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

在我国东北东部中苏边境一带,虎头的军事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它恰好位于哈巴罗夫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中心点,扼苏联远东乌苏里铁路的咽喉部。此外,虎头也是远东苏军进入东北腹地的捷径通道。因此,日本关东军将虎头地区要塞做为对苏进攻的战略基地,在该地区修筑大规模的军事要塞工程。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1)

侵华日军要塞分布图

1933年满铁开始修建从林口经密山至虎头的虎林铁路,通过这条铁路,日军可以从北部重镇哈尔滨直接抵达边境要地虎头要塞地区。在修筑这条铁路的同时,1934年关东军开始修筑虎头要塞。从该要塞可以看到6千米外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伊曼铁桥和东南高丘上的伊曼市。西伯利亚铁路到了虎头当面,由于进入了平原地区而暴露无遗。

虎头要塞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虎头镇周围标高100-150米的完达山余脉丘陵中,西起火石山列车炮阵地,东至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伊曼市隔岸相望。南连边连子山,北至虎北山。整个要塞中心部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虎西山和虎啸山5个阵地组成。猛虎山为主阵地,分东、中、西三个部分,标高114.3米,相对高度50余米,周围是沼泽地带,形成难以通行的天然屏障。猛虎山阵地是虎头要塞中枢部,为日军守备部队司令部所在地。地下工事以中猛虎山为核心,向东、西猛虎山延伸,长度8千米。这里的地下军事设施规模宏大、结构复杂、设施齐全。设有指挥所、通讯室、兵舍、将校室、伙房、浴室、粮秣库、弹药库、医务所、发电站、厕所上下水道和水井。通往地面设有观测所、地堡、竖井、通风口、反击口,出入通道的要隘处设有陷阱和射击口。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2)

虎头要塞兵营分布图

虎北山阵地东面紧邻乌苏里江,西南面为开阔的沼泽地,形成猛虎山主阵地的东北防护屏障,护卫猛虎山的北翼。虎东山为标高103.3米的独立山丘,位于猛虎山主阵地东南方,为其东南前卫阵地。这里虽然设施规模不大,不过设施却优于猛虎山主阵地,炊事、暖气设备全部电气化。在当时,地下要塞中装有暖气设施的仅此一处。

虎西山和虎啸山两个阵地位于猛虎山主阵地西面,地下设施稍劣于主阵地。虎西山标高119米,虎啸山标高144米,两地为猛虎山主阵地的后援,负责担任守备完达军用车站以及阻击由猛虎山背后沼泽地带、腰营河一线,从西面或南面攻击的敌方部队。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3)

日军标准钢筋混凝土机枪工事

为了能够抵抗航空炸弹和大口径火炮的轰击,各地下工事均在山体底部挖掘,地下工事顶部浇灌混凝土,重要部位覆盖钢筋混凝土,厚度可达3米。在地下要塞上面,利用山地丘陵,构筑成环绕山体的战斗掩体和交通壕沟通各主要阵地,形成具有一定纵深,便于平面立体交叉发挥火力的地面工事,并通过出入口、观测所、射击孔及通讯联络设施将地上地下的军事设施连成整体。各阵地外围设有鹿砦、铁丝网障碍,并用钢筋混凝土和钢轨设置坦克障碍。

1939年日军称之为“北满永久要塞”的虎头要塞基本完工,而连接各要塞的沙石警备公路网、军营、军官宿舍等辅助性工程一直修建到1945年。整个要塞防御正面100千米,纵深40千米。地下工程和坑道长数十千米,共有6个抵抗枢纽部、3个独立抵抗支撑点、64个指挥观察所。其中最大的虎头抵抗枢纽部每千米正面有7个永备炮兵阵地、6个掘开式炮兵阵地、12个永备机枪火力发射点、6个观察所和3个钢帽堡。主阵地坑道位于地下40米。坑道内设有作战指挥室、电话总机室、无线电报室、观察所、发电所、卫生所、宿舍、水井、浴池、食堂、粮库、油库等,弹药库和炮兵阵地有地下窄轨相通。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4)

