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字义的演变10字(汉字败)
见到有人在网上分析汉字“败”,说左边是“贝”,就是古代货币;右边是“攵”,怎么有钱又有文化就“败”了呢?
文章还讲了一套道理。
不用细说,所讲道理一定站不住脚——因为,以“隶变”之后的汉字字形来分析字义,本身就是“缘木求鱼”的事情。
首先,“攵”不是“文”,而是“攴(pū)”字之变形,发生于“隶变”之后。
《说文·攴部》云:“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手部》又云:“撃(击),攴也。”
许慎的这种方法叫“互训”。
段玉裁说:“此云‘小击’也,同义而微有别。按,此字从又、卜声。”
这是说,“攴”是“形声字”。
段氏又说:“‘又’者,手也。经典隶变作‘扑’”。他说,这种改变,是从“汉石经”开始的。
可知,“攴”是“扑”之本字,“扑”字自“隶变”始出。
“败”字的“右半部”这就清楚了。那“左半部”什么情况?
多数卜辞中,“败”字左边就是“贝”。但还有个别“上贝下口”的写法,如“乙8171”卜辞。
于省吾先生在《甲骨文字释林》中,专门考证过此字,认为其同于单贝,亦为“败”之初文。
卜辞中,确有左边很像“鼎”字之“败”字。但从金文和小篆对甲骨文的传承来说,这个字似乎不属于“正统”,之后的字,并不与其相像。
西周青铜彝器上的“败”字,有“贁”的铸法,其当由上贝下口传承而来。
但到了小篆,就是“单贝”加“攴”的写法了。
《说文》曰:“敗,毁也。从攴貝。”
许慎还说:“賊、敗皆从貝。”他的意思,是这两个都是“会意字”——贼,偷“贝”;败,毁“贝”。
确实有此可能。“攴”为“小击”,贝这种东西,“小击”也是承受不住的,于是便“毁”了。
但是,“败”,还有可能是“形声字”。大约宋代之前,“败”音“浿(bèi)”。《广韵》才注为“补迈切”;《集韵》注为“北迈切”。
甲骨卜辞中,“败”字本义,确是毁坏,但也引申为“灾祸”之义。
所以,“败”的第一个含义,就是“毁坏”。
《诗·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败。”
请注意,古音韵学者,大多认为此“败”为“月部”。
《尔雅·释言》所云“败,覆也”,亦为“会坏”之义。
“败”的第二个含义,是“灾祸”。
《礼记·孔子闲居》:“四方有败。”郑《注》:“败为祸灾也。”这与甲骨卜辞的一些用法一致。
“败”的第三个含义,是“毁灭性的”。
《尚书·汤誓》:“夏师败绩。”这也是己方“大败”之义之源头。
“败”的第四个含义,是 “失败”。
《左传·桓公十三年》:“莫敖必败。”
“败”的第五个含义,是“败坏”。
《诗·大雅·桑柔》:“大风有隧,贪人败类。”
“败”的第六个含义,是“击败”。
《左传·隐公九年》:“郑人大败戎师。”这是指“击败”对方,虽与第二个含义用词一样,但含义完全不同了。
主要就是这些。
还要再说一遍的是,以“隶变”之后的汉字字形分析字义,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事情——此时的汉字,基本只具有记录语言的“符号”性质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