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

《石钟山记》文言基础知识挖空之训练版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1)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 )。”郦元以为( )( )深潭,微风( )浪,水石相( ),声如( )钟。( )说也,人常疑之。今( )钟磬( )水中,( )大风浪不能( )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 )访( )( )踪,( )双石于潭上(句式: )( )( )( )之,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枹止响( ),余韵( )歇。自以为得( )矣。( )( )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 ),所在皆是也,而此( )( )( ),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 )齐安( )( )临汝,而长子迈将( )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 )( )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 )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 )一二扣之,硿硿( ),余( )( )不信也。至( )夜月明,( )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 )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 )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句式: ),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 ),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 )噌吰( )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 ),不知其浅( ),微波入( )涵淡( )澎湃( )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 )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窽坎镗鞳( )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笑谓迈曰:“汝( )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 )!”

③事不( )闻,而臆断( )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 )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 )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 )。此世所以( )不传也。而陋者( )乃以斧斤( )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余是以( )记之,( )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2)

《石钟山记》文言基础知识挖空之答案版

①《水经》云:“彭蠡(péng lǐ)之口有石钟山焉(语气助词)。”郦元以为下(名作状,在下面)临(靠近)深潭,微风鼓(振动 吹起,名词作动词)浪,水石相搏(撞击),声如洪(大)钟。是(这)说也,人常疑之。今以(把)钟磬(qìng)置(放)水中,虽(即使)大风浪不能鸣(使……发出声音)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才)访(寻访)遗(遗留。动词)踪,得(找到)双石于潭上(句式:状语后置)扣(敲打)而(连词表承接)聆(仔细听)之,南声函胡(通“含糊”),北音清越,枹(fú)止响腾(传播),余韵徐(慢)歇。自以为得之(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的原因)矣。然(但是)是(这)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句式:定后句),所在皆是也,而此独(惟独)以(用)名(命名名作动),何哉?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从)齐安舟(用船。名为状)适(到……去)临汝,而长子迈将赴(赴任,就职)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因而,于是)得(能够)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派)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其中的)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形容词尾),余固(仍旧,还是)而(连词表修饰)不信也。至莫(mù)(通“暮”,晚上)夜月明,独(单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倾斜)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抓,扑。动词)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句式:被动句),磔(zhé)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句式:状语后置句),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这里是心惊的意思)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句式状语后置句)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裂缝),不知其浅深(深度 形容词作名词),微波入焉(兼词,“于是”即“到那里”)涵淡(水波动荡)澎湃(波浪相激)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古:中间是空的。今:天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tā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于是)笑谓迈曰:“汝识(通假字识=志,记住)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窽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句式宾语前置)!”

③事不目(目,亲眼;耳,亲耳,名词作状语)闻,而臆断(主观猜测去推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大概)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名作状,在夜里)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指用文字表述、记载)。此世所以(……的原因)不传也。而陋者(浅陋的人)乃以斧斤考(敲击)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古:两个词连用。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一个词。义为“实质上”)。余是以(因此)记之,盖(表原因、目的)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3)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石钟山记》

一、掌握下列重点词语

1、是:是说也,人常疑之(这个

2、置、虽: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放在;即使

3、始: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4、腾: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传播

5、是:所在皆是也(这样

6、适: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7、赴: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赴任,就职

8、因:因得现所谓石钟者(因而

9、其、焉、固: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其中的;同"然",形容词词尾;本来

10、然:如猛兽奇鬼,森然欲博人(形容词词尾

11、而:涵淡澎湃而为此者(因为

12、因、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于是;知道

13、终: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终究

14、所以:此世所以不传也(……的原因

15、乃、考: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竟;敲

16、是以、盖: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因此;大概

二、通假字

至莫夜月明(

三、一词多义

1、鼓:

①微风鼓浪(振动

②噌吰如钟鼓不绝(一种打击乐器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击鼓

2、殆:

①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危险

②郦元之所风闻,殆与余同(大概,可能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通"怠",懈怠

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几乎,近于

3、莫:

①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

③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不要,不可

④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没有谁、没有人

4、发:

