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胚胎能养成一个囊胚(不需要卵细胞)

一个胚胎能养成一个囊胚(不需要卵细胞)(1)

卵子通常能够被“欺骗”不通过受精作用就形成胚胎,这种胚胎被称为单倍体,但是这样的单倍体通常在形成的几天后就死亡,因为在发育的关键步骤缺少了精子的注入。

然而来自英国巴斯大学生物及生化研究所的科学家发展了一项新的技术,通过对小鼠的单倍体细胞(而非卵子细胞)注入精子,使诞生健康的小鼠的成功率达到了24%。

与此相比,单倍体细胞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成功率是0,而核移植克隆技术的成功率是2%。

这项研究于2016年9月13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分子胚胎学家,也是这项研究的资深研究员Tony Perry博士称“这是首次通过注射精子到单倍体中获得胚胎发育的完整周期”

“之前认为只有卵子才具有重编程为精子的能力,然后精卵结合发育成新的胚胎。”

“但是我们的工作挑战了自从1827年胚胎学家观察到哺乳动物的卵子到50年后发现受精作用就被坚持的传统的说法,即只有精子细胞和卵子细胞结合才能形成健康的子代。”

通过技术出生的婴儿小鼠看起来非常健康,但是他们DNA的表观遗传标记和通过正常受精作用诞生的小鼠完全不同。这也暗示出不同的表观遗传途径会形成相同的发育距离,这是之前的报道中没有被发现的。

这项研究的发现对于伦理学同样有着重大影响,因为人类的孤雌囊胚(即单独由卵子发育得到的囊胚)能够被用来作为胚胎干细胞的来源。它也暗示在将来,哺育后代可能只需要精子细胞和非卵细胞(因为非卵细胞能够被诱导分化为卵细胞,例如上皮细胞)。虽然现在这只是一个想法,但是未来它可能在人类的生育治疗和培育濒危动物的方面有所应用。

来自医药研究委员会(MRC)的Paul Colville-Nash称:“这是一项激动人心的研究,它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生命是如何开始的,以及是什么控制着胚胎的发育能力,其中的机理可能对于受精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也许有一天这项技术能够彻底克服不孕不育的难题,虽然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Toru Suzuki, Maki Asami, Martin Hoffmann, Xin Lu, Miodrag Gužvić, Christoph A. Klein, Anthony C. F. Perry.Mice produced by mitotic reprogramming of sperm injected into haploid parthenogenotes.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6; 7: 12676 DOI:10.1038/NCOMMS1267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