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有多可怜(留守儿童和城市流浪儿童)

2021年1月份的最后一天,因为北京疫情的原因,我已经有2个多月没有回老家了,而且这个春节是否能够回老家,还是一个未知数,心存忐忑。由于小孩还没有上学,农村老家的防疫情况更好一些,即地广人稀,人员流动性小,所以老婆孩子就都在老家了。小孩在老家已经上了半年的学前班了,从以前流利的普通话,到现在已经变成了地道的方言,在深感小孩可塑性极强的同时,突然的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现在也可以称得上半个留守儿童呢?

赶快的去互联网查了一下留守儿童的定义,“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三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看来不是,有两个关键点还没有达到,一是还没有连续3个月,二是还没有接受义务教育。

留守儿童有多可怜(留守儿童和城市流浪儿童)(1)

留守儿童

什么是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

留守儿童对于我们不是一个新鲜的词汇,是在每一个人身边经常出现的活生生的例子,是一个时代的烙印。中国自从在2001年加入WTO,外贸生意是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催生了很多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城市以外贸为主的生产加工产业,这些产业开始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只是依靠城市的劳动力无法满足,在这样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出现了“农民工”,这个具有特殊历史背景和特殊历史意义的群体。他们为外贸产业的发展贡献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贡献了力量,可以说城市里面的一切都是农民工亲手建设的,他们不远千里万里来到城市,很多妻儿老小都留在老家,由于交通不便、费用较高,一般一年回不去一次,这样留在老家的孩子就由妻子单独照顾、或者爷爷奶奶、或者其他亲戚朋友等照顾,这些适龄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

还有一些农民工,由于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居住条件,会选择把孩子带在身边,从自己打工的城市生活、上学,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一般在初中或者高中还是需要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然后进行高考。由于长时间的城市生活,这些孩子在身份认同上更加认为自己是城市人,但是还不得不面对回老家上学的现实,很容易造成心理上认识的混淆,对于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有些孩子因为环境的突变,形成思想上的对抗,行为上的异常,严重的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需要家长特别的重视,做好心理疏导工作。这些从小生活在城市里面的孩子,由于没有完全的融入城市或者说被城市完全的接受,其实更像是一个城市的“流浪儿童”,有思想上的认同感,却没有得到身份认同的回应

为什么存在这种情况?

任何事物的发生都有其社会背景,上个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慢慢地衰退下去,而民营企业的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民营企业的产权更明晰,组织更加高效,市场触角更加灵敏,最终民营企业在竞争出脱颖而出。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大量的海外订单,更是促进了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做对外出口贸易,东部沿海地区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大量的工厂集中在东部沿海,这里就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而随着乡镇企业的衰弱,以及单纯的务农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的经济需要,如教育产业化之后孩子上学的需要、娶儿媳妇盖房子的需要等,不得已,很多农民抛弃了单纯的种地,来到城市打工,而且都是一个地方带一个地方的人,这样到城市打工的人也越来越多,有的地方,一个村子的人基本都外出打工了。

之所以农村选择进城打工,是在与种地比较之后,打工赚钱更加容易,而且收入还高,唯一的缺点就是远离家乡,但是有很多乡里乡亲都在外打工,也多少排解一些乡愁。在外打工的人,基本从事生产线工作,贡献廉价的劳动力,比如富士康就是世界著名的代工工厂,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人也从事其他工作,比如建筑行业、装修行业、安装维修行业、保洁行业、以及各种工程的施工工作,现在城市的正常运转已经离不开农民工了。

为了更好的生活,为了挣更多的钱来到陌生的城市,开始只能是只身前来,工作好、能挣钱、有良好居住条件了,就把家人接过来,其实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大部分人都很难实现的,就像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在城市拥有良好工作的人,在城市里面买房买车,真正的扎根都困难重重。在逃离北上广的人群中,有多少都曾经满怀激情或希望,最后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在城市打工时间长了,习惯了,再回到农村就很难了,一是不习惯回家种地了;二是不想这样灰溜溜地回去,谁都梦想衣锦还乡,即使再艰难也要继续努力下去。

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和父母一起在城市里面流浪的儿童,对于孩子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对于留守儿童,从小就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也许不缺乏祖辈的爱,但是缺少父母完整的爱,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从思想和行为上容易走上不健康的道路。对于城市流浪儿童,对于城市充满爱,但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到头来好像城市的过客,终究不得回到老家去继续上学或者继承父辈的工作,继续在城市打工,如何能真正的融入城市,实现身份的认同变成了他们的一个最大的成长的难题。

怎么才能解决问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但是,解决后的场景我们是可以想象得到的,那就是: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拥有良好的就业机会,拥有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公共资源服务,拥有融洽的社会关系,能够达成双向认同感。

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农村实现,即借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努力在农村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让农民就地就可以拥有就业机会,而不用远赴城市打工。留下人其实就留下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有工可打,必然会带动当地的消费,打造县域、镇域、村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循环,让农村人在家门口实现种地、打工两不误,这样就可以实现一家人生活在同一个地方。

另一种解决方案是在城市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工,可以选择留在城市,成为真正的市民,这就需要国家的相关政策对于有条件的农民工进行开放,在给他们工作机会的同时,也要给他们足够的认同,不要像现在这样,既离不开农民工,又不愿意真正的接纳他们。每一个城市都有每一个城市的难题,短时间也许不一定能够解决,但是这应该是一个方向。

城乡两个方向同步的进行,让农民工进可进、退可退,进退之间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哪里都能够为了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幸福生活。

到底哪里才是真正的家?

我们引入了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特色制度的范围内,扬长避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市场经济中,人也被定义为一种生产要素,是可以被定价的,看一看每年的各种富豪榜,都标明了具体的身价;看一看每一个打工人,也都有明码标价的工资,钱成为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不知道这是作为人的一种悲哀还是荣耀。

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浪儿童,都只不过是在经济上父母做出了取舍,那就是为了挣钱而放弃了一家人应该有的生活,这其中社会的评价标准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和影响作用。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新冠疫情肆虐,世界经济遭受到了重创,有人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年,我也认为是正确的。但是我认为这一年,让人们更加看重生命,更加注重亲情,不再把挣钱当做是最高的目标,而是把幸福当成最高的目标和人生意义。

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我们对财富的定义,不再是单一的金钱,应该是一个社会生态、社会关系的综合评价。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说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我们的财富。生活在农村的人,手里的财富不再只是金钱,还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绿色的蔬菜和肉类,这些都是生态财富;还有世代守望相助的邻里关系,亲人关系,这些都是社会关系财富。如果这样去评价,即使在农村没有城市挣钱多,但是加上社会生态、社会关系的因素,也许比在城市更加富裕,更加幸福。

留守儿童有多可怜(留守儿童和城市流浪儿童)(2)

青山绿水

评价标准变了,我想人们的选择会更加宽广和轻松,那样不管一家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都是一个幸福的家,就不会再出现留守儿童和流浪儿童的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