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人口脱贫指标及标准(贫困标准线与贫困分类)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一般来说,精准扶贫主要是就贫困居民而言的,谁贫困就扶持谁

贫困人口脱贫指标及标准(贫困标准线与贫困分类)(1)

贫困户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国家对贫困户的界定,有其严格的划分标准:即绝对贫困人口,相对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一般收入和高收入。通常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规定标准的家庭人口统称为弱势群体。

中国的贫困线标准调整

1986年

国家统计局作了一项关于中国农村贫困标准的研究,确定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标准是年人均200元;

1990年

我国贫困线标准相当于300 元;

1995年

我国把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因素考虑在内,这个标准被调整为530元;

2000年

“八七”攻坚计划完成时,贫困标准已经调整为625元; 2005 年为683 元。这一标准是农村绝对贫困户的标准,而不是相对贫困标准。

2014年

贫困标准2800元/年

2015年

贫困标准2968元/年

2016年

贫困标准3146元/年

2017年

贫困标准3335元/年

2018年

贫困标准3535元/年

2019年

贫困标准3747元/年

2020年

贫困标准4000元/年

近年来,城市贫困户的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城市贫困标准是按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计算的,各个城市这一标准有所不同。

贫困的分类

经济范畴的贫困,即物质生活贫困,可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贫困的存在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原因,因而,贫困又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贫困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 绝对贫困和 相对贫困,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型贫困,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精神贫困等等。

绝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 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 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 简单再生产 ,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

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生活在相对的贫困之中。比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 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或少于)平均收入的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和 相对贫困是贫困的最常见的划分。这种从贫困程度的角度的划分明确地反映了接近人类生存临界点最基本的贫困类型,尽管相对贫困在发展程度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解释,但绝对贫困的确定对于缓解、维持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生存型贫困、温饱型贫困和发展型贫困

生存型贫困是指生产资料匮乏,满足不了基本需要,解决食物和衣物成了主要的奋斗目标;基本生活没有保障,生存受到威胁。

温饱型贫困是指在正常条件下,食物和衣物能够得到供给,但经济发展还很困难,生活水平还很低,抵御灾害的能力还很弱,食物和衣物的供给还缺乏可靠的基础,收入水平制约着进一步的发展,实现小康的道路还很漫长。

发展型贫困是指在解决吃饭、穿衣等基本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的 相对贫困。

这种对贫困类型的划分侧重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我们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 贫困问题;而不仅仅满足于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

区域型贫困和个体(包括家庭)型贫困

区域型贫困是指根源于不同的自然条件、人口素质和历史机遇的区域连片分布的贫困。

个体型贫困则是指由于个体之间的素质差异和机会不均等原因导致的贫困,这种贫困的发生与区域无关。

这种从贫困分布角度的划分揭示了贫困发生与区域、个体(包括家庭)之间的关系;对于反贫困战略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