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作者三水小牍


异国归来的富二代

郑成功是郑芝龙的长子,母亲是个日本女人,田川氏,中国文献称为翁氏。1624年(天启四年)7月14日,郑成功在日本长崎县平户川内町千里滨出生了,七岁以前一直跟随母亲居住日本。1630年(崇祯三年),父亲郑芝龙派人把他接回福建安平,给他取名森,字明俨,号大木。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1)

日本浮世绘里的郑成功

明末武将跋扈的情况虽司空见惯,但武官重视子弟文化教育的风气并未改变。郑芝龙延请饱学之士给郑森讲解经史,终于使得这个异国归来的儿子在崇祯十一年通过了考试,成为泉州府南安县的一名生员。

当时他父亲郑芝龙已经被朝廷招安,加官进爵,郑森也完全是一副贵公子的派头。"自泉入福,邮传官舍皆有司备设。及入棘闱,监临交遣小吏诣号舍致寒温,预选同舍生代为起草。珍果佳肴,络绎传送。森竟日饮啖而已。漏下便已出闱,传呼馆舍,共赫奕如此。"时任福建提学副使郭之奇看不惯他的做派,故意不让他中举。次年再考,虽然文章写得通畅,但仍被定为二等。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2)

参加科举考试

国仇家恨与投笔从戎

1645年五月南京弘光政权覆亡后,郑芝龙在福建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是为"隆武帝"。郑森在父亲郑芝龙的带领下拜见朱聿键。隆武帝见他风度翩翩,一表人材,对答如流,非常赏识,抚其背说:"恨朕无女妻焉"。因为没有女儿,深憾不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就赐他姓朱,赐名"成功"。"以驸马体统行事"。国姓爷,郑成功的名号便由此而来。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3)

隆武帝

1646年三月,郑成功因母亲翁氏于上年秋天从日本接回福建南安,他思母心切,又听说母亲患病,遂告假回家探亲。然此时清军已大兵压境。郑芝龙畏惧清军势力,已有投降的打算,在从南平前往福州时,曾派人叫郑成功同行。成功拒不答应,并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

郑芝龙自投罗网后,清军立即背信弃义的攻入安平镇,大肆抢劫淫掠,郑成功的母亲翁氏也因奸自缢。郑成功闻讯,痛不欲生,国仇家恨,更坚定了武装抗清的信念和决心。清军劫掠安平撤走以后,他回来料理了母亲的丧事,并用黄金铸造了一尊母亲坐像,饰以珠宝,朝夕上供。仰天唏嘘:"昔为孺子,今为孤臣,谨谢儒服,惟先师昭鉴!"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4)

影视剧中的郑成功

郑成功和其叔父郑鸿逵等人选择了与郑芝龙截然相反的道路。从此弃文就武,开始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此后一直亲履戎行,参与了许多军事指挥活动。后来独树一帜,领导东南沿海声势浩大的抗清活动。

郑鲁龃龉

南明弘光政权覆亡后,流亡浙江一带的南明残余人马,曾拥戴明宗室鲁王朱以海出任监国,以浙江舟山群岛为基地,在东南沿海继续抗清大业。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5)

鲁监国 朱以海

1651年,清军攻陷舟山,鲁监国在张名振,张煌言的护卫下移居金门,厦门。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基地,漂泊无所,粮饷无源。客观上形成了投奔郑成功的态势。而此时的郑成功,却打着业已不复存在的隆武政权的旗号,拒绝承认鲁监国政权,且不与合作。反而将鲁监国的兵败来会,看成是自己独霸东南沿海局面的良机。

郑成功自从起兵以来,基本上是按照其父郑芝龙的路子走,即以闽海为根据地,对于浙江以北,广东以西沿海的武装,不管是属于明还是清,一概视其为异己力量,千方百计的加以兼并。福建沿海的抗清势力基本上控制在郑成功的手里,朱以海只是作为一个幌子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对待鲁监国的军队,则采取容纳和逐步改编的方针。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6)

一度强大的郑氏武装海商集团

兄弟隙于萧墙

郑成功的兵力控制地区主要是沿海岛屿和小片海滨地区,靠当地的物力、财力肯定支持不了他日益扩充的军队(最多时达几十万人),维持这样一支庞大的舟师和陆战部队,需要大量的军需供应。其主要来源靠秘密的海外贸易获得白银和物资;广东潮州,惠州地区转贩而来的粮食。

