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吓人的聊斋鬼故事(被人称为当代蒲松龄)
#123狂欢节#
有人说他是“喜马拉雅鬼王”,有人称其为“当代蒲松龄”。
他的灵异故事专辑《深夜小茶馆》点击量破700000000次。没错,是7亿。
听起来,他口中的“鬼狐”故事是如此地真实,他对阴阳两界是那样地熟悉,以至于不断地有听众向他“咨询”风水、吉凶。
他是杨湃。
对于“当代蒲松龄”这个赞誉,在熟悉他的人看来,更在于他们人生轨迹的相仿。
青年时的杨湃,汲汲于名声,但始终求而不得,这与蒲松龄热衷功名数十年,却屡试不第的人生,是那么地相似。乃至于失意之后“谈狐话鬼”的人生抉择,也是如出一辙。
更惊人的巧合是,现实中他们都拥有一个用来收集故事的茶馆。
这是喜马拉雅淘声计划的第6个主播故事
故事地点:北京/哈尔滨市·方正县
时间:21世纪10年代
杨湃说,从小时候起,他就想要红,想要出名。
小学前,他会站在村口小卖部15瓦的电灯下,给一众小伙伴演唱歌曲。他享受被聚光灯照射的感觉,就算那只是一只普通的白炽灯泡,他也选择站在下面。
大学时,他办话剧社、做主持人,成了学校的名人。但他并不满足于在学校里折腾,他像一只趋光的昆虫,追逐着各大卫视的选秀比赛,结果,无果。
在毕业后的十年里,用杨湃的话说就是“左一拳右一拳”地找出路。刚开始他是为了“红”,所以他去德云社学相声,去北影门口当群众演员。但他的北漂演艺生涯,在他看来完全失败。
后来回到家乡方正县,他想,如果一个月能赚一万块钱,那就太牛逼了。
就在几年前,“失败者”的阴影还笼罩着他,离他期望中的“目标”,似乎还遥遥无期。
01
我得出名,得让人认识我
杨湃一毕业,就兴冲冲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成了一个骄傲的北漂。
如今发迹线后移的杨湃告诉我,当时的他并没有明确的目的,他只想着我要红,我得出头。不管是做电影演员、电视演员,还是话剧演员、相声演员。
在北京,杨湃先是在德云社待了一段时间,其实准确地说,是德云社的后台。相声这行讲究“熏”,得耐得住性子,可杨湃说那时候他太急了,老觉得这什么时候能熏出个头。有了这个想法,很快他就撤了。
现在,他依然还记得当时已经成为角儿的曹云金,大喇喇躺在后台沙发上的样子。
学相声不成,那就做演员。接下来,他成了一个实打实地成了一个“北漂”——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口漂着,做起了群众演员。
在北影门口蹲活闲聊的时候,他们这些群众演员不管说什么,最后总会扯到“王宝强”,那时候,王宝强就像一面大旗,给群演指了一条路,一条通向“红”的路。
有了王宝强的示范,杨湃觉得有了奔头,就算是住地下室,吃方便面,他亦甘之如饴。他觉得作为一个北漂,怎么能不住地下室呢,住地下室是一个特有仪式感的事儿。
杨湃如愿以偿从老乡那儿租了一间地下室,在他记忆中,那地下室就像香港电影中黑社会聚居的九龙城寨,里面的道路蜿蜒如蚁穴,需要拐六个弯才能走到他租住的那间地下室。
香港九龙城寨
住着地下室,吃着方便面,看着镜中演技拙劣的自己,有些时候,他需要给自己做一下心理按摩:我肯定行,只是还没到机会;有时候他又忐忑到不行,很害怕、很孤独,往前看,糟糕到只能去发传单了……
这段日子似乎让杨湃心有余悸,他说,如果有一天我们家孩子穷到发传单了,还不管我要钱,看我不打死他。说这话的杨湃,现如今有一个六岁的女儿。他很爱她。
北影门口蹲了一年多的活,拍了四五个片子,但没能混得一句台词。当群头(群众演员的头儿,负责给群演派活)大哥边耍刀花儿,边给他画大饼的时候,他望着那明晃晃的刀子有些害怕,发现这个大哥并不靠谱。
第二天,他就消失了,永远地消失在了北影门口。那把让他感觉害怕的刀子,结束了他的北漂生涯。
后来,他把这段北漂经历形容为“折戟沉沙,败走麦城”,并且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北漂那段伤心往事,在他点击量过7亿的节目中,没提过一次。
02
小城成就鬼王
回到家乡方正后,为了生活,他做商演主持人、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卖过文玩,甚至穿上圣诞老人的衣服去卖小商品……
一拳又一拳,生活在重击着他,杨湃也在寻找机会反击,直到他无意中击到了“鬼故事”这个领域。
我问他怎么就在喜马拉雅上讲起了鬼故事呢?他跟我说了一个成语,“身土不二”。继而又解释道,意思就是你出生在哪里,哪里所成长出来的作物就最能滋养你,换了就不行了。
当年听喜马拉雅上的鬼故事时,他心里就想,生长在这片充满着巫鬼崇拜之风的大地上,我应该可以讲得比他们都好。事实也是如此,喜马拉雅诞生了这个全网点击量最高的鬼故事大王。
之前丰富的“失败”经历也让他的故事有生活、有细节,有种“世事洞明”的智慧在其中。
在去方正县见杨湃的那天,一进这个东北小城,就看到有人在十字路口烧着什么东西,杨湃说是烧冥币的。
这里有着浓厚的萨满文化,一般人都相信“胡黄白柳灰”(即狐狸、黄鼠狼、刺猬、蛇、老鼠)这些动物仙。
因烧冥币而变黑的方正街道地面
县城十字路口烧冥币的行为,最常见的解释就是因为脑袋疼,祖上来闹了,需要去烧点纸。
相信烧纸能缓解头疼的是如此之多,十字路口的人行道都烧黑了。他似乎觉得这对家乡方正来说,是一个不那么光彩的事,对我说政府已经在控制了,他的一个好友则接口说:“你说控制就控制?”
