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100多个湖泊,其中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沙山—湖泊景观。巴丹吉林沙漠与外部并无地表水量交换,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 mm,水面蒸发量高达3000~4000 mm。图Ⅰ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湖泊群中南湖和北湖湖区剖面,图Ⅱ示意南湖湖水水位和南湖北岸地下水水位动态曲线。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

(1)说出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和判断依据。

(2)多年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试运用水平衡原理分析其原因。

(3)在图中沙丘下适当位置,绘制地下水水位线,并表示出地下水流动方向。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吉林西部属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多季节性河流,但却呈现出了湖泡星罗、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受过度开垦等因素影响,湿地面积不断萎缩。近年来吉林省组织实施西部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利用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的洪水资源及灌溉回归水量,对区域内湿地、湖、泡、水库进行补水。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2)

(1)分析吉林西部湖泊多的原因。

(2)从水资源方面说明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

(3)说明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11月考察南美洲巴塔哥尼亚地区,发现该地距海洋近但很少受到海洋水汽的“滋润”,草原、沙漠广布,但多外流河;沙漠中分布有保存完好的大片石化森林。科考队员遇到当地游牧民特维尔切人赶着牲畜游牧,并得知他们每年在大西洋沿岸与安第斯山草场之间定期迁徙放牧。下图是巴塔哥尼亚地区略图及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3)

(1)分析巴塔哥尼亚高原很少受到东西两侧大洋水汽“滋润”的原因。

(2)分析干旱的巴塔哥尼亚地区多外流河且流程中流量损耗相对较少的自然原因。

(3)推测巴塔哥尼亚地区“石化森林”的形成过程。

(4)指出考察期间(11月)特维尔切人游牧迁徙的方向,并分析迁徙目的地该季节适宜放牧的有利条件。

4.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巴尔喀什湖是中亚地区的第三大内陆湖,该湖最重要的补给水源是伊犁河,伊犁河三角洲内存在大片的沼泽湿地。20世纪60年代,哈萨克斯坦在该流域大规模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发生变化,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为减少水在伊犁河三角洲的非生产性消耗,当地采用了机械化清淤、水力冲沙等措施,加深伊犁河三角洲所有汊河的河床,当年湖泊水位有所上升。下图示意巴尔喀什湖和伊犁河三角洲。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4)

(1)与我国东部地区河流相比,伊犁河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从河流补给的角度分析其原因。

(2)从自然角度分析伊犁河流域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易造成巴尔喀什湖水位、盐度变化的原因。

(3)机械化清淤和水力冲沙等措施对伊犁河三角洲与巴尔喀什湖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请在三角洲与湖泊中选择其一,指出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升金湖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湖床平均海拔11m,湖周岗地平均海拔25m。该湖对气候环境变化较敏感,拥有完整的湖泊沉积序列。我国科研人员在升金湖采集连续沉积岩芯,利用沉积物粒度和总有机碳(TOC)等环境指标重建升金湖地区过去千年以来气候干湿变化状况。沉积物粒度是反映区域干湿变化的物理指标之一,用于指示湖泊水位高低。总有机碳反映沉积物中有机质输入情况,其来源包括湖泊水生植物和流域径流带来的陆源植物碎屑。上图示意升金湖地理位置,下图示意升金湖沉积物粒度和TOC变化。​​​​​​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5)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6)

(1)简述升金湖的形成过程。

(2)分析与其他阶段相比,阶段Ⅲ升金湖水位和总有机碳含量特点及产生原因。

(3)描述升金湖地区近千年湖泊水位和气候干湿整体变化趋势。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红原县位于四川省西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平均海拔3600米,年均温1.4℃,年降水量753毫米,草甸广布。黄河上游的支流黑河、白河均发源于该县中部,海拔约4300米,随后流经中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最后在九曲黄河第一弯附近注入黄河。

材料二:“红原”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红原县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曾是国家深度贫困县。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品加工,其中红原牦牛奶粉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通过产业和经济发展,带动牧民增收,该县于2018年正式脱贫。

材料三:左图为“红原县及周边位置图”,右上图为“黑河、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季节变化过程图”,右下图为“黑河、白河多年平均含沙量变化过程图”。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7)

