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知精神的认识(什么是行知精神)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行知精神的认识?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行知精神的认识(什么是行知精神)

行知精神的认识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歙县人,教育家、思想家,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贡献。

——————————————————

今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的纪念日,在这个时间节点,我想谈一谈“行知精神”。什么是行知精神?我将之概括为6个方面——

第一,陶行知的博爱精神。这首先体现在陶行知的爱国精神上。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他认为“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是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爱国必须爱民,由此他以“爱满天下”的精神,爱学生,爱平民,爱工人,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最不幸之农人。

从爱国爱民出发,陶行知爱教育,决心一辈子献身教育,立志要用教育来救国救民,他更爱救国救民于水火的中国共产党,由此他成为一个“无保留地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第二,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陶行知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为了中国的教育事业,他是“为了苦孩,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愿为农民“烧心香”。为了办乡村教育,他搬离了洋楼,一家老小住到了晓庄的草房里,他甚至一度住在牛棚里;为了办育才学校,他学习武训乞讨办学,放下身段到处化缘。他办教育,不是简单地“仪型他国”、照搬西方,而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为农村、为穷人、为大众办教育,苦心探索,矢志追求。他身教重于言教,求真务实,身体力行,时时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正实现了他“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抱负。

陶行知甘愿为抗日救国事业献身。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呼吁团结抗日,他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人,联合发表了《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复。他还不顾旅途劳顿,出访欧美28个国家和地区,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恶,争取国际援助,力争侨胞支持。特别是在美国期间,他代拟起草的《杜威宣言》,获得了杜威、罗素、罗曼·罗兰、甘地、爱因斯坦等多位世界名人的联名签署,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他献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一贯同情、支持、保护和营救共产党人,晓庄时期他就同情、支持共产党人的活动。在晓庄师范学校里,他的学生当中有不少人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还多次筹措款项将被捕的共产党学生救出牢房。

第三,炽烈真诚的教育激情。陶行知有别于同时代的不少教育家、教育工作者的一点是,他始终保持着炽热的激情,且从不懈怠,即便是遭受到各种各样打击的情况下,他依旧保持着这一激情。他主动走在反帝反封建的第一线,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他就率领南京高师学生走上街头;1930年他支持晓庄学子反日游行,这也直接导致了晓庄师范被查封。此后,他还赴欧美、东南亚等多地演讲,为国内抗日募集资金。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他全心全意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仔细研读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三次前往马克思墓拜谒,与中共高层周恩来、邓颖超、董必武、徐特立等人往来密切,还为中国共产党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战士,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陶行知始终自觉主动改造人生观、世界观。开始的时候,陶行知奉行教育救国理念,但随着国内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在他的一批共产党学生的影响下,他开始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阅读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著作,参加马克思的纪念活动,将自己的名字“知行”改为“行知”,体现出了他强烈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理路。

第四,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陶行知的一生,可谓是几次创业,几次失败,屡败屡战,从不妥协。

陶行知自赴美留学起,就立下了教育救国的决心,他自始至终坚持办教育,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办各级教育,包括乡村教育、师范教育、英才教育、幼儿教育、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等,只要他决心办一所学校,一定会坚持下去,无论是怎样的困难环境。陶行知回国的时候,到南京高师任教,当时有很高的报酬,后来又兼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秘书,收入就更高,但是他把这一切都抛弃了。他脱下了西装,下乡办乡村师范学校,赤脚穿草鞋,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做一个“挑粪校长”。

他的同学当中,有后来成为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孙科,也有后来做教育部长的蒋梦麟,还有他的老乡胡适,做过北大的校长、赴美公使。事实上,他有许多机会走上仕途,但是都放弃了。

第五,求真务实的作风。陶行知一生强调以求真为宗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世界观的改造上,他从接受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知行观”转变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行知观”,这是他在哲学思想上求真的结果。

在教育思想上,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半个筋斗,发展、改造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是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求真的结晶。

而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学校,则是他教育实践上求真的实际行动。

在作风上他也求真,讲民主,待人宽容,不苛求人,爱满天下。他曾经写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老师”。

第六,开拓求新的创造精神。陶行知强调创造,提倡“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上世纪30年代,他写了一篇很重要的文章,叫作《创造宣言》,他提出要大力推行创造教育,可以说他是中国最早提出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之一。

他本人一生的实践也是不断开拓、创造的过程,陶行知重视创造,时时处处开拓创造,不管是他的教育学说,还是他的教育方法等,都具有独特的陶行知味道。他的创造,不仅为中国的教育开辟了道路,更重要的是为提高中国劳苦大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觉悟和素质,为中国的革命作出了贡献。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1年10月20日第13版

作者:周洪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