钱大昕,钱大昕题跋于帖末,并写进《潜研堂文集·金石》卷中。可惜该四块帖石在“文革”时被毁。

余姚秘图山的续兰亭会,是元代余姚的一次盛大文化活动,可见兰亭会的聚会千百年来始终引吸着许多文人学士,刘仁本写道:“东晋山阴兰亭之会,蔚然文物衣冠之盛,仪表后世,使人敬慕不忘也。”并说:“余有是志久矣”,可见策划这场“续兰亭会”是刘仁本的一个心愿。终于在至正二十年完成了这个宿愿,传为余姚文坛佳话,刘仁本,字德元,黄岩人,元末中进士乙科,历官浙江行省左右司郎中,后入方国珍幕僚。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7)

五、天一阁神龙本《兰亭序》和丰坊临《兰亭序》

天一阁博物馆内藏有两种《兰亭序》帖石,现在游客均能看到,一在东园(园林学家陈从周先生设计)的凝晖堂,即神龙本《兰亭序》。神龙本《兰亭序》是唐冯承素摹本。首部有“神龙”二字左半印,所以又称“神龙兰亭”或“神龙半印本兰亭序”。此本乃冯承素影印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之上,以笔依原迹轮廓钩摹,然后填墨而成,最接近原作,故此本历来最受推崇。嘉靖初年,丰坊以冯承素摹《神龙兰亭》为底本上石。现存帖石后一块还有清嘉庆十八年(1813),金石学家翁方纲鉴赏后的诗跋,“唐临绢本极纷拿,始信朱铅态莫加。漫执神龙凭诸印,不虚乌镇说文嘉。书楼带草明兰渚,玉版晴虹起墨花。今日四明传拓出,压低三米鉴赏家。”末有“覃溪”钤印。另外嵌于天一阁前的兰亭墙壁之上,为丰坊摹的《兰亭序》,落款为“嘉靖五年八月十日丰坊临”,另有“丰坊”、“存礼”等印。近来,根据文物专家王开儒先生的研究天一阁收藏的神龙本《兰亭序》是真品。甬上媒体已做相关报道。

丰坊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代宁波人,是藏书家范钦的好友,是一个奇才,也一个怪人。丰坊博学多才,尤精书法,家有万卷楼。黄宗羲在《丰南禺别传》对丰坊有如下描写:“读书注目而视,瞳子尝堕眶外半寸,人有出其左右,不知也。”可见读书之用功。但丰坊性情怪僻,不善治家,晚年家财丧失殆尽,其万卷楼藏书为门生窃去十之有六,后又不幸遭遇大火,所存佳本已无多。丰坊与天一阁范钦交往颇深,早年范钦曾从万卷楼抄书,故万卷楼劫余之书尽售与天一阁。丰坊为人愤世嫉俗,孤傲不羁。而且聪明过人,据说他常常伪造古书,说是家传。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恶名。全祖望《天一阁藏书记》则指责丰坊:“谬作朝鲜尚书,日本尚书”,讥为“贻笑儒林,欺罔后学”。其实据考证,《朝鲜尚书》《日本尚书》均确有其书,并非臆造伪作。丰坊晚年穷困潦倒,贫病交加,客死僧舍。其实在封建专制社会里,丰坊的怪僻行为完全可以理解为魏晋人的风骨,更值得人惋惜。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8)

六、林宅藏有董其昌临《兰亭序》

在宁波紫金街的林宅(林宅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西花园有二方明代书画家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董在帖后有跋:“每以修禊日,临写兰亭,今春仲,游武林,候梅花,经旬风雨,遂缓归棹,三月三乃在雨蓬,了无书兴,以正午补之。其昌”并有篆文方印两枚“宗伯学士”“董氏玄宰”。

董其昌,字玄宰。明松江府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以阉党柄政。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他把临摹的《兰亭序》送给好友陈继儒。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明松江府华亭人,自命隐士,居住小昆山,而又周旋官绅间,当时人颇有讥诟。清代文学家蒋士铨的传奇《临川梦·隐奸》的出场诗中有“翩然一只云间鹤,飞去飞来宰相衙”,许多人认为是讽刺陈继儒,松江古称云间。陈继儒与董其昌齐名,也精于书画文学。陈继儒也在此帖上写了一个跋:“宋内帑所藏禊帖有百七十刻,惟率更令逼真。勒石不可得,独褚河南摹本留传人间,曾在董宗伯家,或疑双钩。今宗伯用褚法。宜抚右军之神第一。烜赫书也。右军以鼠须写茧纸,此卷亦写高丽镜面笺。转变悉异,转赠象三谢使君,使君知兰亭,近幸善藏之,勿落萧翼手!眉道人陈继儒题”后有篆文方印“陈继儒印”“眉公”两方。

