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最深刻的思考(思客人艰不拆)

思客(sike.news.cn),新华网倾力打造的思想传播与跨界智库平台。我们在这里,与您一起,发现思想力,成就影响力。

人类简史最深刻的思考(思客人艰不拆)(1)

撰文/马立明

一年前,我写了一篇评论,标题用了“人艰不拆”这个词,竟被报社领导表扬了。这位50多岁的老同志说:嗯,转文风,接地气,有创新,非常符合中央的“走转改”精神!后来,稿子还被评为好稿,奖了我400大元。但到了今天,“人艰不拆”这个词突然被某部门禁了。他们说,“怕因为肆意乱改乱用,造成文化断代和语言混乱”,必须“严格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得使用或介绍根据网络语言、仿照成语形式生造的词语”。

我不知道,领导会不会收回我的好稿奖,没收奖我的400块钱?但我更好奇的是,这些新词,是不是真的会造成“文化断代”?

达尔文的进化论,放在语言上也同样适用。辞海中19485字,但真正成为我们的常用字的,不超过5000个,也就是四分之一。很多生僻的字眼,恐怕只有在古书中才能看得见了。比如“菿”(dao)字,指的是“草大的样子”,但在日常生活中,这个字几乎已经绝迹了。又比如“辒”(wen)字,意思是“古代的一种马车”,但这种马车如今已经没有了,这个字也丧失了生命力。其实,这种字占了辞海的绝大多数,它们都被现代人所遗忘,静静躺在词典之中,如同三叶虫化石。不客气地说,这些词早就“断了代”,就连最资深的语文老师,都无法准确地认出它们。

另一方面,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词,比如“脑筋”、“邮局”、“思想”、“精神”、“经济”……这些词,没有哪个语文老师会怀疑它们的规范性。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词是19世纪末从日本传入的。对于之前汉语来讲,它们是不折不扣的“新词”。当时,中国人使用“经济”、“思想”等词时,就像我们今天说“屌丝”、“脑残”一样,也是颇具争议。但正如鲁迅所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词语也一样,用的人多了,这个词就从新词变成了正统。

学者雷颐先生讲过一个故事。晚清重臣张之洞,也是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对来自日本的新词非常反感。他极力反对使用新词,禁止学校教学童新词。他说,我泱泱大国,文化悠久,为何要引入新词?谁要是在他面前提新词,他会立即翻脸。有一次,一位幕僚拟办学大纲,张之洞见文中有“健康”一词(也是来自日本),便勃然大怒:“健康乃日本名词,用之殊觉可恨。”说完,当着幕僚的面,将这份大纲扔。该幕僚针锋相对地回曰:“‘名词’亦来自日本,用之尤觉可恨。”张之洞一时语塞,无言以对。最反对新词的人,竟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新词。

如今,这些昔日“新词”,早就响遍神州,成为不可撼动的“纯洁汉语”的一部分。张之洞若泉下有知,请千万不要生气。百年历史巨变,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之间相互试探触摸,新词大量涌现、旧词逐渐被淡忘,这也是客观规律。就说改革开放30多年来,喷薄而出的新词就有“镭射”、“埋单”、“打的”、“泊车”、“唱K”、“雄起”等等。这些词来自英文译音,或来自方言,总之是民间的灵光一现,突然火了起来,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至今仍然通行大江南北。

近10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又有一批调皮用语走红于网络。“菜鸟”、“犀利哥”、“给力”、“屌丝”、“土豪”、“有木有”、“神马”、“伤不起”等等,同时也包括那一组生造的成语,包括“人艰不拆”、“十动然拒”、“喜大普奔”、“男默女泪”等等,这些词颠覆了规范用语严肃刻板的一面,以活泼、调侃的风格获得了人们的喜爱。就连我那位50多岁的老领导,也为“人艰不拆”的幽默叫好。更重要的是,这些词表达了一些传统汉语中无法表达的意思,比如“屌丝”一词,我一直试图用别的字眼来替代它(因为“屌”字略有不雅),但一直找不到。我逐渐发现,这个时代的一些现象,真的只能用新词来命名。

不过,这些词能否具有如生命力,像19世纪那堆新词那样被人们沿用至今,还要经受历史的考验。语言的发展,必须符合历史的潮流。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律,语言有势利的一面,流行语会迅速地成为话语中心,就像张之洞,也无意识地使用了“名词”。这说明新词的魅力不可阻挡,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人们脑海。像“给力”一词,确实瞬间成为强势词汇,从广告词到报纸标题,多处出现“给力”,至今也非常火热。但是,一旦词语被边缘化,便会迅速被民众遗忘。比如“伊妹儿”这个词,十年前还是热词,如今已经很少人使用。又比如一度十分火热的“囧”字,现在也逐渐淡出视野。今天你看“土豪”、“挖掘机”这些词,貌似红遍网络,但过个十年,说不定已经在网络上绝迹了。这说明,潮起潮落,花开花谢,自然有其规律;文化现象来也如风,去也如风,何必过多干预?语言这东西,就该让它百花齐放。

3年前,教育部、国家语委欲在中小学增加写字课程,制定《中小学学生写字标准》,以规范汉语写作能力,禁止学生使用网络新词。他们认为,网络新词泛滥,导致学生“汉语能力下降,使用不规范、不严肃”。今天,不允许电视剧、综艺节目使用网络新词,也是怕中小学生学坏,想法如出一辙。这说明,一直试图以权力实现语言纯洁化的人,还是大有人在。但控制语言,这又是多大的狂妄呢?

百年前,张之洞的事例表明,反对语言的新陈代谢,无异于螳臂当车,又如抽刀断水。语言这东西,有生命力的拦不住,没生命力的扶不起。这个词是生还是灭,是火还是冰,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广大民众,而不是某权威部门的一纸红头文件。

版权声明:本文为新华网思客独家稿件,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于新华网思客。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新华网立场。

=======联系我们========

我们期待您的好文!

思客微信公共号:sikexh

思客投稿邮箱:sike@news.cn

投稿热线:010-88050629

更多精彩观点请移步思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