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养禅苑(唐茗工坊深挖传统)

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我常在想,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绕不开老人家念叨了几十年对身体的保养技巧。

“起来泡点蜂蜜姜水喝,气色好”

有时候还会在家里种点薄荷叶,说是闻一闻可以提神醒脑。

这头听到家里哪个孩子咳嗽,

另一头就端着个用盐蒸过的橙子过来说,吃了止咳。

关于老祖宗的家庭智慧,深深地体会到了传统食养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奇心驱使,从2017年起我持续在中医药、营养膳食等领域刨根问底,

慢慢地也有了自己的领悟。

本着深挖传统的行动准则,我们唐茗工坊尝试结合当代人的生活习惯,

提出了新的见解——食养观照,是我们所推崇的。

对这四个字的总结,更多的,是建立在中医传统文化的三个层级上的理解上:

食养,祛病,修行。

食养禅苑(唐茗工坊深挖传统)(1)

关于食养

中医的起源,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

没有哪个民族比中华民族拥有更久远的医疗实践经验。

唐代名医孙思邈就提出“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

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1]

所谓食疗,是通过选择适宜的饮食物,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防病治病、调养身体的一种疗法。

这在当时,已是医家的基本治疗手段。

《周礼·天官篇》就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的记载,

而食医列为四医之首,专为古代帝王配膳,以祛病防病健身。

可见早在西周时期,古代宫廷生活已对食疗相当重视。

其优越性在于,通过食养不知不觉达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食养禅苑(唐茗工坊深挖传统)(2)

从汉代的《神农本草食忌》到唐朝的《食疗本草》《备急千金要方》,

着眼于食物营养价值和药物治疗的著作逐渐融合,相互渗透,

引申出了药食同源,食疗的理论体系。

到了元代,医学家忽思慧作为皇家饮膳太医,

更是汇古今良方编撰了《饮膳正要》,

成为我国现存第一部营养学专著。

这些,都是古人对饮食养生总结出来的系统办法。

食养禅苑(唐茗工坊深挖传统)(3)

关于祛病

食物疗法是药物治疗的基础,

食养调理可以辅助药效达到祛病的目的。

考虑到药性在不同程度上对人体的伤害,

中医更提倡无病时要注意调节饮食,

有病时要先用食治,食治不愈而后用药。

毕竟用药也有利弊,用之得当可祛病,用之不当则伤正气。

因而轻症患者以饮食疗法为主,即可达到治愈的目的,

而重症患者又必须在食疗的基础上,加用药物治疗,才能祛邪不伤正,

有利于药物有效作用的发挥。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

寻求病因,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的变化,

使用食疗、中药、针灸、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药到病除,

恢复精气神的效果,这是中医延续至今的“祛病”综合法则。

“三分治疗,七分调养”这一切的基础,依旧是食养为主。

而今日基于现代科学的《营养学》更走进了医学的殿堂。

深挖中医文化的传统,食疗祛病强身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我们坚信,食养生活是身体扶正固本的最佳途径也是未来指向。

关于修行

“身安则心能应万变,主宰万事。非保养,何以能安其身?”[2]

保持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才有可能主宰万事,

忽思慧所坚持的保养之道,用于今日,同样适用,

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让人走得更远。

所有对未知的探索和追求,都需要一个康健的体魄作为基石。

如果说,食养管理能保持人体的营养均衡,

那么阅读与修行是保持自我成长的最佳途径。

这让我们不仅可以拥有人生的长度,还有人生的厚度。

这也是唐茗工坊提出“食养美好生活”品牌理念的出发点。

唐茗工坊倡导的食养观照,是基于食养管理更进一步的理解。

“观照”一词,是佛家静观世界以智慧照见事理的指代。

今天,我们接续传统,行至远方,

依赖的是对自我的约束,是一场长期主义的修行。

我们溯源古籍,传承过去中医食疗文化中的有益养分,

挖掘有理有据的膳食古方,以达到保养身体的目的,

这是以传统之道,照进现实所需的古今观照。

修行,意味着我们将长期以往地在深挖传统的进程中吸取养分,

在生活中感悟身心的变化,这是食养观照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食疗本草》唐 孟洗

[2] 《饮膳正要》元 忽思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