要塞内部坑道

日军修筑该要塞的最初想法是掩护1个军由此出击,支援绥芬河和东宁正面的日军主力向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地区进攻;阻止从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南下增援的苏军;遮断当面苏军的铁路和公路运输。1939年3月1日,依据军令陆甲第8号命令,成立仓茂周藏少将指挥的第4国境守备队,下辖3个步兵大队(每个步兵大队4个步兵中队)、1个炮兵队(5个炮兵中队)和1个工兵队(辖1个工兵中队)。1939年12月25日,根据军令陆甲第83号令,3个步兵大队改为第1-3地区队,每个地区队4个步兵中队和1个炮兵中队,炮兵队改辖2个炮兵中队。

1940年2月1日,根据军令陆甲第50号命令,扩大守备队编制,新增了炮兵第13中队(列车炮)和炮兵第14中队(410毫米大口径榴弹炮)。此时守备队辖3个地区队12个步兵中队、3个炮兵大队12个炮兵中队,工兵队依然辖1个工兵中队。总兵力约0.8万人,装备各型火炮59门,有2门7式300毫米榴弹炮(射程14.8千米)、2门45式240毫米榴弹炮(射程10.3千米)、2门90式240毫米铁道炮、2门96式和4门45式150毫米加农炮、8门91式100毫米榴弹炮、6门90式和2门38式75毫米野战炮等、18门88式75毫米高射炮、高射机枪10挺。1941年关特演时达到1.2万余人。

300毫米重炮居高临下地威胁着伊曼(今俄罗斯达里涅列钦斯克)的乌苏里江大桥。出于安全考虑,1939年苏联建造了全新的22千米铁路支线,包括2座桥梁,1座跨过瓦库河(Ваку,现名马利诺夫卡河Малиновка),桥梁距离日军重炮14千米。另一座桥梁跨过伊曼河(Иман),距离日军重炮15千米。而为了防御伊曼地区,1939年苏军成立了伊曼筑垒地域(编号第109号),隶属第35集团军。1940年,该筑垒地域有10个防御枢纽部和104个永备工事。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5)

7式300毫米榴弹炮

1941年,苏军将原先部署在俄罗斯岛海岸炮兵第911连的2门1905年式305毫米榴弹炮(射程13.5千米)调归到筑垒地域所属的独立炮兵第295营。1945年8月,苏军还将大威力榴弹炮兵第224旅(装备24门射程17千米的Б-4型203毫米榴弹炮)调到该地区。

而日军为了达到攻击战略要地的目的,1942年1月,将配置在东京湾要塞的410毫米重型榴弹炮(日军称为試製四十一糎榴弾砲)运抵虎头要塞。该炮最大射程20千米,炮弹长4米,炮弹直径400毫米、长1.2米,最大装药量为1吨,并备有200发炮弹。炮口直对东南方苏联的伊曼铁桥和拉佐水塔,想一举摧毁苏联运输线和生命线。该巨炮阵地是圆形环壁结构,上部覆盖半球型炮塔,环壁高15米,露出地面部分高5米、直径30米、厚度4米,环壁上开有宽3米的炮门口,用200毫米厚的钢板启闭。

链接-日军410毫米榴弹炮

该炮全重318吨,炮管长13.455米,高低射界-5到75度,方向射界360度,弹重1吨,炮弹初速580米/秒,射程20千米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6)

日军410毫米榴弹炮

同时在虎头镇以西30公里的火石山还修筑了列车炮阵地,驻有一个列车炮中队,装备240毫米列车炮,最大射程50千米,用于对苏进行切断交通、断绝水源、骚扰后方补给、炮击军事目标等远距离作战。原基地设在虎头,因其射程太远,且机动性强,后移至火石山。

1945年7月10日,日军撤销了第4国境守备队,主力调入第122师团。按照军令陆甲第106号命令,以原第4国境守备队第3地区队主力为骨干,组建了西胁武大佐指挥的第15国境守备队,下辖4个步兵中队、2个炮兵中队、1个列车炮中队、1个速射炮中队和1个工兵队,总兵力约0.14万人。装备的重炮有1门410毫米榴弹炮、2门7式300毫米榴弹炮、2门90式240毫米铁道炮、2门45式240毫米榴弹炮、2门96式和4门45式150毫米加农炮和2门38式75毫米野战炮。苏军进攻前夕,列车炮中队撤往牡丹江当面。

攻打日本的作战方案(1000余人10余门重炮虎头要塞)(7)

90式240毫米铁道炮,日本1929年从施耐德购买30门

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