(1)描述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

(2)试从径流量和输沙量的角度,比较白河与黑河水沙特征。

(3)结合材料,分析白河、黑河对该河段黄河水沙特征的影响。

(4)列举红原县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可能采取的具体措施。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洪积扇有着特殊的沉积结构,流速往往影响流水堆积物颗粒大小,也是影响洪积扇沉积结构的重要因素。其中支撑砾岩是洪积扇沉积结构中的特殊组成部分,特点是砾石相互支撑接触,孔隙中极少有泥质填充物。下图为准噶尔盆地洪积扇支撑砾岩的发育模式图。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8)

(1)描述准噶尔盆地洪积扇上径流量的时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根据示意图描述a过程沉积物粒径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3)根据示意图描述支撑砾岩的形成过程。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研究表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达4.74万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4%,年均土壤侵蚀量达1.69亿吨,库区的水土流失以微度和轻度为主。长期以来,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其水土流失问题较为严重,且目前治理工作进展缓慢,水土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正在影响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下图为该区域1951~2012年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温距平图。​​​​​​​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9)

(1)根据水循环的原理,推测丹江口水库2000~2010年入湖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简析其原因。

(2)简述库区内的水土流失对丹江口水库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3)说明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可持续供水水源地应采取的保护措施。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中的H湖是青海省第二大湖泊,目前湖面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湖区人烟稀少,位于西风带,全年盛行高空西风,冬春多大风,湖北岸和东岸可见到沙堆或新月形沙丘。共有二十多条河流从四周注入H湖,使之形成一个独立的内陆水系。湖中有鸥、野鸭和鱼类等。疏勒河是甘肃省重要的内流河,多年来肃北、敦煌地区受疏勒河水量制约,影响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0)

(1)简述H湖流域河流水文特征。

(2)G河流程短,却成为H湖主要补给水源之一,分析其主要原因。

(3)分析H湖北岸和东岸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是塔里木河支流中水量最大的河流(如下图)。2019年3月,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对阿克苏河开展了以“阿克苏河水文特征变化分析”为主题的考察活动。在当地水文学家王教授的带领下,他们来到阿克苏河中游,放眼望去远处呈荒漠草原景观,河流沿岸有面积较大的绿洲群。王教授介绍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西风带来的山地降雨是阿克苏河主要补给水源。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1)

(1)研学小组依据水文站提供的资料绘制了阿克苏河年内各月径流量比率图(如下图),发现阿克苏河春季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但径流量比率较小。分析阿克苏河春季河流径流量较小的原因。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2)

(2)研学小组从所绘图中进一步发现,与常见以冰川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的河流不同,阿克苏河冬季并没有断流。试分析该现象的成因。

(3)研学小组到达阿克苏河上游地区,发现上游流经石灰岩、白云岩山地。王教授说维吾尔语“阿克苏”意为“白水”,即水呈乳白色。指出阿克苏河出现“白水”现象最明显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答案和解析

1.【答案】(1)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湖水水位;南湖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南湖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2)两湖泊位于内流区域,其水量收入与支出大致平衡;由于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3)绘图如下:​​​​​​​

陆地上各种水体的相互关系(2023届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13)

【解析】 ( 1 )由题图可知,该地地下水位始终高于南湖水位;南湖湖水水位的变化与地下水水位变化一致;而南湖水位变化与大气降水相关性小,表明湖水水位受大气降水影响较小。所以南湖湖水的主要补给水源是地下水。 ( 2 )由题量收入与支出大体平衡,但由于蒸发量( 3000 ~ 4000 mm )远大于降水量( 100 mm ),而由题干可知两湖接受地下水补给。所以,“两湖泊面积和水深基本保持稳定”的原因是降水量和地下水补给量之和大致等于蒸发量。 ( 3 )由题可知,该处地下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所以绘制时,地下水位(虚线)需要高于湖泊水面,并在两者交界处平滑过渡,表示地下水流动方向的箭头应为沙丘指向湖泊。

2.【答案】(1)地壳抬升使古松辽大湖湖水外泄,在低洼处形成众多湖泊;地下冻土发育,表层土质黏重,透水性差,地表水难以下渗,使湖泊得以保存。

(2)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水资源短缺,湖沼水盐分含量高,难以利用;大部分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可利用的河流水较少。

