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子周围散步(有人散步小区门口)
广钢新城中海花湾壹号小区,一名儿童下楼轮滑。 受访者供图
花蕾路,伍先生带着4个月的宝宝准备去采购。
茶滘肉菜市场,档主们在打扫、整理。
这是刘家三口10多天以来第一次出门,太高兴了。
过渡病区医护人员在忙碌。
齐心战疫 温暖同行
6月17日17时,广州市举行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宣布荔湾区芳村片区分级分类防控措施调整。
在广州封闭封控管理区,每天都在上演感人的抗疫故事。这些故事中,有抗疫一线人员的不辞辛劳、不畏艰难,有普通市民的宅家生活日常和温情瞬间。
宅家生活
芳村片区
“严格居家,足不出户”通知换成了扫描“穗康码”
南都记者在芳村片区多个街道看到,荔湾封控区域,有一家三口戴口罩齐骑车去超市,也有肉菜市场准备按防控规定重新开业,并贴心地为没有智能手机的老人提供了手填健康信息的登记册。
17时23分,花地街道小策社区,一名居民准备骑车去超市买东西,她笑道,“出来兜兜风都好!”17时32分,花地街小策社区出口水马被移开,居家隔离多日的李先生第一次走出社区,在街边兴奋张望,“路上的车和人明显多了。”李先生是一名粤菜厨师,妻子在海珠区工作,这段时间居住在单位宿舍。他独自留守家中,期盼正式解封,和妻子早日团聚。
70岁的桃姐告诉南都记者,她散步到小区门口,见到了多日未见面的街坊,“很高兴,我以前习惯了每日去公园走一走,现在最期待去公园锻炼,最挂念的是住在西村的孙子。”
18时40分,茶滘肉菜市场,档主们打扫、整理,准备重新开业,市场门口正在用围栏围起排队区域。市场负责人说,市民进入市场需要提供健康码,为了方便老人,也可以手写登记信息后进入市场买东西。
在花地大道北的十字路口,南都记者遇到了住冲口街道的刘先生一家三口骑车外出,坐在前座的是2岁的“刘百万”。刘太太说,这是10多天以来第一次出门,他们准备去市场看看。
海南村花卉市场
跳广场舞 给小孩补课 生活满怀希望
5月28日,随着广州荔湾中南街海南村的封闭管理,地处海南村6社和9社的花卉市场按下了暂停键。半个多月过去了,那里的花场老板过得怎么样?6月15日晚,记者来到花场实地探访他们的生活。
独自在自家花场跳广场舞
华灯初上,夜幕下的花卉市场显得格外安静,只有几只猫狗还在路上出没,而周边的海南村已是灯火通明。
20时,一段快节奏的音乐打破了夜的宁静,52岁的张姨独自一人在自家花场跳广场舞。一旁的孙女坐在儿童车上看得起劲。来自湖北随州的张姨说,她和丈夫开了14年花场,主营绿宝、绿萝植物。封闭管理前,她每天19时-21时都要去附近的球场跳广场舞锻炼身体。封闭管理期间,除了去村里做核酸检测,她基本没有出门。
有了好好陪伴小孩的时光
“作为较大的花卉市场,封闭管理直接影响到全国的花卉交易,但也没办法,首先要服从抗疫大局,现在只能等,盼望解封的那天早点到来。”档口开业还不到一年,来自广西玉林的王庆军说,封闭导致很多货送不出去。
他和妻子在花卉市场开了一间400平方的档口,一年地租14万元。如今,他的档口堆了上千盆绿植。
“凡事要从好的方面去想,封闭的生活,也给了我好好陪伴小孩的时光。”王庆军表示,自己平时忙,没时间照顾家人,现在他每天在花场带带6个月大的小儿子,陪5岁上中班的女儿补习课程学写字,跳跳舞,生活过得也算充实。
封闭的日子,生活还要继续
“这么多货要打理。”21时,来自江西的吴大姐用水管在给一盆盆米兰花浇水,为了维持植物生长,她每天早晚浇水两次。她希望花卉市场能尽快解封,政府能减免一些地租缓解经济上的损失。
封闭的日子,生活还要继续,有的花场老板一家人打打牌、看看电视、上上网,一天的时间过得也快。
急救故事
荔湾鹤平社区
81岁独居老人生病 工作人员连夜送医
近日,鹤平社区一位81岁高龄的独居老人陈老伯半夜突发急病,腹痛难忍。驻守在鹤平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连夜送他就医。
6月15日3时许,鹤平社区街坊老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吵醒。开门后,他看到了捂着肚子的邻居陈老伯。虽然与只会听、讲客家话的陈老伯无法对话沟通,老肖还是明白了陈老伯的求救。
“救命啊!救命啊!”老肖一边对楼下驻守的工作人员呼喊,一边迅速拨打社区的24小时求助电话。很快,驻守在居委会办公室的鹤平社区党委书记郭志生和党委副书记郑伟峰闻讯赶到。
此时,陈老伯腹痛难忍,躺在床上一直呻吟,额头渗出汗珠。据悉,81岁高龄的陈老伯虽有一女儿,但并不与其同住。拨打120后,为协助陈老伯尽快就医,郭志生和郑伟峰二人分工合作。
郭志生给陈老伯倒了一杯热茶,并通过手势尽力对其安抚;郑伟峰则拨打陈老伯女儿燕姐的电话,告之陈老伯的情况。然而,燕姐身处东漖社区,无法马上领取通行证赶往鹤平社区。
