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

一、 传统相声艺术发展历程1. 1949 年以前

在追溯相声起源的时候,有很多戏曲家认为相声是由参军戏发展而来的。唐代“参军戏”里的“参军”和“苍鹘”与现代相声里的“逗哏”和“捧哏”非常相似,主要形式就是二人互问互答相互打趣,它从古代说唱艺术“俳优”那里吸取营养,其表演形式丰富,有唱有动作有表演,所以更多被认为是现代相声中“逗”的一种演变形式。其内容多为对当时掌权的统治阶级的某些行为的讽刺,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是讽刺性相声的开端。

到了宋元时期,“滑稽戏”开始流行,“滑稽戏”在继承“参军戏”滑稽嘲讽特点的同时,用故事讽刺时事,不重情节重主体思想,旗帜鲜明地同现实作斗争,开创了喜剧艺术的先河。其特点是:表演风格以诙谐为主、演出角色以净为主、上场人物极少、剧短。就在这个时候,戏剧与曲艺开始融合,保留自身特性的同时集二者长处于一体,朝着戏曲的方向发展,其滑稽讽刺的特点被后来的相声继承。表演内容也从这时开始不断完善,艺术真正开始走向群众。

明代在继承宋元说唱技艺的基础上,兴起了讲史平话、词话、宝卷、涯词等曲艺形式,艺人不仅在民间演出,名家们还常被召进宫中说书。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1)

清初至清中特别是乾隆时期,对各种文艺都采取宽容的政策,促使各种民间艺术(包括戏曲和曲艺等)都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当时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中,有很多是接受前代的传承项目,经过几个朝代的传承和演变,说唱艺术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得到繁荣与发展,其中逗笑的内容与形式更加成熟,相声的行规、行话、基本体系也在此时形成,故相声被广泛认为真正成型于清,形成现代的特色风格则是在晚清。

清朝时期的相声主要内容为反映现实生活、抨击满清政权,由于传播了当时情绪高涨的革命和武装起义,对清朝统治产生了负面影响,再加上当时的肃亲王善耆认为相声是种有伤风化、难登大雅之堂的艺术,相声便遭到了种种限制甚至禁止。因此相声开始向外地发展,传入天津和沈阳。

至清末民初,相声艺人增多,出现了以李德钖为代表的著名艺人,并产生了“相声八德”之说,这些艺人流转于全国各地演出收徒,使得相声流转于北京以外的城市。当时较为出名的相声演员朱绍文便是迫于生活压力,才从事了相声表演。他每次演出前,都边撒着白沙边唱着自编的太平歌词,等观众有序聚拢后才开始正式表演。因为经常是一个人自说自话感到有些寂寞,所以朱绍文便开始和学生们互问互答,这种模式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对口相声,朱绍文也因此成为对口相声的开创者。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2)

20 年代左右,各地搭起了简易席棚,演员开始在室内表演,此时演员以唱吸引观众到棚内听相声,唱毕开始演出。这种大棚也就是茶社的前身,内部陈设简陋,收费时还是由演员手拿笸箩走到观众中间敛钱。此后相声的表演场地不断扩大,逐渐进入茶社、小院子和大观园。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中期军阀混战,相声艺人在此期间不断遭受迫害,创作的作品都深刻表现着相声演员们的无奈与心酸。

正是这类题材的相声反映了真实生活,受到广大老百姓的欢迎,观众越来越多,促使了从事相声行业人员不断攀升,不但北方许多城市专门表演相声的场地越来越多,甚至连南方也出现了相声艺人的足迹,相声从个别城市不断向外扩散发展直至蔓延全国。1937 年卢沟桥事变打响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各地因战争流亡的人聚在一起创作抗战相声,相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此时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相声艺人,如常宝堃、侯宝林、高德明、刘宝瑞等。拜师习俗也开始兴起,相声界的行规基本形成。

1945-1949 解放战争期间的相声内容,大多反映了民众对帝国主义的愤恨和民间疾苦,是百姓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此时相声经过几代艺人的丰富积累,基本结构得到定型,包袱也开始具有规律性,批判性得到极大发挥,初步形成一定的艺术流派。

从唐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相声艺术不断发展兼收并蓄,既有对各种时代笑话的总结与改编,又有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素材的创作,内容十分丰富,满足了不同时代群众的需要。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3)