这篇跋文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即陈把董其昌临的《兰亭序》转赠给象三谢使君,谢象三是谁?谢象三即谢三宾。字象三,号寒翁,鄞(今浙江宁波)人。工山水画,落笔迥异恒境。但为人品格被后人诟病。那谢三宾收藏的董其昌临《兰亭序》又怎么会到林宅里呢?林宅的主人是同治年间的举人兄弟林钟华、林钟嵩,他们的祖父是林廷鳌,字靖南,别字澹吾。据《四明谈助》记载,林为人“读书尚义,工音律,淡于名利”。民国《鄞县通志》说他“性慷爽,有得辄散诸戚族邻里之困乏者”。现在郁家巷里的盛氏花厅即是林廷鳌的藏书楼近性楼(林氏后人卖与清学政盛炳玮,故名盛氏花厅),林宅是宁波老城里最见精雕细琢的宅子。那董其昌临《兰亭序》又是如何得来,如何刻石上墙,这一切均成一个谜。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9)

七、汤先甲临《兰亭序》

在莲桥街俞宅发现两方刻石,也是《兰亭序》。是汤先甲临摹的。汤先甲,字萼南,号辛斋,江苏宜兴人。清乾隆十六年进士,官侍读学士,乾隆三十五年五月,因皇八子擅自进城,时任上书房行走的汤先甲被罢职。书法工秀,曾经手写赵秋谷《谈龙录》一卷。而且在这个《兰亭序》边上还有陈兆崙、俞棠的跋。陈兆崙字星斋,号句山,清钱塘人,清雍正八年进士。选为知县,分发福建,受闽浙总督器重,主持鳌峰书院,十三年,入京都任中书兼撰文,充军机章京,乾隆元年,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累迁太常寺卿,官科太仆寺卿,著有《紫竹山房文集》。陈跋写道:“乙酉夏五,承汤学士萼南临欧褚二帖时教,前辈临书法贵得其意,不必字样求肖,即如米老称禊帖为‘不’字最多,无一似。以深观之,则‘之’字更多,‘不’字尚过,似去‘之’字,则随处变相,极横溢有趣,可见作者即不无强同,况摹古者乎?萼南于相似中存本色,良善感,言兴趣,辄亦仿定武本为之不慙,老丑可叹也!中伏日识。”

俞棠镇海人。据他在跋中写道“洗读之,知为先生(陈兆崙)临定武本石刻”。民国《鄞县通志》同此说,将其定名为“陈兆崙临定武本兰亭集序石刻”。而在移赠拓片中,仅有陈兆崙题跋,并没有俞棠的序跋。有可疑之处,期待更多的史资来证实?而且两方帖石上有“三、四”字样,可见还有“一、二”两方帖石,但发现时“一、二”帖石已不知去向。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10)

除了宁波老城的兰亭帖石和奉化余姚的兰亭掌故,在清代还有慈溪书法家姜宸英的兰亭序也十分有名,世称“姜本兰亭序”。清末书法家梅调鼎则被日本书坛誉为“清代王羲之”。著名书法大师沙孟海生前挑选作品捐赠家乡时,其中之一就是所书的《兰亭序》精品。宁波当代书法家曹厚德先生也摹过兰亭序,并有刻石,印有字帖,后面有书法家沈元魁先生的跋。

宁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宁波的兰亭掌故即可豹窥一斑。拾掇起来,全祖望所谓“是吾乡兰亭掌故也”,令人自豪。

兰亭序为什么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晚潮三月三说说)(11)

参考书目:

1、林佩锋、鲍再优《守望剡源》,中国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12

2、虞浩旭《天一阁珍藏系列碑帖》,宁波出版社,2006.11

3、章国庆、裘燕萍《甬城现存历代碑碣志》,宁波出版社,2009.11

4、民国《鄞县通志》,影印本

作者简介:周东旭,1984年9月生于浙江象山,就职于宁波市文化旅游研究院,民盟盟员,青年学者,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宁波文化研究会理事。2017年,为海曙区第五届政协委员。著有《苍水诗注》《鼓楼钟声 宁波老城的生命印记》《浙东古戏台(宁波卷)》(合作),剧作《牡丹灯》《张苍水》。在宁波电视台科技频道录制《千年海曙》10集,《江南话语》4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