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和文旅融合(文化广州白云奏响传承)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通讯员 云宣、陈淑娴
海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倩
扒龙舟、舞火龙等民俗文化缤纷多彩,洪拳、狮舞、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迸发勃勃生机;广东兵工总厂、红旗坊、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红色遗址诉说波澜壮阔的革命故事;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平和大押旧址等历史文化资源经盘活后重现生命力。
文化乃一城之魂、地方软实力之本。近年来,广州市白云区大力挖掘与弘扬历史文化,在加大保护力度的同时,不断强化对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遗址等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通过“热”起来、“红”起来、“活”起来“三部曲”,讲好白云故事,激发白云文化“新活力”。
“热”起来:活化非遗民俗,留住最美乡愁
在火龙手的呐喊声中,一条条火龙时而追火逐珠,时而低空盘旋,时而一跃而上,激起一个个浪潮……这是白云区纯原生态的民俗——舞火龙。每年中秋,白云区清湖、夏茅、石马、江村等村落便会上演火龙追月的盛景,甚是壮观。
“我们村的舞火龙已有千年的历史,小时候就在大人的手把手教学下学扎火龙。12岁起,我开始舞火龙,从龙尾一步步舞到了龙头的位置。”清湖村村民李继添说,“舞火龙陪我长大,我也要努力把这项民俗传承下去。”
据悉,为保护和传承这项独特民俗,白云区连续举办了八届“白云火龙民俗文化节”,除了让市民现场感受舞火龙的热闹,还通过H5、抖音、VR、直播等新形式,以及搭配非遗文创拓印体验、火龙立体书制作、粘土火龙制作等创意活动,将其打造成白云文化品牌。
不仅是民俗,白云区的非遗文化也逐渐走进学校、融入生活: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罗敏欣开启非遗进校园之旅,让学生从陌生到接受,再到热爱宫灯。竹料第一小学、竹料第二小学、大源小学、良田第二小学等学校开设洪拳训练基地。据洪拳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冯亦慧粗略计算,白云区已有3万名洪拳弟子。区级非遗项目狮舞(广东醒狮)项目传承人李东彪培养的广东白云学院龙狮团,曾参演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等,让白云非遗多次登上全国舞台。
据悉,目前白云区拥有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7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项。如何让传统文化“守得住”“传下去”?广式红木宫灯制作技艺、洪拳、狮舞等非遗项目,正是白云探索“非遗 ”的生动实践。通过“非遗 校园”的模式,让非遗项目走进年轻人群体,不断焕发新生机、新活力。
白云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白云区在探索“非遗 ”校园、博物馆、湾区、时尚、乡村振兴上均已初见成效,同时还在积极探索“非遗 ”图书馆、游戏、网络直播、旅游景点等思路,希望将非遗元素与白云美妆、设计之都、时尚之都、乡村振兴等重点板块跨界融合,为现代产业注入白云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
“红”起来: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1944年8月6日,广州地区首个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基层政权——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在帽峰山上的罗布洞(今太和镇穗丰村)成立。多年的风雨蹉跎,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大部分结构严重损毁,只遗留一堵斑驳的墙体。
去年以来,镇村两级投入资金800万元,将旧址复原,并同步建设展陈馆,周边配套了广场和山顶公园,打造出一个集革命旧址、文化展区、党群广场、红色主题公园于一体的群众性红色文化旅游体验区,推动该旧址成为太和镇全面展示红色历史文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今年8月6日,修缮完成后的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正式开放。
革命旧址面貌的焕然一新,是白云区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的缩影。据悉,白云区共有各级革命文物26处。近年来,白云区通过加强红色文化阵地建设、搭建线上线下红色学习平台、推动红色实践与文化惠民相结合,确保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白云区出台《白云区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白云区红色资源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组建了由区委书记任组长、区长任第一副组长的领导小组,高标准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实施红色革命遗址精品战略,利用声光电 VR等技术手段,推出红旗坊、西罗乡抗日民主政府旧址、“云青学舍”团史教育阵地等一批红色革命文化精品展陈,讲好白云红色故事。开展红色革命遗址普查建档,积极推进文物“一张图、一个表、一系统”建设工作,让市民更直观了解文物内涵。
同时,构建红色线上学习平台,创新在“广州白云”客户端推出“学党史”频道,上线“学党史担使命白云在行动”“党史天天读”“红色印记”等栏目。发挥好基层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作用,定期开展红色影视经典作品展播等系列活动,推动红色革命教育深入基层、深入群众。
此外,白云区还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接地气的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文化更加“声入人心”。制作党史“讲古”微视频,打造党员教育培训精品课件库;发动“云语者”录制党史服务视障人士;组织客家山歌队唱“红歌”;邀请由一级英模、将军等组成的“老兵宣讲团”,走进学校讲“红色故事”。
“活”起来:守住历史根脉,厚植文化底蕴
沿着均禾大道行走,远远就能看见一座高26米多的建筑,它矗立在均和墟的南面,就像一块历史文化“招牌”,吸引着八方来客。这是昔时誉满羊城的当铺——平和大押,其由铺面、库楼、南北侧院三部分组成,走进里面,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现了旧时典当行的场景。
“白云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对平和大押旧址的保护和利用,2011年,白云区投资近千万元对这里进行保护修缮,修缮后的平和大押基本保留了原貌,并辟为白云区民俗文化博物馆,于2012年正式对外免费开放。”平和大押管理员黄普锋说,平和大押也成为白云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并通过举办火龙文化活动、均和墟日活动等当地品牌活动,挖掘更深层次的民俗内涵,为均禾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打开新思路。
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既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白云区着力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化“活起来”,丰富市民的历史文化素养。当前,白云区正积极推进平和大押历史片区的综合整治,并结合石马乡村振兴,以“城市会客厅、诗画桃花源”的发展定位以点带面,让平和大押历史风貌重现繁荣风采。
今年5月,白云区政府印发《广州市白云区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方案》,提出将结合历史文化底蕴、自然资源特点,培育适应现代生活的新功能、新业态场所,鼓励引入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潜在价值,形成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正收益的良性循环。
目前,白云区已完成全区历史文化资源大排查,梳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8处,完成88处传统风貌建筑保护责任人公布和76处传统风貌建筑挂牌工作。完成高塘圩、园伟庄、障岗村、华坑村、黎家塘村等5条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和审议,为保护历史传承和活化利用提供依据和指引。加大三元里平英团旧址、平和大押旧址、升平社学旧址、石井桥、卢廉若墓等文物保护力度,推进三元里历史文化展览馆,太和北村设立村史展览馆等建设,金沙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卧云庐变身社区艺术活动阵地的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建筑开放利用案例指南》。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柳卓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