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诗总结林黛玉的一生(留得枯荷听雨声)
且说《红楼梦》中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陪同游园。行船到了湖中,贾宝玉抱怨湖中的枯荷很是恼人,提议将它们拔了去,林黛玉说了一句:“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林黛玉的这句话,我们从三个方面予以解读。
第一个,李义山是谁?这是笔者写作本文的主人公。李义山就是李商隐,晚唐诗人。他是公认的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诗意朦胧、追求完美的诗人。
第二个,“留得残荷听雨声”原文是“留得枯荷听雨声”,“枯”字改成“残”,别有情趣。假如李商隐在世,也会为林黛玉点赞称绝。可以说,这句诗经曹雪芹小说中的林黛玉无心之“改”,加重了诗歌传诵的砝码,以至成为诗词中的经典。
第三个,林黛玉“最不喜欢”李商隐吗?一位官家闺秀、小鸟依人的口中说出“最不喜欢”颇有玩味,显得尤为娇羞而清高,有点“反其道而行之”的意思,“一字改诗”恰恰证明了林黛玉是喜欢李商隐的,而且喜欢之深。再者李商隐的爱情诗和无题诗遣词化典,诗意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而熟读《红楼梦》的同志,也晓得林黛玉的诗文意境与李商隐极为相似,从中也可以揣测出林黛玉是曾经研读过李商隐的。
我们言归正题,“留得枯荷听雨声”这句诗出自哪儿呢?那就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在李商隐的光辉诗作中属于“无名小星”。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首诗创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公元835年)。当时科举不中的李商隐暂时居住在表叔崔戎家,离身回家途中,旅宿在骆姓人家的园亭里,寂寥中怀念起崔雍、崔衮两位从表兄弟,写下了这首很有情韵的四句小诗。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的首句写骆氏亭的优雅环境。翠绿的修竹环抱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流淌着清澄的湖水。翠竹、清水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诗人置身其间,颇有远离尘嚣之感。
“相思迢递隔重城”。第二句接着写诗人对友人的思念。诗人眼下所宿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长安,中间隔着重重的城池,路途迢迢,诗人的思念之情不被距离所隔断,反而更加悠长,更因骆氏亭环境的清幽而倍感孤寂,孤芳自赏而情绪惆怅。
“秋阴不散霜飞晚”。第三句诗人借眼前景物,渲染气氛,烘托情绪。时令已至深秋,但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秋霜也会下得晚了。天色一片迷蒙,诗人本来就因想念友人而夜不能寐,此种情景更增加了思念的浓度。
“留得枯荷听雨声”。末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写诗人聆听雨打枯荷的声音和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诗人原来是一直在骆氏亭思念着远隔重城的朋友,由于神驰天外竟没有留意天气的变化。不知不觉间,下起了淅沥的小雨,雨点洒落在枯荷上,发出一阵错落有致的声响。诗人这才意外地发现,这萧瑟的秋雨敲打残荷的声韵,竟然别有一番精美的情趣。
枯荷给人一种残败衰飒之感,本无可“留”的价值;但自己这样一个旅宿思友整夜不眠的人,却因聆听枯荷秋雨的清韵而略感慰藉,稍解寂寞,所以反而深幸枯荷之“留”了。“留”蕴涵有一种不期而遇的喜悦。而诗人“听”到的,也不止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常人难解其中滋味。这单调而凄清的声音却又更增加了环境的寂寥,从而更加深了对朋友的思念。
这首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来表达诗人的思友之情。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经过我们的赏析之后,最终明白了一个问题,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而又最喜欢“留得残荷听雨声”了!这个“残”字改的那么贴心,贴近“李商隐”的心呀!
清朝诗人屈复对李商隐的这首诗极为赞赏,在《玉溪生诗意》写到:
一骆氏亭,二寄怀,三见时,四情景,写“宿”字之神。清朝才子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注》评点曰:
秋霜未降,荷叶先枯,多少身世之感!清朝学者纪晓岚在《玉溪生诗说》这样说:
分明自己无聊,却就枯荷雨声渲出,极有余味;若说破雨夜不眠,转尽于言下矣。“秋阴不散”起“雨声”,“霜飞晚”起“留得枯荷”,此是小处,然亦见得不苟。
李商隐是开一代诗歌风气的天才。尤其是在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这些大师的后面,诗歌的创新创造可谓是极难之事。可是李商隐做到了,他在心象的驰骋与物象的驾驭之间,寻求到了一种新的审美的均衡,一种新的创造意象的方式。正因为有了李商隐的创造,诗歌才具有了曲涵含蓄之美,而这正好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艺术精神。
最后,我们再倾听一下李商隐与林黛玉在穿越时空中的共鸣吧!“留得残荷听雨声”,思君夜夜到天明!
如果有时间写一篇穿越剧,笔者也会尝试写一篇《义山黛玉情》!
文|鹤鸣甘棠
原创不容易,欢迎多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