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烈士致敬英雄的故事(50年接力守护烈士英灵)
两名老军人,在红军烈士陵园接力守陵50余年。是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他们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
时间回溯到1935年的春天,红军长征途中打响的“鲁班场战斗”,虽然为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河、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铺平了胜利道路,但红军也付出较大伤亡代价。
1953年,仁怀县人民政府在鲁班场宴家堡修建了红军烈士公墓,集中安葬146名红军烈士遗骸。1967年改建为有墓坊的陵墓。1968年,区委书记准备派刘付昌守烈士墓,并维修烈士陵园。在征求意见时对他说:“守好烈士墓,是一辈子的事哟!如何?”为烈士,为组织的信任,刘付昌爽快地答应:“感谢书记,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就因这句承诺,刘付昌一守就是50年。
第一代守墓人刘付昌
守墓之初,没一分工资,待遇就是政府解决的两餐饭。不够吃,刘付昌就在陵园树林下种菜种瓜。上世纪90年代初,他才开始领取每月36元的待遇。尽管如此,刘付昌十分满足,常说:“与长眠于此的红军战士相比,我已经很不错了。”
烈士陵园是一个既热闹又冷清的地方。白天,前来祭奠烈士的单位和个人络绎不绝,常常排起长队,刘付昌忙着登记、讲解,不知不觉就是一天。晚上,在烈士陵园的小山头上,刘付昌只能与星月相伴,看看远处的万家灯火,听听园中的风声虫鸣,再有就是与烈士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50个春夏秋冬、18000多个日日夜夜,刘付昌在陵园栽树千余棵,经他扫坏的扫帚千余把,经他讲的红军故事、守陵故事3000多场次……他天天绕着烈士墓静走,与烈士静静对话,像有道不完的战友情、述不完的甜日子,生怕把烈士冷清了、冷淡了。
在刘付昌孤独守陵的第30个年头,烈士陵园迎来了第二位守陵人郭德刚。
1998年,同为退役军人的郭德刚和战友到公墓扫墓时认识了年事已高的守陵人刘付昌,了解到他为烈士守墓30年的经历,便萌生了守护烈士英灵的想法。1999年,郭德刚主动向当地民政部门提出了申请。此后,鲁班场红军烈士陵园有了两代守陵人。
起初,郭德刚对刘付昌起早贪黑十分不解,认为不大的陵园不需要如此频繁地清扫。慢慢地,在刘付昌老人的熏陶下,在日积月累的工作中,郭德刚渐渐明白了那份坚守和虔诚的含义。
此后,两代守陵人相依相伴,打扫陵墓、擦拭墓碑、扶植花草、讲述历史……他们用对党的忠诚、对英烈的崇敬,将一桩桩、一件件枯燥的工作演绎得庄严、崇高。
郭德刚细心擦拭烈士墓碑
2018年7月,刘付昌老人去世,他用50年的时间践行了“守到死”的承诺。临走时,刘付昌对郭德刚叮嘱道“你一定要把烈士墓守好,守好这里的一草一木,直到你走不动为止。”郭德刚悲痛不已,但仍许下“一定把这份坚守接力下去”的承诺。
刘付昌老人走了,郭德刚继续坚守。每天清晨6点,郭德刚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把陵园打扫得一尘不染,将烈士墓碑拜台上的花圈、鲜花等祭品摆放得整整齐齐,将墓碑擦拭得干干净净。8点准时开园,认真登记入园信息,然后开始讲述鲁班场战斗历史,讲述长眠于此的英烈故事。
鲁班红军烈士陵园占地6300平方米、共计95级台阶,每天打扫下来至少要三四个小时。郭德刚老人的储物室里,存放着七八种不同样式的扫把。老人说要把卫生打扫干净,不同的地方要用不同类型的扫把,一年打扫下来,要用坏至少80把扫把。
郭德刚老人对鲁班场战斗耳熟能详,“我老家就在白家坳后面,当地老人和我爷爷,都曾目睹红军血战鲁班场,战役结束后还帮忙掩埋红军遗体……”“爷爷生前多次告诉我,心中要永远对这些先烈怀有崇敬之心。”“没有这些烈士浴血奋战,就没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要把红军精神守护下去、传承下去。”已到古稀之年的郭德刚表示,将会继续守好陵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直到自己干不动那天。
郭德刚向学生讲故事
郭德刚常说:“如果不是当时红军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如今的鲁班红军烈士陵园松柏树木葱郁,绿草茵茵,阶梯整洁。
2021年7月郭德刚荣登中国好人榜,2021年11月作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受到亲切会见。
千金一诺,善行无疆。几十年来,没有丰厚待遇,只有起早贪黑,两代守陵人始终无怨无悔,默默无闻坚守在鲁班红军烈士陵园。他们守的不仅仅是墓,还守着红军烈士忠魂,更守着对党忠诚的初心和承诺践诺的使命!
来源:中国军网
责任编辑:王丽娟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