杨湃在方正开了个小茶馆,就跟蒲松龄开茶铺换取故事一样,杨湃的茶馆,也成了这个充溢着灵异传说小城的故事集散地。
他有个好友的舅爷是位阴阳先生,这个好友的故事尤其多。他喜欢来杨湃茶馆说一说听到的故事,更喜欢杨湃把他口中的故事放到网上的“深夜小茶馆”中,有次以试驾一天的劳斯莱斯轿车为饵,诱惑杨湃在节目中讲述他提供的故事……
像这样热衷于提供故事的人还有不少,如此一来,杨湃在茶馆中听来的故事,源源不断地浇灌着他在网上的“深夜小茶馆”。
杨湃的茶馆:兮香记
因为他的很多故事都是从现实中来,而像街头烧冥币这样与鬼神相连的事情,就曾激发起他创作的灵感。
他记得那是在一个很冷的冬夜,大概凌晨一两点钟,他锁上茶馆的门回家,路口上有个穿着美团外卖衣服的人,蹲在地上烧着冥币,旁边放着他的外卖车,火光忽闪忽灭,煞是骇人!
在杨湃眼里,这个烧冥币的人,烧的时间不对,装扮也不对,那背后会有什么样的隐秘事呢?由这一点出发,一个灵异故事就在杨湃的脑袋里慢慢成形。
因为故事来源于现实,又被杨湃演绎得跟真实发生过的一样,有部分听友就认为他或许也是有“法力”的,是一个神棍,所以他们告诉杨湃,我们家死人了,最近不安生,你看这事能不能给我们解决解决;我们家要盖房,风水不太好,能不能给我解决解决……
出于无奈,他在节目里不停重复自己是一个无神论者,是一个主播,这些东西不懂、不会。然而,因为故事讲得太好了,前来“咨询”的人依然络绎不绝。
当然,这也是因为他的故事中,“鬼”的下面始终隐含着一个“侠”字。
有次跟杨湃吃饭,他说了很多现实中行侠仗义的新闻,说到最后,他总结说:“侠,我觉得人就要做一个侠。”现实中做人如此,故事中的人物亦是如此行事。
03
比莎士比亚的困境大
现在杨湃在喜马拉雅上有65万粉丝,《深夜小茶馆》专辑有超过7亿的点击量。这个成绩对于杨湃来说,算“出名”了吗?至少跟他之前的想象比较,应当还差得远。
很久以前他想象过,如果红了,下飞机的时候,怎么着不得来个莱斯莱斯车队,不说开进机场,最起码外头有个豪车在等你,有司机、有鲜花,举着牌子接你……
之前他想,有钱了要给老婆买个奔驰CLA。如今可以买得起了,却只买了个5万块钱的吉利。问他为什么?他说送孩子上学,先对付着开,以后还想去城里生活呢,房子应该挺贵的。
红,成名,出名……这些年少时代的理想,似乎已然随风消逝,如今他一心想把日子过好,心已经定了。
当我问这个发了福的男人现在还有什么困扰的时候,他说春风得意,没有困扰。
话虽如此,但在他好友的眼里,莎士比亚的困境也没杨湃的大——因为莎士比亚写出来后,有演员演绎,而杨湃始终是靠自己一张嘴、一支笔。
在杨湃自己看来,讲故事同做人一样:人最难的就是能接住自己,你得今天永远比昨天好,人这是最难的。
为了今天的故事比昨天的更好,他的头发也越来越稀疏。为了掩饰头顶发量的稀少,他在头顶抓了一个”小揪揪“。
“我为什么做这个头呢?难道你认为我是为了美吗?”他有点颓丧地告诉我,如果是那种正常的寸头,中间的秃顶就过于明显,“我觉得,那也太丑了。”
现在,他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赶快把脑中的故事写出来,写好之后还得料理茶馆的生意呢。没事的时候,他喜欢坐在店里享受片刻的宁静,手里盘着核桃,思考下一个故事。
在将核桃盘得玲珑剔透,如红玉一般的时候,他最新的节目似乎也有了头绪。经过接近一年的酝酿与准备,杨湃为大家带来了这么一档全新的精品节目《杨湃奇谈:悬疑惊悚的一千零一夜》。
节目中,杨湃开辟出鬼怪狐仙、灵异奇闻、悬疑推理、刑侦探案、盗墓传奇、原创惊悚六大版块,有超过300集的精彩内容,据杨湃自己说,全都是他压箱底的存货,涵盖《聊斋》《盗墓笔记》《福尔摩斯》等悬疑经典,古今中外、阴阳两界一网打尽,喂饱你的好奇心。
300条大案背后的推理密码
200条野闻蕴含的民俗文化
100条人性心理带你穿梭阴阳
用故事揭秘人性,洞察社会百态
尖叫烧脑之外
杨湃会带你探寻人性的更多可能
探讨生命哲学的终极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