(3)湖泊水位上升,水域面积扩大;增加湿地面积,减轻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湖区周边地区蒸发量增加,改善局地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 1 )本题考查 吉林西部湖泊多的原因。 湖泊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像地壳的运动、大自然的侵蚀、堆积作用与人为的力量,都会让地表形成凹陷地蓄水变成湖泊。从材料” 吉林西部属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多季节性河流,但却呈现出了湖泡星罗、河流蜿蜒的水乡景色。这里曾经非常低洼,包括松辽分水岭在内都是古松辽大湖的一部分,湖底形成了黏重的河湖相沉积“分析,吉林西部湖泊多的原因是地壳抬升使古松辽大湖湖水外泄,在低洼处形成众多湖泊;地下冻土发育,表层土质黏重,透水性差,地表水难以下渗,使湖泊得以保存。

(2)本题考查从水资源方面说明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不利条件。从材料”吉林西部属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多季节性河流”分析,该地降水量小,蒸发量大,可利用的河流水较少;从图中看,内流湖较多,湖沼水盐分含量高,难以利用。

(3)本题考查实施河湖连通供水工程对该地自然地理环境有利的影响。本题结合南水北调对华北地区的有利影响来回答即可,使湖泊水位上升,水域面积扩大;增加湿地面积,减轻土壤沙化和盐碱化;湖区周边地区蒸发量增加,改善局地小气候;生物多样性增加。

3.【答案】(1)巴塔哥尼亚地处西风带,西部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太平洋水汽进入;巴塔哥尼亚高原海拔较高,且西风使大西洋水汽向东输送,大西洋水汽也难以进入。(2)河流多发源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冰雪融水补给较多,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西高东低,河流落差较大,流速较快;陆地(东西方向)狭窄,河流较短,河流流程中蒸发、下渗损耗较小。(3)安第斯山脉还未隆起之前,巴塔哥尼亚地区受西风的影响,降水丰富,森林茂密;板块运动(碰撞挤压)使安第斯山脉隆起抬升,大量的火山喷发导致大片森林被火山灰埋没,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森林演变成化石;外力(侵蚀、搬运)作用使埋藏在地下的“石化森林”出露地表。​​​​​​​(4)由大西洋沿岸迁徙到安第斯山地(草场)。有利条件:当地11月份以后进入夏季,安第斯山冰雪融水增多,牧草丰富;山地牧场海拔高,气候凉爽,蚊虫少,可减少蚊虫叮咬。

【解析】 ( 1 )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个角度综合分析即可。 ( 2 )从河流水系特征、水文特征及河流水量支出方面进行分析。 ( 3 )根据图中关于石化森林形成的一般过程,结合该地区自然环境的演化过程进行表述即可。 ​​​​​​​( 4 )草场、水源和气候是影响牧民迁徙的主要因素。

4.【答案】(1)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高山冰雪融水、山地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冬季以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各补给水源分布于不同的季节,减小了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

(2)气候角度: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上游修建水库、引水灌溉易因蒸发与下渗加强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土壤角度:干旱区多盐碱化土地,灌渠中的河水易挟带(土壤中的)盐分入湖,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3)三角洲: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理由:清淤和水力冲沙可加深河床,加快河水通过三角洲的速度,三角洲滞留的水量减少,土地趋于干旱;部分深水湿地水位下降,由水生生态环境逐渐向旱生环境转变,部分浅水湿地干涸,出现盐碱化;三角洲的湖沼湿地萎缩,生态系统规模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

或湖泊: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理由:湖泊水量增加,恢复原有水生环境;盐度降低,水质改善;水位上升,湖面扩大,扭转湖泊萎缩的趋势;河水带来的营养盐类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 1 )据材料可知,伊犁河流域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发源于天山山脉,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春季积雪融化,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气温最高,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山地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冬季受西风影响,以山地降水补给为主,各种补给水源分布中在不同的季节,减小了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因此伊犁河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小。

(2)从气候角度来看,伊犁河流域深居亚欧大陆内部,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上游兴修水库、灌渠等水利设施,引水灌溉,因蒸发和下渗加强使入湖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泊水位下降,盐度升高。从土壤的角度来看,处于干旱地区,多盐碱化土地,流域兴修灌渠等水利设施,灌渠中的河水把土壤中的盐分带入湖泊,也容易导致湖水盐度升高。

