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四十不惑的感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古人表示年龄,通常不用数字,而是用文字,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形象而含蓄,深邃而雅致。如果现代人也用这些雅词来询问年龄那也是一种优秀文化的传承。
那么,古代是怎么表示年龄的呢?
01.豆蔻
豆蔻,对应成语“豆蔻年华”,我们在文章中常使用。那“豆蔻年华”到底多少岁?豆蔻指什么?其实,古代“豆蔻年华”指的是13-14岁的女孩子。一起探讨下。
先从豆蔻本身说起。豆蔻,又名草果,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产自岭南,高丈许,外形像芭蕉,花淡黄色,秋天结果,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籽,有香味,可入药。
《本草》记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
就是说,南方人根据豆蔻尚未大开而像怀孕的形态来给它命名为“含胎花”的。而古人常用豆蔻来比喻少女。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在《赠别》诗里写:“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就是说,少女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13岁年华,就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当然,还有其他形容女孩子年龄的优美词语,如“碧玉年华”指16岁,“桃李年华”指20岁,“花信之年”指24岁,等等,中华文化形象生动、含蓄唯美,且韵味悠长。
02.及笄
及笄(jí jī),又叫既笄,对应成语“及笄之年”。在古代,汉族女子年满15岁就可结发,用笄贯之。什么是笄?《说文》:“笄,簪也”。笄,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装饰发耳的一种簪子,用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或插住帽子。
古时行笄礼表示成年,说明到了该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礼记》载:”(女子)十有五年而笄”,郑玄解:“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
我们在一些古装剧里也常看到,古代女子结婚后,都是束发及笄的,而在少女时期,则披发留刘海之类。说明古代女子结婚前后装束完全不一致。
因此,及笄指的是古代15岁的女孩。那么古代15岁的男孩呢?古代男孩一般15岁称为“束发”,这时还应学会各种技艺。归有光《项脊轩志》提到:“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关于及笄,我们还可联想到这些词语,如“总角”指幼年的儿童,把头发挽成小髻髻,非常可爱。“垂髫”同样指儿童幼年,古代儿童未成年,不戴帽子,头发下垂。
03.弱冠
“弱冠”,古代汉族男子20岁行弱冠礼。弱冠之年就是20岁,弱即弱小,冠即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如同现在举行成人礼一样。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综上,古代男女成年及结婚年龄,与现代都大不相同,这就是古今差别。同时,我们也感受了浓浓的古文化,何其幸哉。
04.而立
而立之年是指30岁的人,泛指男性;其释义为人到三十岁可以自立的年龄。出自《论语·为政》,也指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
三十岁的人, 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起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简单说,三十岁的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了。它可以用立身、立业、立家三个方面概括。
立身:
立身就是确立自己的品格和修养,我认为它应包括:思想的修养,道德的涵养,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自强是立身之本,别把自己的需求寄托在父母的资助上,寄托在别人的帮助上,那都是软弱的表现。立身是对每个人立足于社会最起码的要求。
立业:
立业就是确立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三十的人应该有比较固定的职业了。从事每项事业都要有本领,按现代话讲就是有一技之长。这是为生的必备,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每个人的各方面要求都会越来越高,中国劳动力过剩更加剧了这种过高的要求,这只是这一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立业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尽到社会责任所必备的。
立家:
立家就是应该有了自己的家庭,当今社会激烈竞争,推迟了年轻人组建家庭的时间,但我还认为三十岁立家已经不早了。至于是先立业后立家,还是先立家后立业,每个人情况不同,也不必要分哪个为先哪个在后。年轻人必须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还是早些好。
三十而立是对年轻人的起码要求,可现实却和我们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当然和国人对孩子的溺爱及就业压力有关。
05.不惑
不惑之年指40岁的人泛指男性,人到了40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不惑之年作为40岁的代称。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人到了四十岁,咀嚼了事态的冷暖,感怀了岁月的无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经历了许多疑惑、彷徨、振奋、欣喜之后,是沉思,是恍然大悟……少了激情,多了沉稳;少了冲动,多了冷静;少了烦恼,多了理智;少了放任,多了责任;少了盲从,多了自我……四十岁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
对外:
他明白了社会。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离不开社会,社会越进步,人们对社会的依赖度就会越高。四十岁的人,不再年轻,缺少了对社会那种幻想和迫切投身于社会中的激情,生活的经历多少磨去了些激情,多了沉稳,挫折让他明白了,人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个体和群体的关系,个体是群体中的一分子,个体左右不了群体,那就必须正视它,个人的理想和愿望必须建立在现实社会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是空想。他内心会有一种淡定的力量去应对外界。
对内:
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谓成长是内心在历练中的逐渐强大,所谓人生的归位是把外在的东西变成内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愿望,而不奢望;有作为,而不妄为。有理想,想是应该,但关键在打理,去实践;有愿望也可以,关键在于切合实际;有作为,关键在适度。四十岁的人,是最讲实际的年龄段的人,人生走过一半,机会和机遇少了,不应该再犯过错而走迂回的路了。
06.知天命
“知天命”就是指一个人50岁的年纪。“半百之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五十岁的人,经历了人生太多的起起落落,这时候已经明白,人生很多事情人力难控,很多事情,并不能按照我们期望的发展,顺其自然才是天命所归,这时候的我们学着不强求一切,顺其自然的过日子!但这顺天命并非随天意,自己无作为,我们应该做的是尽人事,听天命!尽人事为先!不苛求任何,不再倔强,学会顺其自然的生存!才是知天命!