1648年,先前降清的李成栋,郝尚久部重又反清归明。李成栋归正后,曾提出"速当发诏成功,连兵恢复",永历帝也曾为此颁发诏书。因为潮州,惠州一带是产粮区,郑氏集团觊觎这一地区由来已久。所以,此时接到诏书的郑成功呈现出矛盾的心理。既想夺取这块"素称饶沃之地",又因该地"属明"而不忍下手。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7)

郑成功鼎盛时期势力范围

郑成功明知郝尚久镇守下的潮州已经属于南明永历朝廷,却故意制造事端,擅自派遣军队到处搜刮粮饷,郝尚久见郑军在自己辖区的作为,愤而出兵阻拦。郑成功就趁机宣布"师出有名",肆无忌惮的打内战。就在郑军争夺潮州的时候,清军尚可喜,耿继茂部由江西南下,前锋直逼广州城下,此时的郝尚久一怒之下,再次决定叛明降清。于是,郑军大败,退回福建。

在这次潮州战役中,郑军眼界狭隘,只知考虑小集团利益,想夺取同属于南明永历朝廷的潮州地区,以解决自己的粮饷兵源问题。结果却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使得清军加速占领广东全境的过程。

奇怪的"反清复明"

隆武政权被清军消灭后,残余的南明势力后来奉偏居于西南一隅的永历帝为正朔。南明大将李定国制定了南明中兴的战略。即东(郑成功)、西(李定国)夹攻,恢复广东,将抗清力量连成一体,进而北伐。就当时的形势而言,李定国的决策才是更合理的。

当时的形式是这样的:以原大西军为主体的永历朝廷控制了云贵广西地区;以原大顺军为主体的夔东十三家控制川鄂交界地区;郑成功、张煌言控制闽浙沿海岛屿地区。然而这些地区都是生产落后,财富薄弱,人才也缺乏的地区。而当时广东一省的财富大约相当于广西的十倍,文化发展水平也是云贵桂三省不能比拟的,换句话说,收复广东对改善南明的物资,人才匮乏状态将起到重要作用。李定国部与郑成功部若能实现联合,西南和东南的连成一体,将会使得抗清形势大为改观。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8)

1654-1655年 明清形势图

李定国多次写给郑成功的信中,谆谆劝告他能够全力配合,以绝对的兵力速战速决,切勿延误期限。"圣跸艰危,不可言喻。敕中怆怛之语,不谷读之痛心……所待贵爵相应耳。倘确不能来,即示以的。慎勿然诺浮沉,致贻耽搁。要知十月望后,恐无济于机宜矣。"

应该说,李定国在写给郑成功的信中,已经把两军会师的战略意义,地点和日期都交代的再清楚不过了。

然而,郑成功始终把以他为首的郑氏集团的利益放在首位。因此,他的策略很明显,就是在明、清双方谁能让他独断专行,或者说割地自雄,他就奉谁正朔。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他的理想是做一个"纵横而所之"的"凤凰",而不愿成为"槛阱之中"的"虎豹"。所以他在回复给其父郑芝龙的招降信中说:"清朝若能信儿,则为清人;果不信儿言,则为明臣而已。"总之,只愿"遥奉"不想"受制于人"。这就是他后来提出的"比于高丽"的根源。

清廷多次招抚他失败,正是因为只给他高官厚禄,决不答应给他独立性。所以,他的"始终为明"并不意味着他愿意恪守臣节,服从明朝廷的调遣。隆武帝遇难后,他"始终为唐",对于近在咫尺的鲁监国却只以客礼相待,而且极力设法使原鲁监国的部下听命于自己。

对于永历朝廷,他的内心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希望永历朝廷可以撑下去,在西南拖住清朝的兵力,减轻自己的压力。另一方面,他又担心如果西南和东南抗清力量真的连为一体,自己在兵力、爵位和声望上都要略逊于李定国,届时自己的相对独立性将受到很大的限制。

因此,无论李定国制定的战略多么正确,也不管他怎样苦心相劝,郑成功总是左摇右摆,根子还是不会动摇。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9)

南明永历朝大将 李定国

结果造成李定国发起的最后一轮主动进攻清朝的战役中,十万火急的战略机遇时刻,在李定国心急如焚的情况下,郑成功却采取模棱两可,拖延推宕的策略,在李定国多次催促下,才终于象征性的派遣一支军队,然而这支部队却似乎没有参战意图,更像是一次大规模南海巡游,在海上磨蹭了两个多月才到达战场。然而早已错失大好战机,导致最后李定国在广东新会战役的军事悲剧结局。郑成功的虚与委蛇,使得大好良机付之东流,曷胜浩叹!

