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瘟神一首诗原文(借问瘟君欲何往)

借问瘟君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云南爱国卫生运动(下)

送瘟神一首诗原文(借问瘟君欲何往)(1)

1952年10月,中央防疫委员会关于西南爱国卫生运动好坏典型通报

送瘟神一首诗原文(借问瘟君欲何往)(2)

送瘟神一首诗原文(借问瘟君欲何往)(3)

1958年云南省科学技术普及委员会、云南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印制的“除四害”宣传标语

作者 黄燕玲

新中国成立初期就部署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新中国的卫生奇迹”,它极大地改变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极大地推动了全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卫生意识。地处边疆的云南,也在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进程中,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

全民参与 荡涤污垢

1952年至1955年,云南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反细菌战为主题,在全省有序开展。1952年5月至8月,爱国卫生运动先后在大理、昆明、蒙自、文山、昭通、武定、宜良7个地区展开,取得一定成绩,在组织动员和宣传教育上,为下一阶段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同年8月至10月,全省爱国卫生运动进入高潮,由点到面,由大中城市普及到乡村。云南省委结合增产大丰收,利用迎国庆的契机,加强宣传和领导,在“创造典型、评选模范”的号召下,提出“巩固现有成绩,消灭死角,不让蚊蝇过冬,一人一鼠”等新任务,昆明、呈贡、大理、个旧、腾冲、龙陵、芒市、河口等地区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0月中旬开始,全省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深入和普及,不留卫生死角。为巩固已取得的成绩,制定制度,签订爱国卫生公约,将爱国卫生运动变成群众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由于领导重视、干部带头,宣传到位,群众普遍认识到这一运动的重要政治意义,爱国卫生运动在全省迅速开展,并形成轰轰烈烈之势。

据档案记载,在这一阶段的爱国卫生运动中,昆明市通过宣传教育,全市95%以上的市民响应号召投入爱国卫生运动,清理家具什物,洗刷各种用具,粉刷墙壁,疏通下水道,填平污水坑,修铺路面,清除垃圾等。第一区五福巷,第二区新民巷,第三区天君殿巷,第四区福荣里、东四巷,第五区盘龙路、金牛街等,被评为先进模范单位。省政府所在地五华山,清除了50多年的陈年垃圾,垃圾中尚有清代的红缨冬帽;富滇新银行清除了附近的270余吨垃圾;翠湖里的杂草,满载了180辆卡车……在此期间,昆明市共清除垃圾21671吨,全市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市容市貌焕然一新。

在个人卫生方面,昆明市区居民普遍做到了清洗床被,整洁衣履,重视卫生习惯,不乱丢果皮纸屑、香烟头,不随地吐痰等。昆明各区居民户口段都订立了卫生公约和卫生制度,居民清晨自动出来轮流扫街,监督清洁,涌现出许多模范人物。在“五灭一捕”方面,富春街62岁的杨廷相,如意巷72岁贺忠林、刘玉珍夫妇,在消灭臭虫方面成绩突出,受到表彰。云南民族学院的同学组织了捕鼠队,在10天内共捕捉老鼠2594只,第四区店员工会分会2100余名会员,捕灭老鼠1998只。第二区环城东路第五段雷秀云,安宁化工厂工人吴福生,二〇九厂工人李士耀、李天保等人,在灭蝇灭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受到表彰。类似例子很多,说明爱国卫生运动已向“不留死角”深入开展。

此外,大理、红河、曲靖等专区也采取不同的方法开展运动。大理、弥渡、祥云、洱源、凤仪等县,建盖了适合农村卫生条件的公私厕所72座;个旧市清除垃圾约500余吨;曲靖县城区清理了6个厕所,县法院、税务局对办公和住宿区的卫生进行整治。

