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奇葩的求学经历(丈量院士谯仕彦高中求学路)

封面新闻记者 苏定伟

11月18日,2021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其中,中国农业大学动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谯仕彦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四川阆中人,而六年前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唐华俊也是阆中人。

洪中嘹亮/书声朗朗/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57岁的罗宗平哼起了那首久违的老校歌,歌声在偌大的校园里回响。罗宗平是四川阆中洪山中学原副校长,新晋院士谯仕彦的小学、初中和高中同学,又是同村好友。“当年求学苦啊,从家里到学校要走24里山路,还要背30斤的米面和红苕,一遇下雨就打光脚。”

阆山阆水,人杰地灵,这是怎样的一所阆中农村中学?居然6年内先后走出两位土生土长的院士。11月19-20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四川南充出发,驱车120公里,来到阆中和南部交界的阆中洪山镇,探寻院士谯仕彦的求学成长之路。

最奇葩的求学经历(丈量院士谯仕彦高中求学路)(1)

谯仕彦院士

村里放“坝坝电影”,他在屋里专心读书

洪山,阆中城东南方,阆中偏远乡镇之一,因境内有洪山庙而得名,离阆中主城区还有30公里,路况不好,从阆中去洪山近一个小时车程。小车沿阆洪公路颠簸前行,走到一个名叫大柏垭的地方,就到了谯仕彦的老家。

洪山是一个大的中心场镇,原来下辖5个乡,大柏垭就是原宝马乡的一个村子。谯家老屋就在公路边下面一小块平地上,两间瓦房和一栋两屋楼的砖房相联,院子好久都没住人了,四周杂草丛生。

老屋下面20米远的地方,有一个围墙围起的四合院,就是当年的大柏垭小学,原宝马乡第二小学校,有小学,有初中。谯仕彦在这里读了5年小学、两年初中,罗宗平和谯仕彦两人从三年级就开始同班,一直到初中毕业。

学校是一排排平房、瓦房,多年失修,四处漏风,院坝中间还有人种菜。高峰时期,学校有7个年级,每年级3个班,规模不小。谯仕彦成绩好,一直是班长。老屋还在,兄弟姐妹都搬走了,谯仕彦很少回老家,老家村民都知道谯仕彦读书很得行。

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不时会放“坝坝电影”,在那个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看“坝坝电影”很稀奇。放电影就在学校操场上,每次乡亲们都早早赶来,谯仕彦却大门不出,自己一个人在家里看书。村民告诉记者,“谯仕彦父亲生前善良忠厚,和人打招呼都是笑意盈盈的,在村里十分受人尊重,谯仕彦的成功也和他家优良的家风分不开。”

最奇葩的求学经历(丈量院士谯仕彦高中求学路)(2)

洪山中学

风雨求学路:背30斤米面红苕走24里山路

兄弟姐妹四人,谯仕彦成为最读得书的孩子,成为全家改变命运的希望。1978年,初中毕业后,罗宗平、谯仕彦顺利升入洪山中学读高中,这是一所新办的农村中学,刚刚第三年招生。那时候,交通不便,从老家大柏垭到洪山场镇一天只有一趟班车。谯仕彦从来都没坐过班车,太贵,坐不起,车次少,时间也不合适。半路上有口凉水井,渴了,两片梧桐树叶对折,从井水里舀水喝。

从大柏垭,开车都要半个小时。路还是这条路,但40年前,路况太差,碎石上面铺泥沙。更恼火的是,还要背30多斤重的东西,半米半面和红苕,一个月的“口粮”。碎石路太难走,24里山路要走3个多小时。遇上下雨天,怕磨损鞋子,就光着脚在碎石路上前行。每个月家里给5元钱,一到学校就全部交给老师作生活费,零食就是啃生红苕。早上米饭就着咸菜吃,中午晚上米饭加葱花汤,汤里油星都很少,一周吃一回肉,打牙祭。饭都是学校食堂蒸的,米饭里多半是红苕。

那时候,小学5年,初中、高中各两年,1980年,谯仕彦高中毕业,洪山中学共有200多个学生参考,应届生前5名的谯仕彦成功入围30个预选名额,但最后高考落榜;1981年,往届生谯仕彦再次落榜,罗宗平说,“我们主要吃了英语的亏,那时,洪山中学是一个北京来的知青教我们英语,可能只有初中文化。1982年,谯仕彦在邻近的阆中河溪中学顺利考上北京农业大学。两年后,屡败屡战的罗宗平才考上大学。

