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专家王永志简历(航天专家王永志)

航天专家王永志简历(航天专家王永志)(1)

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瞬间

王永志,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到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在中国航天发展的历程中,有一位既爱编织梦,又能圆梦的人,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主持研制的6种航天型号取得首次发射无一次失败的骄人战绩。2003年 10月 15日,当神舟五号飞船载人飞天后,他又圆了一个最大的梦。他就是中国航天领域知名的火箭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航天专家王永志简历(航天专家王永志)(2)

正是这位总设计师,让中国火箭腾飞得更高、更快。

1988 年 12 月 14日,航天部部长林宗棠向王永志传达任务:“18个月后捆掷火箭必须竖立在发射平台上,否则,取消合同,罚款 100 万美元。你们能做到吗?”

”好,没问题,保证完成任务。”王永志听到任务时,心里一紧,18 个月,那可是一眨眼的工夫,时间这么短,能完成吗?但他随即就打消了这个念头,机遇和风险永远并存,没有挑战哪行,所以他还是爽快地答应了。

这个任务其实是王永志“自找”的,因为最初的方案是他自己提出的,只是没想到国务院会这么快就批准了。

自从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开始,他就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商业与科技紧密结合就是他主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当时,国际航天市场上“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阿里亚娜火箭接连失利,人们开始严重怀疑运载火箭的前景,一些国家的大型卫星的发射任务明显被搁置,没有几个国家敢在此时出来承担这项任务。

王永志却从中看到了机遇。对别人来说这是风险,但对中国运载火箭的研发来说这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他果断地向航天部提出,就以现在的“长征二号”火箭为基础,抓紧时间研制大推力捆绑火箭,让火箭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迅速地由 2.5 吨提高到 8.8 吨,抢占国际市场,承揽发射卫星的任务,这可是将中国的运载火箭推向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

人生能有几回搏?王永志在回去的路上一边盘算着细节,一边给自己加油鼓劲,12 月份的寒冷没能阻挡这位中年男子的豪情飞扬。

回到研制中心,王永志立刻召集了研发小组的全体成员,他满怀激情地对大家说:“我们这次的任务相当艰巨,但是机遇和风险时刻并存,困难永远与希望同在,我们当前的工作重点就是要突破火箭捆绑的能力,提高推进剂的效率以及完善大型的整流罩。大家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吗?”

大家一听有仗要打,哪儿有不乐意的?只见他们相视一笑,纷纷回应道:“我们这组没问题。“我们也没问题。"

王永志笑了,他已经带领自己的团队打了好几个漂亮仗了,相信这一次也没问题。

18 个月内,王永志和他的团队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迎接了多少挑战担惊受怕了多少次,从方案制定到实施,从零部件到组装、试验,反复地改进、重来、修正,寻找原因,突破,否定,再次重组......

在大家日夜奋战了 18 个月后,捆绑火箭终于如期竖立在了西昌航天城的发射平台上。但是,好事总是多磨,就在火箭发射前的最后一刻,推进剂竟然泄露了,有些工作人员还中了毒。

王永志不愧为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果断地命令立刻用氮气置换推进剂蒸汽,迅速卸压,马上运用强力通风。转眼间一场危机就化解于无形。人们敬仰这位战役的指挥者,赞叹他那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风采。

巨大的火箭拖着它那美丽的焰火直冲蓝天。

终于到了准备发射的时刻。“10、9、8、7、6、5、4、3、2、1、发射!”

航天专家王永志简历(航天专家王永志)(3)

长征二号

此时有多少工作人员眼含泪花,他们成功了。“火箭起飞正常。“火箭转弯正常。”“发动机转换正常。”

一切正常,当战役完美地拉上帷幕的时候,王永志一身轻松地走进了食堂。(一进食堂,他就要了一大碗红烧肉,好像此生第一次吃肉似的!

我的读后感

机遇常常伴随着挑战,挑战中常常也蕴含着机遇。在巨大的挑战面前,很多人常常会选择退缩,因为他们害怕失败!但是王永志没有,他肩负起祖国的重托,夜以继日地实现自己的承诺。他的精神可敬、可叹,值得我们学习。(北京教育出版社名人故事)

09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