2. 1949 年至今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曹宝禄、魏喜奎等人在前门箭楼成立了“群艺社”,紧接着相声艺术大家侯宝林、孙玉奎等人又创建了“北京相声改进小组”,创作和改编了一批又一批相声,更新了相声的表演方法。此时的侯宝林意识到相声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远离低俗消极的内容,于是他开始注重相声语言的净化。

从倡导并标举“文明相声”的实践轨迹来看,正是他超前的意识和高品格情怀的追求,积极地引导和提高受众审美趣味,真正提高了艺术自觉,为后来的相声发展奠定了准则和基础,让相声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对全国相声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起到示范作用。再之后京津地区成立了许多曲艺队和相声团,其影响范围逐渐辐射到全国,相声行业遍地开花,迎来发展繁荣期。

同时一批优秀的相声新人也在此时开始崭露头角,如马季、李文华、高英培等。在1950年前后,相声内容大多是表现当时的“敢想敢干”、“破除迷信”,鼓吹不信专家的一种蛮干思想,作品都是表现豪言壮语式的口号,缺乏深刻的情节及人物刻画,相声整体呈现一股浮夸风,歌颂性相声也因此开始流行。1961 年开始,北京电视台先后举办了几届《笑的晚会》,其演出内容全部是相声,相声作品中的表演成分逐渐增多,充分发挥引人发笑的作用,在一片赞扬声中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和喜爱。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4)

后来,相声团体被解散,相声演员被迫转业、相声演出被禁止,相声遭受到极大的迫害,不少人不愿再与相声沾边,1978年以后相声才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舞台。自此之后,相声开始加速度全力冲刺,进入大发展期,演员将心中的苦闷倾诉在如雨后竹笋般出现的新作品上,群体创作热情高涨,不断推出新作品,其中有《舞台风雷》《白骨精现形记》《特殊生活》等。

相声演员们用自己的方式扬眉吐气,得到了人民的肯定和赞赏之后相声内容变得干净阳光,相声的三大功能讽刺、娱乐、歌颂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以说迎来了全盛期。一些娱乐性段子的成功演绎更是使得这类相声经久不衰,风靡一时,例如《夜行记》《追车》《关公战秦琼》《论捧逗》等等。

80 年代,随着我国国际声誉的提高,对外交流艺术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我国相声艺人被邀请到国外演出讲学,曲艺成为各国友好往来的桥梁。侯宝林率团访问日本、美国,开创了相声走出国门的先例。此时的相声从当代社会生活中捕捉广大群众迫切关心的问题,以正确的思想予以剖析、评价,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相声作品着重反映现实生活,引起社会共鸣和思考。相声艺人则形成以中壮年演员为主力军的局面,涌现了一大批对相声的贡献影响至今的相声大家。

在进入新时期后,侯宝林、马三立、侯耀文等许多老一辈优秀相声表演艺术家相继离世,自此全国相声界进入“大师后”时代。姜昆、师胜杰、冯巩等人开始挑起了新时代传播相声的大梁。此后相声成为电视播放的主流内容,《CCTV 相声大赛》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品和人才,大大推动了相声艺术发展,使得相声对外交流更加频繁,优秀的相声艺人不断涌现,新作品也层出不穷,相声风格轻快新奇,在表演的同时为人民带去了欢乐和笑容,在一段时间里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5)

二、 传统相声艺术发展现状1. 传统相声的发展环境

从传播渠道来看,80 年代电视传播的兴盛为相声带来更多的传播机会,相声大师的风采也在这时候被更多人所欣赏,相声在春晚中的亮眼表现让相声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中。马三立的《逗你玩》、马季的《宇宙牌香烟》和《五官争功》、姜昆的《虎口遐想》、侯耀文的《口吐莲花》等等,成为全国性脍炙人口的热门作品。相声借着电视传播兴起的东风,成为电视播放最主要的内容,发展环境良好。在电视上观看相声表演,减少了线下听相声的成本,相声面向的群体更多元化,使其收获了来自全国各地新一批的观众。

从整体文艺环境来看,90 年代开始,随着新媒体及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电影电视艺术迎来了发展大爆发期,导演界人才辈出,掀起了一股新的浪潮。同时这个阶段电影和电视剧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影像风格、技术手段在不同程度上都有了质的飞跃,这次蜕变改善了当时的文艺环境,电影电视剧逐渐占据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时间,成为人们消遣娱乐的主流,综合艺术迎来全盛期,相声艺术逐渐式微。与此同时在小品的逐渐兴盛下,相声的生存空间被不断挤占,使其在整体艺术行业大发展背景下显得“不进而退”,发展步伐逐渐放缓。