(3)机械化清淤和水力冲沙等措施对伊犁河三角洲的影响是使生态环境总体趋于恶化。其原因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清淤和水力冲沙会使河床加深,河水流速加快,从而导致三角洲滞留的水量减少,土地趋于干旱。清淤和水力冲沙使河床加深,部分深水湿地的水位下降,从面导致水生生态环境向旱生生态环境转变;而部分浅水湿地干涸,出现盐碱化;最后导致三角洲湖沼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机械化清淤和水力冲沙等措施对巴尔喀什湖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使湖泊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其原因可以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水循环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是清淤和水力冲沙会使河床加深,水流通畅,三角洲滞留的水量减少,入湖水量增加,利于恢复原有的水生环境。湖水增多,湖水盐度降低,使水质得到改善。湖水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从而扭转了湖泊萎缩的趋势。清淤和水力冲沙会使河床加深,河水流速加快,河水带来的营养盐类增加,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从而使生物多样性增加,最后使湖泊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5.【答案】(1)升金湖是由长江下游沿江冲积平原(或河漫滩)洼地,经泥沙封淤积水(或河流汇聚)发育形成的湖泊。(2)阶段Ⅲ升金湖水位相对较低。阶段Ⅲ升金湖沉积岩芯粒度组成成分中粘土和细粉砂含量迅速下降,粗粉砂和砂砾含量剧烈增加,平均粒径为整根岩芯最高水平;此阶段采样点沉积了更多粗颗粒物质,说明采样点位置与湖岸距离较近(缩短),反映湖泊水位下降的沉积环境。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湖泊水位下降,采样点附近区域湿地植被增加,导致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上升;(湖泊水位降低,说明流域降水减少,气候处于相对干旱阶段,陆地自然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干旱气候背景下,17世纪以来,长江下游地区人类活动显著加强,导致进入湖泊有机质显著上升,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增加。​​​​​​​(3)湖泊水位变化趋势:呈现出湖泊水位总体相对较高(—逐渐升高)—水位下降—水位上升的变化趋势。气候干湿变化趋势:呈现出气候较湿润(—湿润)—干旱—湿润的变化趋势。

【解析】 ​​​​​​​ (1)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升金湖位于我国长江下游地区,湖床海拔和湖周岗地平均海拔均较低,区域地势平坦开阔,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升金湖紧邻长江,由此可知,升金湖所在地区为长江沿江冲积平原或河漫滩的洼地,由于地处长江下游地区,整体地势平坦,河水的流速慢,泥沙沉积作用强,经泥沙封淤并积水,最终发育成湖泊。 (2) 读图可知,图中的纵坐标表示年代,数值越大表明距今越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阶段 Ⅲ ,湖泊沉积岩芯不同粒径的占比变化较大,在阶段 Ⅲ ,随着时间的推移,粘土、细粉砂所占比例迅速下降,而粗粉砂、砂砾所占比例迅速上升,且波动变化剧烈,整体而言,平均粒径较大,并且处于平均粒径曲线所有年代中的最高水平,由此分析可知,在阶段 Ⅲ ,采样点沉积了更多的粗颗粒物质,流水携带泥沙向湖泊搬运的过程中,细颗粒物质被搬运的越远,有可能搬运至湖泊中心一带沉积,粗颗粒物质被流水搬运过程中受湖水顶托,多在湖岸线附近沉积,阶段 Ⅲ 时期采样点沉积了更多的粗颗粒物质,表明当时采样点的位置靠近湖岸线,反映了湖泊水位下降的沉积环境(在阶段 Ⅲ 以前,细颗粒物质在采样点沉积较多,表明当时采样点更靠近湖泊中心一带,湖泊水位更高)。根据材料可知,总有机碳反映沉积物中有机质输入情况,其来源包括湖泊水生植物和流域径流带来的陆源植物碎屑,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在阶段 Ⅲ ,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总有机碳含量呈波动上升趋势,总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其原因在于:根据前面分析,在阶段 Ⅲ 时期,湖泊水位下降,采样点附近处于滨湖湿地地区,湿地植被增加,湖泊水生植物量增加,枯枝落叶增多,导致采样点附近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上升。其次,阶段 Ⅲ ,湖泊水位降低,表明流域的水源补给降少,湖泊流域气候整体处于相对干旱时期,陆地自然植被生长受到影响,因此在干旱的背景下, 17 世纪以来,长江下游地区人类开发活动增强,由于人类活动导致进入湖泊的有机质含量显著上升,促使了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含量的增加。 (3)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沉积物粒度是反映区域干湿变化的物理指标之一,用于指示湖泊水位的高低。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在阶段 Ⅲ ,由于细颗粒沉积物较少,而粗颗粒沉积物较多,表明湖泊水位下降,气候偏干旱。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在阶段 Ⅰ 、 Ⅱ 和 Ⅳ ,沉积物粒径差异不大,且以相对细颗粒沉积为主,表明这三个阶段,湖泊水位较高,区域气候湿润,所以自 1000~2000 年,近千年以来,升金湖湖泊水位先整体较高,后水位下降(阶段 Ⅲ 时期),再水位上升的变化趋势。而区域气候呈现先较湿润,后变干旱(阶段 Ⅲ 时期),再变湿润的变化趋势。