南京南京

1659年四月,郑成功、张煌言率战船三千多艘,士兵十余万众,北上直逼南京城。此次出兵,郑成功下令全体官兵允许携带女眷。自古"军中有妇,士气不扬"的传统,郑成功不会不知道,然而他坚持这么做的原因是,他认为此次攻克南京,收取江南有必胜把握。这无疑犯了轻敌的错误。

郑军包围南京城之时,清朝南京守将管效忠派人对郑成功说:"国姓爷王师到此,即当开门延入。奈何我朝规矩,守城者坚守三十日,城破后罪不及妻子。现在我们的妻儿老小都在北京,恳请国姓爷宽限三十日,到时我们再开门投降。"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10)

1659年 郑成功北伐

此时踌躇满志的郑成功说:"本藩攻此孤城,不过用一个脚尖就能把城墙踢翻。既然来降,姑准其宽限,盖欲取信于天下也。若至期不降,我大军攻入之时,寸草不留。"

手下将领劝说他,这是敌人的缓兵之计,应该速速攻城。他非但不听,还说:"自舟山兴师至此,我军战必胜,攻必取,一个南京怎么会打不下?我知道清朝有这个规矩,尔勿多疑。"

由于郑成功严重的战略失误和自大轻敌,把主动进攻变成了被动挨打,最终功亏一篑。当年在南京城下得意吟诵的诗句"缟素临江誓灭胡,不信中原不姓朱",无疑成为了打脸的见证。

不但如此,更为恶劣的是,郑成功在兵败后,为保存自己的实力,居然弃此刻在上游的张煌言于不顾,自己率军逃走,这样的举动无疑是置张煌言及其部下的士兵于死地。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11)

南明儒将 张煌言

后在清军的追击包围下,张煌言部四散奔逃,他身边只剩下两名随从,在地方反清义士的掩护下,改装易服,历时半年时间,在清军的占领区,行程两千余里,才终于回到了海上义师的军中。

含恨病殁台湾

南京战役失败后,由于此时的郑成功所能控制的势力范围,只留下一些沿海的岛屿,无法维持庞大的军队开支。"金门寸土,不足养兵;厦门丸城,奚堪生聚?"为了能够继续同清朝抗衡,郑成功很自然的把焦点转向了台湾。并最终迫使荷兰人在1662年二月,签订投降协议。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12)

郑军收复台湾

然而,好景不长,这年的四月,从云南传来消息:永历帝及其太子被清军俘获,并在昆明十字坡,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明统告绝。这意味着,清朝可以集中力量对于郑军。郑成功弄巧成拙,一厢情愿的如意算盘打得太过精细,结果事与愿违。使自己陷入到进退失据的尴尬局面,其内心的悔恨可想而知。自酿苦酒,这也无疑是郑成功晚年心理失衡,举止乖张的重要原因。

雪上加霜的是,这时候家族内部又传来丑闻。他的儿子郑经与家中的一位乳母私通并生子。自己派去惩罚处理儿子的人马,又遭到了郑经的扣压与抗命。在内外交困中,郑成功在收复台湾之的三个月后,完全绝望,气噎而死,享年三十八岁。

郑成功后代为什么要自立为王(郑成功原来是日本海归)(13)

郑成功

笔者有时候会想,在台湾最后的岁月里,拖着生病的身体,每天登将台手持望远镜眺望大陆方向的郑成功,心里该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

参考资料:

《明清史料》;

《清世祖实录》;

黄宗羲《行朝录》;

郑亦邹《郑成功传》

司徒琳《南明史》等。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知道点儿新故事了吗?知道你就点个赞告诉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