五十岁知道了自己的命运轨迹,不怨天。三十岁时,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是曲折的,是跳跃式地上升,四十岁的人生轨迹到了高峰,五十岁的人生轨迹就相对平稳了。如无特殊情况,很难再出现大的波动了。五十岁的人,走过人生的大半,他们正处于人生最清醒的阶段,他绝不会埋怨上天不公,而是默默接受已有的现实。而且还十分清醒地预测到自己的未来,会十分平静地工作和生活。
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定位,不尤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打拼,有了事业,无论他从事的职业是什么,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专业水平、技术水平、还是经验、决策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诸方面都达到自己人生中的相当高的水准,可以说具有了一定的实力;在经济上,经过二十几年的积累,也具有一定的财力;再者,经过二十几年的磨练、有了丰富的阅历,提高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尽管每个人的实力、财力、能力有差异,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尽相同,但就每个人自己和自己纵向比较,五十岁时,这几方面应当说是处于高水平状态了。五十岁的人,决不会再埋怨别人,他清楚自己的人生定位,也习惯了自己应扮的角色。
知道了自己未竟的责任,不懈怠。五十岁的人,还没到退休年龄,但也不是遥不可及,这时,都会想到要继续工作十年,还要尽到社会责任;五十岁的人,其父母都年迈了,时常为老人繁杂、琐碎的生活杂事去奔波,因为他们还要尽到家庭责任;五十岁的人,孩子正处于读书和就业的关键时候,孩子的前途,往往是他们最关心和事情,他们必须尽到当好父母的责任。五十岁的人,每想到自己未竟的责任,都油然产生一种时不我待的感觉,不敢有任何懈怠,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完成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十岁的人,到了人生最成熟阶段,成功和辉煌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时常伴有一些压力,但他们都能很坦然地面对,因为他们了解了社会,可他们更知道自己!
06.花甲
花甲这里可不是指的吃的哈,是指年龄的代称,对应成语“花甲之年”。那花甲之年到底是多少岁?这涉及到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它是以天干和地支依次错综来搭配的。这较为复杂,我们的父辈对此很熟悉。
简单说下甲循环,古代以10天干配12地支,以60为一循环,有6个甲,分别为: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这样一个循环,古人称为周甲,又称“花甲”。
接下来,依此类推即可。古代用这种方法来纪年,60年周而复始,后来也就用“花甲”来代称60岁了。相关的成语有“年逾花甲”、“年登花甲”等。
花甲一般有3个意思:一是指六十甲子即60岁,二是指年月、时代,三是指年纪、年岁。但我们一般称花甲为60岁,最常见成语是“花甲之年”。
人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生气,心里依然平静。胡适说:耳顺是能容忍“逆耳”之言,听“逆言”不觉得“逆耳”。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人到了这个岁数,不管听到什么言论,遇到什么坎坷曲折,都能做到不激动,而冷静地进行思考,使自己的情绪顺应客观环境,顺应事物规律,学会不暴躁,不气馁,不悲伤,不退缩,达到宠辱不惊,始终如一的境地。我认为,人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能控制和把握自己,六十岁,可以说,就到了或者说是接近了这种境界。六十岁的人看透了人生;六十岁的人看透了生命;六十岁的人看透了名利。
07.古稀
古稀,对应成语“古稀之年”,那古稀之年又是多少岁呢?古稀也叫“古希”,“人生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一个人到了70岁的年纪。
一个人活到了70岁,算是高龄了,尤其是在人均寿命不高的古代,就更加稀少了,因而古人认为人活到70岁,是很稀少的,故而称70岁为“古稀之年”。
七十从心所欲,很简单,就是顺从自己的想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很重要的是后面的三个字:不逾矩,得不违反规矩,那么,应该怎样去做,我认为应该是: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要顺其自然:
对外界,没什么抱怨了,养老金多少不计较,孩子是否常来不在乎,对物质生活没过高要求,能吃好就行,房子不在大小,够住就可以,对自己,有兴趣的事,就去做,对别人的看法不顾忌,对身体的衰老不惊慌,对死亡不恐惧,一切顺其自然。
从心所欲要随遇而安:
面对生活各种遭遇都坦然面对,遇到高兴的事,不过度兴奋,遇到悲伤的事,要尽快摆脱伤感,遇到失意的事,不计较,甚至对疾病的伤痛也能坦然面对,默默承受,总之,不管是遇见什么事,都是保持从容安定的心理状态。
从心所欲要不逾矩:
从心所欲并不是什么也不管,要不逾矩,要合乎规矩,对哪些事要合乎规矩呢?我认为就是三个字:情理法。一般来说,违法的事,谁也不会去做,如何讲情讲理,倒是应该注意的,和老同志、老同学、老朋友之间,在家庭内部之间,要多讲情少讲理,甚至在家庭中就只讲情,别讲理了,没有什么谁对谁非了,老两口相伴健康地度过余生,就是幸福了。只要合乎情理法的事,那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高兴,只要你快乐就行。
08.耄耋
耄耋(mào dié),对应的成语是“耄耋之年”。这个词语相对比较生僻,我们见得也不多,很多人也不知其读者和意义。
耄,从汉字解析看,耄是形声字,上形下声,读音为“冒”,“耄”指年纪约为80-90岁。耋,读音为“迭”,年纪为80岁。耄耋之年,就是指80-90岁的年纪,有时也指人年纪很大。
人活到80-90岁的耄耋之年,不仅在古代属于高龄、高寿,在现代也不是非常普遍。毕竟人活到较高的年纪后,身体各个器官衰老速度加快。
关于耄耋,三国时曹操在《对酒》中这样写:“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意思是人活到八九十岁,也算寿终正寝了。蒲松龄《聊斋志异》:“君无大贵,但得耄耋足也”。
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富贵和福寿兼得,能占其中之一,成为耄耋老人,也算知足了。对于福和寿,古时称谓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男性称“寿”,女性称“福”,我们现在倒是福寿通用了。
09.期颐
期颐(qī yí),对应成语“期颐老人”。期颐老人,一般指100岁的老人。期颐这个词形象、生动,期是期待、指望,颐是供养、赡养。期颐合起来,意思是:100岁老人饮食起居等都不能自理了,一切都期待他人来供养与照顾。
期颐也是有出处的,《礼记.曲礼上》记载:“百年曰期、颐”。
郑玄解:“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孙希旦解:“百年者饮食、居处、动作,无所不待于养”。
百岁,在古代与现代,都是少之又少的高龄高寿,古时称百岁为“期颐之年”,我们现代也没有这样文绉绉地称呼或形容百岁老人了,除非是在文学作品当中。
“百年曰期,颐”,是说人生以百年为期,因此称百岁为“期颐之年”。颐就是颐养,我们还对一个成语非常熟悉,那就是“颐养天年”。
“期颐之年”,还有一个近义词叫做“颐养人瑞”,同样也是指百岁老人年事已高,需要或指望儿孙等来供养、赡养。
“期颐之年”这个词说明了我国古代的孝文化,人们对于哺育、养育儿孙们成长的老人,在他们含辛茹苦了一辈子后,更要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还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要让老人寒了心。
其他年龄称谓:
2-3岁——孩提
10岁以下——黄口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6岁(女)——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蓓年华
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平头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tái)背之年
100岁——期頣之年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的脉流,让古文化的馨香、雅致、丰润、含蓄及唯美等,流传并沿用至今,为老祖宗的智慧点赞!
如今,豆蔻、及笄、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期颐等古代表示年龄的词汇,在流传数千年以后,我们仍在使用,这足以说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我们为此自豪!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