“勤奋和专注,以及不可或缺的探究精神!”罗宗平说,作为地道的农村娃,吃苦和勤奋是大多数孩子都有的,但谯仕彦身上那种专注和探究精神很多人都没有。“那时候,住校生在地上打通铺,别人闲聊的时候,谯仕彦都能静下心来学习。”错了一道题,他准会去找出错的原因,举一反三,以后会不会再错。

2015年12月,唐华俊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公布院士,他是农业土地资源专家。巧合的是,唐华俊院士也是洪山镇原宝马乡人,高中也是在洪山中学完成的。1978年,应届毕业考上西南农学院。“勤学、有志向是两位院士的共同优点,求学都很苦,都考取涉农,主要原因录取分数低些。”

最奇葩的求学经历(丈量院士谯仕彦高中求学路)(3)

谯仕彦院士就读的小学初中

农村娃到院士,他们都活成了那束光

偌大的洪山场镇上人流很少,几乎见不到人,洪山中学正大门外的街道门面全都关门闭户。11月19日下午1时,洪山中学党支部书记、副校长唐显军来到教室,激动万分。“6年之内,我们洪山中走出两位院士,前辈的荣光指引我们努力前行。”作为主持工作的副校长,唐显军还是初二年级班主任,还要上历史、信息、思想教育等课程,47岁的唐显军说自己算是学校年轻的老师,行政管理任务重,授课任务同样不轻。

一代一代的老师,从青春到白发,坚守在这偏僻的乡镇,为祖国培养了上万名人才,书写教育人的责任、奉献和担当。罗宗平至今还记得物理老师何友凯上课的样子,由于身体不好,平时总是精神不振的样子,但一进课堂,立即进入战时状态,两支粉笔,一个烟斗作道具,不用教材,但内容了然于心,课堂上忘情地投入。一节课完大汗淋淋,几乎不能站着走出教室。

乡镇上的学生越来越少,2019年,洪山中学完全停招办高中。如今的校园面积已经扩大了两倍,校内绿树成萌,教室宽敞明亮,学生食堂、礼堂、实验室、视频会议室等一应俱全。

今年6月,洪山镇共有48名小学生毕业,唐显军带领他的老师们挨家挨户“家访”,苦心婆口做工作,最终只有12名小学生进入洪山中学,现在初中3个年级64名学生,58人都是留守儿童,“最远的孩子走路要一个多小时,多年之后,也许还会走出新院士呢!我们在做的是中国教育最后的防护,最后的‘兜底’!”

“两免一补”让全部的贫困学生就读有了更多保障,洪山中学19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全部纳入社会保障,奖学金、助学金、营养餐、孤儿救助,爱心人士帮护等,织成一道道牢密的救助网,求学路上,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唐显军认为,洪山自然条件差,农村娃娃吃得苦,高远志向,所以接连走出两名院士。“他们的成长成才故事,是一本励志的教科书,是洪山中学薪火相传的财富。只要不放弃,再贫穷的孩子,也能活成自己想要的那束光!”

最奇葩的求学经历(丈量院士谯仕彦高中求学路)(4)

罗宗平在荒芜的大柏小学门前

学风鼎盛,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

阆中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学,为什么能走出两位院士?从唐代设孔庙,到北宋兴办“古治平园”学堂,明朝中期建“锦屏书院”,再到清末设置“保宁府公共学堂”。翻阅历史,不难发现,这是一片学风鼎盛、人才辈出的热土。《阆中县志》记载,在科举考试存在的1300多年时间内,阆中一共考中4名状元,116名进士,404名举人,成为四川考中状元最多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像唐朝的尹枢、尹极两位兄弟状元,宋代的陈尧叟、陈尧咨两位兄弟状元等,都在阆中的星空熠熠生辉。

40年星月流转,40年苍海桑田,不变的是阆中自古以来就有的“崇智尚学、尊师重教”优良传统。财政并不宽裕的阆中,每年的教育投入是一笔天文数字!如今,办学条件日益改善,全市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投入最大的是教育,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县、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荣获南充高中教育质量一等奖、义务教育质量一等奖等荣誉纷至沓来。

谯仕彦院士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农村教师很不容易,很辛苦,农村教育可能是我们国家正在需要解决的复杂问题之一。他也时时关注着家乡阆中的发展,“这些年工作一直很忙,回老家较少。谢谢您走这么远的路到我老家,到我就读的小学中学采访。”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教育面临的问题怎么解决?阆中市委书记杨德宇提出,要着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科学调整校点布局,配强农村中心镇学校功能,新建一批城区学校,大力破解“城区挤、农村空、大班额”等难点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