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与解读(用教育人的视角来解读论语2)
一、先来总体了解一下《论语》
上一段我们从面上大体了解了一下《论语》这部著作,今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孔子!
二、再来了解一下孔子
孔丘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订了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往往寓有褒贬而不直言,这种写法称为“春秋笔法”,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如今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相传孔子祖上是贵族,是商汤的后裔,孔子在去逝前有交代:(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汉·司马迁·孔子世家》)周朝时曾为宋国国君。到了孔父嘉这一代时已经沦为大夫,担任宋国的大司马,被当时的太宰设计陷害,后人逃亡流落到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子姓,字叔梁,名纥)是名勇士(士,是贵族的最低一个层阶),与妻育有九女,未有一子;与妾育有一子,名叫孟皮,先天残疾,腿脚不好,书上记载为“不良于行”。这是孔子被称为孔老二的缘故。
叔梁纥与孔子的母亲“颜徵在”史称“野合”,是因为叔梁纥与颜徵在不合当时的礼制:法定婚年是男性应该在16至64岁之间,女性应该在14岁至49岁之间。而当时叔梁纥已经66(一说是72)颜徵在15,两人相差51岁。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而从后来孔子取得贵族身份这点来看,孔子虽少年丧父,他在孔家的地位是合法的。因此,“野合”不能断定孔子就是私生子或者偷情所生,最多是当时没有取得合法的手续,相当于现在的事实婚姻,而后世俗接受了。
据鲍鹏山教授的《孔子传》观点,当时官方有关于野合的法令。鲍教授以《周礼地官媒氏》云: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就是说这种行为是能够找到依据的,而且是官准野合,不合都不行,罚之。这应当是当时提高人口的方法之一。叔梁纥与颜徵在相当于在相亲大会上牵手成功,然后就带回家中了。按当时的法规,他们的结合是拿不到结婚证的,但是,有了孩子之后可以回到家庭中来。
曾有记载颜徴在祷于尼丘山,而后得孔子,故取名:丘,字仲尼。有记载孔子三岁丧父,后被纥的正妻赶出家门,颜徵在带着孟皮和孔子在颜家庄生活,所以,孔子属于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他的母亲积劳成疾也早早离世。在孔子十七岁时,其母病逝。
孔子十五岁时已经完成了乡村教育,但当时不能到大学里接收传统和规范的教育,他自己非常好学,寻找有学问的人请教,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游学。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以大略理解孔子的成长历程。
孔子是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巨人,他的思想震古烁今,他开创了儒家学派,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他和他的思想早就扎根在中华民族之中,大家对孔子都比较熟悉,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其实每一个中国人对孔子都毫不陌生,基本每一个人都能背上孔子老先生的几句话。他在中华文化思想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几乎可以说只要是华人都知道孔子和《论语》,而真正读过论语的人又很少,能通读《论语》的人则少之又少。
孔子首先是一名教育家,也是他的主要身份,世人对论语的解读自古以来比较丰富,说各执一词也不为过,笔者以为,从一个教育人的角度来解读论语可能才真正接近于其本义。对其中有些语句的解读可能与方家不一,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和探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