6.【答案】(1)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四周为山地,中部为高原;地势起伏大,中部地势平坦。(2)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高于黑河;白河多年平均输沙量高于黑河。(3)黑河、白河流域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较高,流经湿地,入黄径流多,泥沙少。(4)利用高原环境,发展高原夏菜;利用当地动植物资源,发展中医药、藏药产业;围绕牦牛做文章,大力发展特色乳畜业;利用当地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利用当地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

【解析】 ( 1 )观察左图可知,四周多为山地,地势起伏较大,中部地势较为平坦,为高原的特征,因此主要以高原为主,地势四周为山地,较陡峭,中间为高原平地。 ( 2 )观察右上、下图可知,从径流量上看,白河多年平均径流量各月均大于黑河,从多年平均含沙量上看,白河的含沙量低于黑河;输沙量大致是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总和,由于白河径流量与黑河相差较大,含沙量相差较小,故多年平均输沙量依然高于黑河。 ( 3 )阅读材料可知,红原县年降水量 753 毫米,因此区域内的白河和黑河的降水较多;材料显示黄河上游的支流黑河、白河均发源于该县中部,海拔约 4300 米,随后流经中国三大湿地之一的若尔盖湿地,最后在九曲黄河第一弯附近注入黄河。若尔盖湿地植被覆盖率较高,且流经地势较为平坦的湿地,泥沙沉积,最后进入黄河的泥沙较少。 ( 4 )根据材料显示,红原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海拔较高,山地起伏较大,可以在夏季发展种植蔬菜,增加收入;垂直地带性差异较大,动植物资源丰富,利用牦牛或一些药用植物,发展中医药、藏药产业;利用特有的牦牛做宣传,大力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如牦牛奶等;材料显示“红原”意为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利用其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的红色旅游文化,与四周独特的高原山地风光,打造旅游产业。

7.【答案】(1)特征:径流量日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原因:该内流河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气温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2)特征:洪水期沉积物颗粒大小混杂分布。 原因:洪积扇上游山区(在洪水期)流速快,流水的侵蚀和搬运能力强,带来大量(颗粒大小不等)的碎屑物;在出山口,因地势突然变得平坦开阔,流速骤然下降,导致不同粒径的沉积物一起堆积。(3)洪水期洪积扇上游山区流水将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带到洪积扇上堆积;枯水期时,径流量小,侵蚀能力(挟带、搬运能力)减弱,流水将小颗粒沉积物搬运到下游,只留下无法搬运的砾石,(小颗粒物质容易被侵蚀,砾石不易被侵蚀而被堆积下来);之后洪水期再将不同大小的颗粒物搬运到此,堆积到大块砾石的表层,底层形成支撑砾岩。