几分钟后,救护车到达。在众人的合作下,居住在三楼的陈老伯被医护人员顺利转移到救护车上。由于燕姐无法陪护在侧,放心不下的郭志生决定跟车前往医院。
“那时候不容多想,陈老伯的健康最重要。”郭志生说,经过医生的初步检查,判断陈老伯为胆囊炎。垫付了近两千元医药费后,郭志生陪伴着输液治疗的陈老伯。社区工作人员刘鑫还为其送去面包和牛奶。上午11时许,输液完毕的陈老伯精神明显恢复。考虑到陈老伯腿脚不便,郭志生借来一台电动三轮车,把陈老伯送回鹤平社区的家。
得知父亲在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帮助下,身体逐渐恢复健康,燕姐在业主群里发出一封感谢信:“感谢鹤平社区的工作人员,感谢各位志愿者,一直陪着我的爸爸,一直守护着他……”
广中医三院
建“防火墙”,过渡病区不开空调勤通风
在广州封控封闭管理区内,急症患者就医后如何保证防控安全?位于广州荔湾封控区域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下称“广中医三院”)在医院内建起了过渡病区。6月17日,该过渡病区负责人孙志佳表示,过渡病区的建立,一方面是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的感染风险。据悉,自6月10日以来,该过渡病区已收治了19名患者。
设立医院的“防火墙”
广中医三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南部片区,该片区多地被列为中、高风险区。自广州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医院承接了中、高风险区一些急、重病患的入院就医的任务。
孙志佳是医院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也是医院过渡病区的负责人。他向南都记者介绍,6月以来,该院接收的病人多来自封控、封闭管理区内。
“封控封闭管理期间,一般的疾病社区、三人小组可以提供帮助,能被送来医院的没有一个是不急的。”孙志佳向南都记者谈到,来自封闭、封控管理区的病患多为骨折、受伤,也有老人中风的情况。其中大部分需要住院观察治疗,有的甚至需要进行急诊手术。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对于每一个入院的病人都必须谨慎,如果急诊筛查病区的病人直接进入住院病区,一旦出现差错,会给整个医院的患者和医护人员带来巨大风险。”
孙志佳谈到,医院根据荔湾区重点管控区域院区急救与医疗服务工作方案的防疫通知要求,设立过渡病区,一方面是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另一方面,是要极力降低医务人员和就诊患者的感染风险,形成医院里的“防火墙”。
南都记者了解到,过渡病区设置“三区两通道”,即工作区、清洁区、物资准备区,以及患者出入通道和员工出入通道。同时设立22个独立病房,每个病房内要分别设置仪器通道、功能科医生通道、术后仪器消毒等多个环节,以防止交叉感染。
保证及时救治
过渡病区是急诊筛查病区的后盾,更是全院其他病区的前哨。
病患从急诊科送往过渡病区后,要在该病区观察超过5日,核酸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才可转入普通病区。
从急诊科筛查区送过来的病人涉及多个科室,很难固定一支稳定的医生队伍,如何保证医疗安全和医疗质量?孙志佳告诉南都记者,医院从内科、外科、骨科、妇科等多个科室抽调多名骨干医生、12名护士轮守值班过渡病区。
“根据病区内病患实际情况,轮班的医生会及时调整。”过渡病区工作环境相对特殊,病区内不能使用空调,必须时刻保持通风,医护人员工作时必须严格按照二级防护要求。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中医三院过渡病区设立后,自6月10日以来,已收治了19名急、重症患者。这期间,急症的治疗刻不容缓。过渡病区建立首日,收治多名来自中低风险区的股骨颈骨折、失血性休克等的危急重患者。
其中,有一名80多岁的老人因中风也被送至过渡病区观察治疗,所幸在过渡病区得到神经内科专家的紧急救治,老人才得以脱险。“像这样的急症,救治过程可以说是分秒必争。”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驰波 张林菲 黄小殷 敖银雪 南方日报记者 刘珩 徐勉 肖雄 通讯员 潘丽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