从受众接受方式来看,相声作为一门历史较久,源远流长的传统艺术,相对来说没那么潮流的表演形式和俗套的内容,很少能吸引到年轻一代的喜爱甚至是关注,在新时代艺术种类的竞争中逐渐弱化而处于边缘地位。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新兴的艺术种类相继涌现,吸引观众们眼球的同时抓住他们好奇的心理,其他艺术门类正不断压缩着相声的生存空间。相声在这十几年里一直处于低迷发展状态,很难突破现有桎梏,发展出新特色。

总体看来,相声的发展环境恶劣,生存状况堪忧,可以说是在夹缝中求生。如今发展较好的几个相声社团都是通过不断地创新,在加入新时代潮流元素与时俱进的同时,适当地将传统内容融入,在继的前提下创新,创新的基础上继承,才没有被时代淘汰,进而拥有了一定量的粉丝和曝光度以及商业价值,逐渐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其中知名度较高的相声社团就有青曲社、嘻哈包袱铺和德云社等。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6)

2. 传统相声的当代发展

(1)网络成为新的传播平台

现代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为传统相声艺术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相比起最初相声只能在小园子和剧场里演出,如今随意在网络平台上搜索相声就可以即刻听到想听的相声,成本降低的同时改善了传播环境,使人们更容易欣赏到相声。例如德云社就看准了这一契机,在发展线下相声的同时大力推进网络空间,通过与网络平台合作,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以相声为主的综艺节目,借助新媒体的优势二次发展传统相声,令其火遍网络,挖掘了新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使传统相声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传统相声走出国门

2013 年 4 月,德云社在澳大利亚文化之都墨尔本成立分社,正式迈出了中国相声向海外传播的第一步,也成为了首个走出国门在海外开设分支的中国相声社团;2018 年 11 月,德云社在英国伦敦站开展的专场演出座无虚席,其发布会更是受到英方的重点关注,英国前国务大臣麦克·贝茨勋爵和撒切尔夫人的官方中文翻译詹姆斯·理查兹也来到现场;2021 年,嘻哈包袱铺十三周年的专场宣传登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等等,相声正努力将我国的传统艺术发扬光大,让世界看到中国艺术的文化内核。

相声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艺术,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它是在中华土地上生长孕育的息息相关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形式,是人民生活劳动的智慧和结晶。这样一种独特的中国本土艺术很难为外国人所理解,也是没有来到过中国生活的人没有办法感同身受的艺术,相声走出国门的时刻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3) 相声行业探索发展

除了德云社还有很多广为人知的相声社团活跃在大众的视线中。例如嘻哈包袱铺,在掌门人高晓攀的带领下,通过专业化的运营和多项目的开发,不仅从事曲艺事业还兼顾了话剧、演出、网剧、电影等多项文化活动,参加的春晚和综艺也受到了非常多的关注。还有青曲社,以老一辈艺人为首,新一代相声演员为辅,大量吸纳年轻人加入其中并不断创新融入传统相声中,以求团结热爱相声的人传播、传承、发扬相声之本。其社名“青云直上,曲故情长”的释义,也表明了其想在传播传统相声的同时使其年轻化,让传统相声在新时代中重焕光彩的内涵。

近些年在上海兴起的相声“海派相声”,其在保留传统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加入现代元素,并适当的插入上海方言,取材范围广、表演节奏鲜明、内容贴近生活,包容性开放性极强。

此外,2022 年春晚相声,姜昆、戴志诚的《欢乐方言》,通过模仿广东话,带领观众重温中国部分古语词的发音,以学习发音为主将喜剧包袱抖出,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中国语言艺术的博大精深。卢鑫、玉浩的《像不像》,通过模仿有特色的歌手及当下热门的歌曲,包袱一个接着一个不断抖出,让观众在跟唱中感受相声说学逗唱的魅力。

相声有了郭德纲才得以发扬光大(我们如此喜欢郭德纲的相声)(7)

总结

如今,相声通过网络传播,与观众间的连接更紧密,整个相声行业都在不断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扩大市场。传统相声正在不断吸收容纳新事物,包容性越来越强,内容越来越贴近大众生活。相声人杜绝抱残守旧,在继承中创新,以全新的面貌面对市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