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成语故事坐以待旦(三国成语故事勃然大怒)
(灿烂海滩原创作品,严禁转载)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兴、潘璋和马忠。原文如下:
三更已后,忽门外又一人击户。老人出而问之,乃吴将潘璋亦来投宿。恰入草堂,关兴见了,按剑大喝曰:“歹贼休走!”璋回身便出。忽门外一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飘三缕美髯,绿袍金铠,按剑而入。璋见是关公显圣,大叫一声,神魂惊散;欲待转身,早被关兴手起剑落,斩于地上,取心沥血,就关公神像前祭祀。兴得了父亲的青龙偃月刀,却将潘璋首级,擐于马项之下,辞了老人,就骑了潘璋的马,望本营而来。老人自将潘璋之尸拖出烧化。
且说关兴行无数里,忽听得人言马嘶,一彪军来到;为首一将,乃潘璋部将马忠也。忠见兴杀了主将潘璋,将首级擐于马项之下,青龙刀又被兴得了,勃然大怒,纵马来取关兴。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忠部下三百军并力上前,一声喊起,将关兴围在垓心。兴力孤势危。忽见西北上一彪军杀来,乃是张苞。马忠见救兵到来,慌忙引军自退。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兴在猇亭与东吴军队展开激战,忽见敌将潘璋也在敌军阵中,便一路追击,但不久后迷路,只得在山中一户百姓家中投宿。谁知潘璋也因迷路来到该地,经过一番较量,关兴终于杀了潘璋,夺回了父亲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不久后,关兴又与杀父仇人马忠遭遇,被马忠部下团团围住。幸好张苞及时赶到,马忠撤退,关兴这才转危为安。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便是马忠看到关兴后的神态,叫做“勃然大怒”, 意为非常生气的样子。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代班固《汉书•谷永传》中的“是故皇天勃然发怒。”
在《三国演义》描述的近百场大小战争当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与历史记载相对照可以发现,作者在官渡之战的描述中基本还原了历史原貌,虚构的成分较少。在赤壁之战中,虚构的成分大为增加,例如“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苦肉计”、“连环计”、“借东风”都不是历史的真实。不过即便如此,赤壁之战的虚构部分还远不如夷陵之战。可以这么说,除了夷陵之战的结尾部分之外,其过程大都是作者虚构出来的,像上面提到的关兴诛杀潘璋这一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
关兴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真实存在的。《三国志•关羽传》载:“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关兴既非武将,也没有参与过夷陵之战,更不用说斩杀潘璋。至于小说中提到的潘璋被杀一节更是子虚乌有之事。《三国志•潘璋传》载:“(潘璋)嘉禾三年卒。”东吴嘉禾三年就是公元234年。稍微对三国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就是在这一年病逝于五丈原的。而夷陵之战发生在公元222年,这也就意味着在夷陵之战结束后,潘璋还好端端地活了十二年,又怎么会死在关兴手里呢?
最后来说一说马忠。这个人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按照小说的描述,他不但活捉了关羽,后来还在夷陵之战中射伤了黄忠,导致黄忠不治身亡。最终,他被麋芳和傅士仁所杀。在真实的历史当中,马忠的确参与了荆州之战。《三国志•吴主传》载:“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
不过,小说中提到的马忠射伤黄忠则是虚构出来的,因为黄忠根本就没有参加夷陵之战。此外,马忠被麋芳、傅士仁所杀也非历史的真实,因为历史上的麋芳并未回到刘备身边而被处死。《三国志•吴主传》中称,就在夷陵之战结束后的公元223年,孙权还下令麋芳与贺齐一起袭击蕲春。
从史料的介绍来看,在夷陵之战中,几乎没有出现东吴大将在战斗中阵亡的记载,蜀汉方面则是伤亡惨重,十余位高级将领阵亡,士兵伤亡数万,可谓是一场完败。如果按照历史的真实来描述夷陵之战,将无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因此,作者不仅虚构了两位从来未在疆场上出现过的关兴和张苞上阵厮杀,又让原本寿终正寝的潘璋、麋芳等人在战役过程中惨死,说穿了就一句话:史实不够靠虚构。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