①而大声发于水上(发生,发出

②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射出

③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出发

④舜发于畎亩之中(启用,被任用

⑤发闾左征戍渔阳九百人(征发,征调

5、何: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什么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怎么

③水何澹澹(多么

④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为什么

⑤豫州今欲何至(哪里

四、词类活用

1、下: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名作状,在下面

2、鼓:微风鼓浪(名作动,振动

3、鸣: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

4、名:而此独以钟名(名作动,命名

5、舟:余自齐安舟行适临安(名作状,坐船

6、目、耳:事不目见耳闻(名作状,用眼睛;用耳朵

7、夜: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作状,在夜里

五、古今异义的词

1、其实:

①古义:事情的真相

②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2、空中:

①古义:中间是空的

②今义:天空之中。

六、句式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译文:经过敲打能发出响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2、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

译文:噌吰的声音,就像是周景王的无射钟所发出的声音。

3、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判断句

译文:窾坎镗鞳的声音,又像是魏庄子的歌钟发出的声音。

4、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译文:古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5、得双石于潭上(介宾结构后置

译文:在深潭边上找到两块石头。

七、难句翻译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译: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消失。

2、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事情没有用眼睛看到用耳朵听到,就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有没有,可以吗?

4、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译: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大概慨叹郦元的简单,和笑李渤的简陋。

5、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4)

七、情境默写练习

1、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 声如洪钟”。

2、《石钟山记》中,作者写到人们怀疑郦道元说法的原因是:“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呜也 而况石乎!”

3、《石钟山记》中,描写李渤实地考察石钟山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4、《石钟山记》中,体现苏轼对李渤关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解释的看法的句子是“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5、《石钟山记》中,作者因为“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而产生了对李渤的怀疑。

6、《石钟山记》中,寺僧验证石钟山得名的办法是:“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寺僧的做法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作者对此种验证方法仅以“余固笑而不信也”一句表示不屑一驳。

7、苏轼夜游石钟山,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写在绝壁下见到的怪石的句子是:“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_”。

8、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认为,正确判断事物需要深人实际调查,文中用比喻形容考察途中所见巨石的阴森恐怖之状的两句是“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

9、《石钟山记》中,描写深夜里隼和鹳鹤的叫声的句子分别是“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10、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先用比喻“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形容其怪叫,然后用“或曰此鹳鹤也”交代是鹳鹤在叫。

11、《石钟山记》中,作者写绝壁下的情景:看见的是“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的大石;听到的是鹘鸟“磔磔云霄间”的惊叫声,以及鹳鹤“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的怪叫声。作者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

12、《石钟山记》中,表明作者发现石钟山发出“噌吰”之声的原因的句子是“(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3、《石钟山记》中,作者用“噌吰如钟鼓不绝”来形容宏大响亮的水声。

14、苏轼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的原因是:“(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15、《石钟山记》中,苏轼乘小舟将进入港口时,发现水中大石能发出窾坎镗鞳之声的原因是“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16、《石钟山记》中,描写关于噌吰与窾坎镗鞳两种声音的典故的句子是“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17、作者以“古之人不余欺也”肯定郦道元的说法,言语之间生动地显现了作者的确信和欣喜。

18、文中以反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的句子是:“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19、从苏轼的《石钟山记》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20、《石钟山记》中“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故莫能知”两句揭示了士大夫不知道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

21、《石钟山记》中苏轼认为石钟山的得名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除了郦道元记录不详细和渔人水师不能用文字记载以外,还在于“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从而说明实践的重要性。

22、《石钟山记》结尾“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表明了苏轼写作此文的目的。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5)

七、文化常识

1. 苏辛、苏黄、宋四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散文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词一改词的婉约,属豪放派,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 ;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

2.纪年法:

(1)干支纪年法,干即天干,共十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共十二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干一支互相结合以纪年,六十年一轮。

(2)帝王年号纪年法: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开元,天宝为唐玄宗的年号。

(3)王公年次纪年法,这种纪年法多在春秋,战国时代。如赵惠文王十六年,鲁孝公三十年等。

(4)公元纪年法。

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讲解,部编高中语文选必修下册石钟山记挖空和答案(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