【解析】 ( 1 )准噶尔盆地洪积扇上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高山冰川融水,而冰川融水受气温影响显著。则径流量的时间变化及原因可从气温的日变化、季节变化、年际变化角度分析。 ( 2 )图示 a 过程为洪水期洪积扇的形成过程。据图描述沉积物粒径特征,并从流水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原因即可。 ( 3 )由材料可知,支撑砾岩特点是“砾石相互支撑接触,孔隙中极少有泥质填充物”,即不同砾石在底部沉积,枯水期后小颗粒沉积物被搬运,砾石间隙变小,结构紧密;结合图示,可从洪水期、枯水期再到洪水期三个阶段的搬运能力和堆积作用角度分析。

8.【答案】(1)变化趋势:逐渐减少。 原因: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大,但气温呈明显增加趋势,蒸发量增加;(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破坏严重,流域内涵养水源能力有所下降;工农业和人们生活用水增加,水利设施开发,减少了入湖径流量。(2)不利影响:水土流失使得泥沙俱下,堵塞下游河道,削弱河道泄洪能力,降低丹江口水库调蓄洪水能力;泥沙淤积水库,导致水库蓄水量减少,降低“南水北调”水源地的功能,甚至缩短丹江口水利工程的寿命;水土流失导致化肥等大量养分物质、重金属进入水库,使水库富营养化,产生水体污染,降低水库水质。(3)减少库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迁移(或关停)周边工厂,防治工业污染;禁止在库区内发展水产养殖;保护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解析】 ( 1 )结合图示信息,从降水、蒸发(蒸腾)、径流、下渗等水循环环节进行分析。 ( 2 )可把“水”和“沙”的变化作为切入口进行分析。 ​​​​​​​( 3 )丹江口水库作为“南水北调”可持续供水水源地,应主要针对水量和水质两个方面采取措施。

9.【答案】(1)流程短,流速较快,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冬春枯水,夏秋丰水,夏秋径流日变化大。(2)G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夏秋季节冰川融水量大,而且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G河夏季水量丰富,成为H湖主要补给水源。(3)受入湖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冬春H湖湖面下降,湖底边緣泥沙探露,冬春季节受西南风的定向吹拂影响,在湖区北岸和东岸的泥沙受风力堆职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

【解析】 ( 1 )本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据图 H 湖位于青藏高原,该流域河流流程短,流速较快,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故径流量小且季节变化大, H 湖流域地处我国西南,受气温影响,冬春枯水,夏秋丰水,夏秋径流日变化大。 ( 2 )本题考查 G 河水量丰富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读图, G 河发源于疏勒南山的大冰川,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秋季节冰川融水量大,而且地处我国西南,夏季受西南风的影响,疏勒南山西南侧为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 G 河夏季水量丰富,成为 H 湖主要补给水源。 ( 3 )本题考查新月形沙丘的形成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能力。结合区域特征和材料信息分析是解题关键。 H 湖流域冬春枯水,受入湖径流季节变化的影响,冬春 H 湖湖面下降,湖底边緣泥沙探露,冬春季节受西南风的定向吹拂影响,在湖区北岸和东岸的泥沙受风力堆职作用,形成新月形沙丘。

10.【答案】(1)冬季积雪量少,春季融水补给量少;春季气温回升,蒸发量增大;春季农业用水量较大,导致河流径流量较小。

(2)支流位于天山阳坡,且北部天山阻挡冬季风,冬季气温较高,冰雪融水不断;冬季受暖湿西风影响,山地降雨较多。

(3)夏季。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河流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携带石灰岩和白云岩白色沙粒多,水呈乳白色。

【解析】 ( 1 )结合材料可知,该河流春季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而春季融雪量的多少与冬季的降雪量的多少和春季的气温高低有关,结合图示信息分析,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海拔高,春季气温低,融雪量少,使得补给河流的雪水少,进而使得径流量较小。

(2)考查河流冬季断流的影响因素,要说明其冬季水量的来源。结合材料“冰川融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和西风带来的山地降雨是阿克苏河主要补给水源”可知阿克苏河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位于阳坡,北部天山阻挡来自北冰洋的寒冷气流,冬季气温较高,有持续的冰雪融水补给;其次该地冬季还受来自大西洋西风带来的暖湿气流的影响,加上山地的抬升,多地形雨,河流的流量大。

(3)根据材料,河流流量越大乳白色越明显,此题需要答出阿克苏河水流量最大的季节,该河流的汛期为夏季,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河流的径流量大;携带的石灰岩和白云岩的白色沙粒多,河水呈乳白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