这一阶段的全省爱国卫生运动取得非常好的成绩。1952年10月,昆明的东寺街、福荣里被中央防疫委员会通报表扬;文山专区西畴县老寨乡的哄哈村受到表彰并树立为先进典型。哄哈村是一个只有31户人家的壮族、汉族杂居村落,远离乡镇,从前村民缺吃少穿,卫生观念十分淡薄,缺医少药,每年夏秋雨季疟疾流行,村中60%的成人染病,“斑茅花开谷子黄,闷头摆子似虎狼”“小孩怕雨水,大人怕谷黄”成为当时疟疾流行的写照。1950年夏秋之季,全村103人感染疟疾,23人死亡,田里庄稼无人收割,人们只能靠烧香拜佛、祭山祭鬼来祈求平安。1952年,土改工作队进驻哄哈村后,结合正在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动员村民开展大扫除,改善村里的环境卫生;卫生工作巡回组利用幻灯片宣传卫生防疫常识,为群众接种牛痘预防天花。到1953年6月,村民全部动员起来,做到了“户户爱清洁,人人讲卫生”,全年只有2人感染疟疾,3位老人自然死亡。1954年,全村只有13人得小病,农村劳动力的身体健康得到极大保障,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田地有人种,庄稼大丰收。哄哈村的经验在西畴县进行推广,继而在全省进行宣传,对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借鉴作用。

纵深推进 面貌一新

1955年以后,全省爱国卫生运动转入“除四害、讲卫生”阶段(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后来改为苍蝇、蚊子、老鼠、臭虫)。1956年2月,省爱卫会下发了《云南省除四害与消灭疾病规划(草案)》,对1956年至1962年全省“除四害”、消灭疾病的方法、步骤、指标等作出要求,大规模的“除四害”运动在全省迅速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健全了相关机构,订立了制度,使卫生运动常态化。

全省城市利用各种节日之际,动员广大市民参加大扫除、通沟渠、清淤泥,消灭卫生死角。1958年1月,昆明市组织全市各界群众13万人的“除四害”突击大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除四害”运动,仅少先队员就灭鼠1万只,清理污水沟3000多米。普洱县城建立了公厕,设立了垃圾箱,城市环境卫生进一步改善。

在农村,把环境卫生整治与生产积肥相结合,修建公厕,引导村民建厕所;建盖畜厩,改善人畜同居现象。墨江大部分村寨挖了公厕,修建了集体的牛棚、马厩;路南县(今石林市)五棵树村填平了村里的污水潭,整治了不卫生的厕所;西双版纳许多寨子清理了杆栏式住房下堆积了多年的牲畜粪便。同时,各地农村采用各种方法“除四害”。大理三阳乡经过1个月的突击,出现两个无钉螺村;蒙自县团委的干部在碧云乡根据“四害”的活动规律,总结了塞窝、掏窝、下毒等打老鼠的八大经验。随着环境卫生改善,蚊虫少了,村民的健康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1958年,随着农村合作化的发展,在 “大跃进”的背景下,“除四害、讲卫生”运动达到高潮。全省涌现出了34个先进单位,59个县“除四害”取得辉煌战果。5月14日,省爱卫会在昆明召开“除四害”技术经验交流会,永平县厂街乡“除四害”能手李材科介绍了自制工具和土草药的用法。67岁的苗族草医李材科,从1951年爱国卫生运动开始就研究捕鼠工具和毒鼠药,经过多年的摸索,自制了扣子、弩子、木猫、椭枋、砸板等简易捕鼠工具,带领73个徒弟跑遍了全县14个乡,捕鼠2万多只,并利用山上采摘的药材,研制出都拉(灭鼠)、鱼巴香(杀虫)、小棕包(杀蛆)3种草药,在全县“除四害”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经过卫生清扫活动,全省上下,不管是公共区域还是私人场所,不论是人居环境还是家畜家禽窝棚,都比原来干净、整洁了。很多常年无人管理的区域,因为建立了责任制,得到了有效管理。各级防疫站加强了对传染病、地方病、多发病的防治与管理。在群众卫生运动与专业防疫队伍的配合下,扑灭或控制了各种烈性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减少了各种地方病的发病率。至1960年,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几项主要疾病已被消灭或控制:霍乱已经绝迹,鼠疫自1958年起即未发生,疟疾发病率显著下降,德宏、思茅、红河等高疟区发病率由历史上的70%~80%,甚至90%以上,下降到10‰,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下降至10‰以下,全省血吸虫病基本得到控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的云南爱国卫生运动,是一次持续时间长、完成任务重、涉及面广的群众运动,全省各族人民,上至白发老人、下至少年儿童都参与其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人民的力量。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爱国卫生运动起到了保障劳动力、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与增强党和政府威信的作用。云南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倡导、大力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举世瞩目成绩:1956年全省消除了人间鼠疫,1960年全省消灭了天花,2020年7月,云南省又历史性地消除了疟疾。

(作者单位:云南省档案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