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中苏轼失意的句子(苏轼后赤壁赋名句赏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将第一篇称为《赤壁赋》,第二篇称为《后赤壁赋》。

同样是与客人月夜泛舟,《赤壁赋》着重于舟行江上,客人的慨叹和苏子的作答。《后赤壁赋》则转向了较为纯粹的游览之乐。

赤壁赋中苏轼失意的句子(苏轼后赤壁赋名句赏析)(1)

NO.1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开篇部分时间与季节的转换。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来到了“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霜降时节,树叶落尽,皎洁的月光下,人影清晰,举头看月,心生欢喜,一边走一边吟诗、唱和。

其实,无论是朗朗日光,还是皎皎月光,总会让人安心且快乐。

NO.2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这是来自苏轼的叹息:有客无酒,有酒无肴,如此月白风清的夜晚,该怎么消磨呢?

幸而,有客“举网得鱼”,有妻子“藏之久矣”的斗酒,“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NO.3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伴随着季节的转换,眼前的景物也已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换作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位降低,壁立千仞,相形之下,月亮也显得小了很多。难怪连苏轼都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春花秋月,自然变幻之美,总是各有千秋,每每让人流连忘返。

NO.4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píng)夷之幽宫。

这是再次泛舟赤壁,苏轼舍舟上岸的一系列动作:撩起衣襟,走在险峻的山岩之间,拔开杂乱的野草,一会儿坐在形如虎豹的山石之上,一会儿又爬上状如虬龙的古树,攀到高处鹘鸟筑的窝旁,俯视水神冯夷的宫殿。

谪贬黄州,外出游玩,仍有这样的兴致,这大抵便是苏轼的人格魅力所在,而这背后可能也无奈,但更多的还是一份旷达。

NO.5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这是山水与苏轼的呼应:他放声长啸,啸声划过长空,草木为之震动,高山为之鸣响,深谷为之回应,风为之吹起,水为之奔涌。

今日之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久居城市,偶尔入山,总是上下攀援,兴致勃勃,偶尔也会长啸一声,等待山谷的回音。

投身自然,总能让身心得到舒缓,得到疗愈,这便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与生俱来的感应吧。

NO.6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将近半夜,江山寂寥。有孤鹤东来,翅膀如同车轮般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掠过小舟向西而去。

在想象与现实之间,为后文进入梦境,梦中与道士的相逢——“梦一道士,羽衣蹁跹”,埋下伏笔。

全文从风清月白之夜,到携酒与鱼、再游赤壁,从舍舟登岸、与自然互应,到孤鹤东来、道士入梦,一气呵成,让人身临其境,无限想象,余韵悠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