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陋室铭的经典语录(经典重温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④。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⑤,往来无白丁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⑦之乱耳,无案牍⑧之劳形。南阳诸葛庐⑨,西蜀子云亭⑩。孔子云:“何陋之有?”
注释-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骈句,句式较为整齐,朗朗上口。
- 名:出名,著名,名词用作动词。
- 灵:神异。
- 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 鸿儒:大儒,指博学的人。鸿,大。
- 白丁: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 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文书。
- 南阳诸葛庐:诸葛亮隐居在南阳住的草庐。
- 西蜀子云亭:扬子云在西蜀的屋舍。子云,即扬雄,字子云,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能显示神灵。这是间简陋的小屋,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布满阶石,一片翠绿,草色映入竹帘,满室葱青。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使耳朵被扰乱,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人物介绍
刘禹锡:(772年一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赏析刘禹锡在任监察御史期间,曾经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革新失败后,被贬至安徽和州县,于此处写就此文。
《陋室铭》是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以山水起兴,以并列句式造成顺流直下的气势。
随后引出全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居所虽然简陋,但却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说陋室因为有道德品质高尚的人存在当然也能出名,声名远播。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室内外之景。“上阶”、“入帘”,化静为动,写出“苔”、“草”的神态,又将外景引入室内,为陋室增添了勃勃生机,洋溢一片盎然春意。而一“绿”一“青”,色彩鲜明,更映衬出陋室的闲雅、清幽与别致。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室中人,着重写与朋友的交往,借以显示作者身份的高贵和性情的高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是写室中事,表现身居陋室的雅趣,足见作者行事不陋。“调素琴,阅金经”表现出陋室生活之清雅。“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显示出陋室生活之安适。
作者写室中之人的雅趣,衬托出他的勤于修德;而写他的勤于修德,则揭示陋室不陋、声名远播的原因。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作类比,引出自己的陋室,以及两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同时暗示了陋室不陋。
“孔子云:‘何陋之有?’”最后引古人之言,收束全篇,说明陋室“不陋”。引用孔圣人的言论作为论据,充分而不可辩驳。同时说明自身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何陋之有?”出自《论语·子罕》,原文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只引用后半句,隐含陋室“君子居之”之意。
本文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揭示了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
(本文完)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我爱文言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